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為劇目披上抗戰大旗就能暢行無阻是斷不可能了。要想拍好抗戰劇,對歷史心懷敬畏,直面真實才是前提。
遭到網友和媒體廣泛批評的「抗日偶像劇」《雷霆戰將》,日前已被停播和下架。
這顯然不是偶然才發生的。近幾年,由於對抗日神劇的批評和抵制,如此前手撕鬼子、一人打一百人的抗日武俠劇已逐漸減少。但又有人把腦筋轉到了偶像劇套路上:冠以青春版《亮劍》、年輕化名號的《雷霆戰將》浮空出世,再度刷新抗戰神劇的下限和觀眾的三觀。
從該劇的選角、造型、表演和劇情,無一不看出滿滿的偶像劇套路,只是披上了一層抗戰的外衣。製作方的思路顯然也是想藉此吸引年輕人尤其是顏控粉絲的關注,這樣的意圖換做某些題材也許是種創新,但放在抗戰如此嚴肅莊重的題材上,抱歉,觀眾不答應,歷史不答應,無數長眠的抗戰先烈更不答應。
歷史不容曲解,英烈不容褻瀆。十四年浴血抗戰,艱苦卓絕,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無數先輩拋頭顱灑熱血,才換得了來之不易的勝利。無論是將我軍神化,打造出一個個身懷絕技的「抗日奇俠」;還是將敵軍醜化,將其描述得愚蠢可笑、不堪一擊,抑或是將戰爭輕鬆化、娛樂化,都是對先輩的不尊重,也歪曲了這段歷史,誤導年輕人的認知。
無需贅言,《雷霆戰將》中軍官個個頭髮打著髮蠟髮膠,戰士個個軍服一塵不染的場景在真實抗戰中不可能出現。戰場不是秀場,打仗不是耍帥。但在《雷霆戰將》中,眾偶像演員表演僵硬、神情誇張不說,一舉一動都是奔著耍帥而來。在炮火紛飛的前線,模特出身的高偉光昂首挺胸,雄赳赳氣昂昂地走向陣地,在槍林彈雨前腰都不彎一下,儼然當成了模特走秀。而當紅小生張雲龍在戰役勝利後騎著大馬遊街,路過妙齡少女時不忘回頭拋媚眼,而路邊的少女自然是面帶嬌羞心花怒放……這是再俗套不過的「霸道總裁愛上我」的戲碼,放在戰地愛情中更顯得不倫不類。
然而,面對鋪天蓋地的質疑和批評,製片方非但沒有反思與道歉,反而貼出長文回應稱「本劇的主要劇情都經得起歷史考證」,對關鍵問題避重就輕不說,還稱「對不務實的跟風,做出草率結論的聲音乃至引起一些誤會與偏見,我們深表遺憾」。而主演魏千翔更是稱「不愛看別看,有多遠去多遠」。
深表遺憾的應該是我們是觀眾,即便被停播,該劇製作方和主演也沒有認清問題,反而極力為己辯白,讓人不禁想問,他們的底氣從何而來?
僅以第一集劇情為例,就完全脫離歷史,憑空想像、毫無邏輯,前一秒八路軍憑藉絕對裝備優勢將日軍打得潰不成軍,後一秒就上演單人炸碉堡的孤膽英雄戲碼,還順手繳獲了一門150毫米口徑的九六式野炮。要知道九六式野炮作為重炮,只裝備日軍的炮兵聯隊,怎麼可能單門作戰。與之對比,原版《亮劍》繳獲的老式「義大利炮」則貼近歷史,「二營長,你他娘的義大利炮呢」成為經典臺詞,可見,對歷史的尊重、還原是抗戰劇成功的根基。
原版《亮劍》中,李雲龍顯然不是油頭粉面俊美帥氣的,他也存在著很多個性與缺點,比如個人主義太重,脾氣大、愛爆粗等,但這樣一個李雲龍恰恰是真實的,有血有肉的,粗獷不羈愛耍貧的特點成為獨特的人物烙印。《雷霆戰將》號稱由《亮劍》原著改編,也進行了一些靠近《亮劍》的創作,但這些創作卻是拙劣毫無靈魂的模仿,李雲龍的鄉土化、接地氣化貧嘴在張雲龍身上變成了奶油小生的油腔滑調,戰友之間的揶揄調侃變成了嘻嘻哈哈,殘酷的戰爭變成了輕鬆的打打鬧鬧。
確實有一些低齡追星少女吃劇方這一套,亦留下一些「哥哥好帥」「電視劇又不是紀錄片,帥就行了」這樣的評論,這種觀點無疑是危險的。電視劇確實不是紀錄片,並非一板一眼依從歷史,但亦應該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創作。慶幸的是,《雷霆戰將》及時遭到質疑和停播,也昭示這種抗戰偶像化之風絕不可長。
今年7月,廣電總局就下達通知稱,播出機構不得播出違背常識常理、隨意戲說解讀歷史、過度娛樂化的抗戰題材電視劇。而某衛視卻播出這麼一部《雷霆戰將》,可謂「頂風作案」。在停播該劇之餘,也應追究相關播出機構的責任,這樣一部「過度娛樂化」的抗戰劇,播出機構是如何一路放行「大開綠燈」的?
該劇的停播亦是對其他影視從業者的警醒:以為劇目披上抗戰大旗就能暢行無阻是斷不可能了。要想拍好抗戰劇,對歷史心懷敬畏,直面真實才是前提。《亮劍》作為一部優秀的歷史小說,不是不可再拍,關鍵是如何將完整的《亮劍》及其精神重新呈現出來。而這部《雷霆戰將》,顯然完全走錯了方向。
(聯繫信箱:zghhpl@163.com)
正觀特約評論員 鬱風
編輯:梁冰
統籌:王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