院線上映了新版的《小婦人》,匆匆忙忙地趕著去看,今天就來個小小的report 。相較於舊版,這一版的故事和人物更加的豐滿,語言也比較輕鬆詼諧。劇中所表達的男人,女人,婚姻,道德等話題都十分耐人尋味。
女孩的生活,女孩的自由。千百年來的不變傳統,女孩長大了就得嫁人,最好結果就是嫁給一個富有的家庭,當貴婦人。但是喬不這麼想,她有自己的夢想,她喜歡寫作,想要成為一名作家。她只身前往紐約,尋找機會,出版自己的作品。但生活哪裡有一帆風順的事,她的故事並不怎麼受歡迎,為了賺錢,她唯有寫一些譁然取寵的作品。自由的路,看似很近,但走的每一步都很艱難。
愛與被愛。勞裡和喬求婚,但是喬卻拒絕了勞裡的求婚。喬是真的不喜歡勞裡嗎?喜歡,但那不是愛。後面貝絲病重,喬從紐約回來,但是還沒能改變貝絲最後離開的事實。因為孤獨,因為不如意,她也想跟生活妥協了,她跟媽媽傾訴說,愛與被愛,她現在想要做被愛的那個。她寫信給勞裡,說她後悔拒絕他的求婚了。
偏愛,上天的寵兒。有的人總會讓人羨慕妒忌,因為她總是被偏愛那一個,艾米就是那個一直被偏愛的人。原本姑媽說去歐洲帶的是喬,而姑媽最後帶的卻是艾米。貝絲病重,但不想破壞艾米的歐洲遊,所以病逝了也沒有告訴艾米。艾米一直喜歡勞裡,在歐洲遇見了勞裡,那時的勞裡被喬拒絕求婚,一直頹靡不振。後面兩人的相處中,勞裡愛上了艾米。
默然無聲的存在。貝絲害羞又富有愛心,與世無爭,電影中的她是一個小透明,被弱化的存在。貝絲一個很少去想自己的女孩,她的所有熱情好像都在別人那裡。彈鋼琴是她唯一的愛好,當勞裡的爺爺把鋼琴送給她的時候,她首先想到的是感謝,也是她第一次鼓起勇氣獨自一個人上門道謝。她沒有太多的鏡頭,也沒有人生的高光時刻,她只是默默存在,然後悄悄離開,沒有人知曉她心底的心事,因為她總是表現得毫無心事的樣子。
愛情和麵包,喜歡錢的女孩,想要活得輕鬆幸福,有什麼錯。梅格是個愛慕虛榮的小女孩,她羨慕有錢小姐的漂亮衣服和手套,聖誕節也想要收到漂亮的禮物。麵包和愛情的選項裡,梅格選擇愛情。她想要穿漂亮的裙子,想要卻買不起,愛情就像童話,而生活卻很現實。瑣碎忙碌的婚姻生活,心裡是有幸福,日子裡也有貧苦。如何選擇?全憑自己取捨。
愛與被愛,大概就像勞裡最後和喬說的。勞裡:「我終於明白愛了。」喬:「是什麼?」「你總是叫我Teddy(泰迪,有一種寵物狗也叫泰迪,兩種含義:一是有親密的意思,二也有前面的一種意思)。」「那艾米呢?」「My lord(我的殿下)」說完後,兩個人都笑了。這詼諧的對話,其實也能夠讓人明白,愛有親密,也有崇敬和崇拜。說白了,愛不會什麼都不圖,雖然我不是愛你的錢,我就是覺得你這個人好,這也是圖點什麼的,至少你這個人,我是想要的那一個。
自由,如果你想要自由,也是有代價的。喬放棄了成為有錢人的妻子,為了錢,也得寫自己也不怎麼喜歡的故事。愛和自由,天平的兩端,你不可能永遠保持平衡。如果是你想要的就抓緊,惟願此生活的勇敢赤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