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湘西9月5日訊(通訊員 王玥瑤 文忠爔 魯明新)為了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增強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促使同學們在沐浴中華民族音樂之美中,進一步提升對中華民族音樂的熱愛,增強同學們的愛國主義情懷,9月1 日下午,吉首大學音樂舞蹈學院「音舞之聲」志願服務團走進古丈一中高一、高二部分班級,以上本土音樂鑑賞課的形式,推動本土民族藝術普及。
堅持初心、反覆磨練
為進一步熟悉課堂,在課程開始之前,隊員們在團隊大本營,進行了一次前期工作交流會。會上,志願者們根據古丈縣當地民族文化,與古丈一中藝術組教師交流後,結合個人專業優勢,開展「本土藝術進校園」活動。
前期工作交流會現場。
為了呈現更好的課堂效果,志願者們團結協作,積極備課,多次組織「模擬課堂」進行試講。每一次試講後,指導老師針對志願者試講中出現的問題,與支教組成員進行交流並提出調整建議。
志願者試講演練現場。
藝術課堂、收穫豐滿
支教組成員以湘西本土民族特色藝術為主線,實施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承工程,真正做到了本土民族藝術進校園、進課堂、進大腦。
課堂上,志願者朱俐華向同學們介紹了桑植民歌的創作元素來源與發展歷程,並通過欣賞從古丈縣籍著名歌唱家宋祖英的演唱視頻,仔細教唱了特點鮮明的湘西本土民族音樂作品《馬桑樹兒搭燈臺》與《四季花兒開》。
志願者朱俐華上課。
志願者羅晨鑫從湘西苗歌情歌、古歌、扛仙歌、哭嫁、跳香五大類,現場向同學們演唱展示了苗歌演唱形式的多樣性與藝術性。同時,通過示範解析湘西苗族鼓舞的代表性動作,讓大家懂得舞蹈動作的來源和具體涵義。
志願者羅晨鑫上課。
初始,同學們還顯得很拘束,但通過「小老師」耐心的啟發和引導,同學們漸漸聚精會神,積極與「小老師」互動。在多聲部歌曲教唱時,同學們分角色進行演唱,一來一回形成呼應,教室裡不時傳來老師與同學們的歌聲和笑聲。課後同學們表示,通過本堂課的學習,自己對湘西本土民族音樂、舞蹈以及湘西本土民族文化有了清晰的認識,彌補了自己過去對這方面知識的空缺,增強了自己對民族文化、民族藝術的自信心與自豪感。
氣氛活躍的課堂。
使命光榮、砥礪前行
課堂教學結束後,古丈一中藝術組老師們對兩位「小老師」的課堂表現給予了充分肯定與讚許,指出志願者所講授的課程,填補了學生知識空白,深入了學生心靈。同時,也對下一步的教學提出了建議。
課後交流中特別囑託支教組志願者,要通過結合本土民族藝術的特色,以拓寬學生眼界、增加學生課外知識、培養學生多方面興趣愛好與藝術修養,促使同學們熱愛民族藝術的種子在心中生根發芽。讓同學們從課堂吸收本土優秀的民族文化,提高其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
古丈一中藝術組教師與志願者交流總結。
對於團隊此次活動,吉首大學音樂舞蹈學院黨委副書記高昆說:「與其說是一次藝術支教,不如說這是一場雙贏的互動——我們的隊員把在吉首大學課堂所學和武陵山區採風的少數民族特色藝術反哺給當地學生,提高中學生的藝術素養,增進他們的民族自信。當地的學校老師把講臺留給我們,讓我們隊員學習成果得到檢驗、綜合能力得以提高,同時增進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及家國情懷。」
據悉,古丈縣位於武陵山片區腹地之中。武陵山片區內包括了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等九個世居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約佔全國少數民族總人口的1/8。其中,湘西州作為武陵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民族藝術豐富多樣。吉首大學音樂舞蹈學院是湖南西部及武陵山片區辦學最早、實力最強院系,是湖南省藝術研究、服務社會及文化傳承創新的堅強陣地,是西南少數民族音樂舞蹈教學、研究、傳承和創作的重要基地,承擔著挖掘傳承本土民族藝術的光榮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