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大學音舞學院:本土民族藝術進校園 民族文化傳承促成長

2020-12-23 紅網湘西站

紅網時刻湘西9月5日訊(通訊員 王玥瑤 文忠爔 魯明新)為了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增強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促使同學們在沐浴中華民族音樂之美中,進一步提升對中華民族音樂的熱愛,增強同學們的愛國主義情懷,9月1 日下午,吉首大學音樂舞蹈學院「音舞之聲」志願服務團走進古丈一中高一、高二部分班級,以上本土音樂鑑賞課的形式,推動本土民族藝術普及。

堅持初心、反覆磨練

為進一步熟悉課堂,在課程開始之前,隊員們在團隊大本營,進行了一次前期工作交流會。會上,志願者們根據古丈縣當地民族文化,與古丈一中藝術組教師交流後,結合個人專業優勢,開展「本土藝術進校園」活動。

前期工作交流會現場。

為了呈現更好的課堂效果,志願者們團結協作,積極備課,多次組織「模擬課堂」進行試講。每一次試講後,指導老師針對志願者試講中出現的問題,與支教組成員進行交流並提出調整建議。

志願者試講演練現場。

藝術課堂、收穫豐滿

支教組成員以湘西本土民族特色藝術為主線,實施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承工程,真正做到了本土民族藝術進校園、進課堂、進大腦。

課堂上,志願者朱俐華向同學們介紹了桑植民歌的創作元素來源與發展歷程,並通過欣賞從古丈縣籍著名歌唱家宋祖英的演唱視頻,仔細教唱了特點鮮明的湘西本土民族音樂作品《馬桑樹兒搭燈臺》與《四季花兒開》。

志願者朱俐華上課。

志願者羅晨鑫從湘西苗歌情歌、古歌、扛仙歌、哭嫁、跳香五大類,現場向同學們演唱展示了苗歌演唱形式的多樣性與藝術性。同時,通過示範解析湘西苗族鼓舞的代表性動作,讓大家懂得舞蹈動作的來源和具體涵義。

志願者羅晨鑫上課。

初始,同學們還顯得很拘束,但通過「小老師」耐心的啟發和引導,同學們漸漸聚精會神,積極與「小老師」互動。在多聲部歌曲教唱時,同學們分角色進行演唱,一來一回形成呼應,教室裡不時傳來老師與同學們的歌聲和笑聲。課後同學們表示,通過本堂課的學習,自己對湘西本土民族音樂、舞蹈以及湘西本土民族文化有了清晰的認識,彌補了自己過去對這方面知識的空缺,增強了自己對民族文化、民族藝術的自信心與自豪感。

氣氛活躍的課堂。

使命光榮、砥礪前行

課堂教學結束後,古丈一中藝術組老師們對兩位「小老師」的課堂表現給予了充分肯定與讚許,指出志願者所講授的課程,填補了學生知識空白,深入了學生心靈。同時,也對下一步的教學提出了建議。

課後交流中特別囑託支教組志願者,要通過結合本土民族藝術的特色,以拓寬學生眼界、增加學生課外知識、培養學生多方面興趣愛好與藝術修養,促使同學們熱愛民族藝術的種子在心中生根發芽。讓同學們從課堂吸收本土優秀的民族文化,提高其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

古丈一中藝術組教師與志願者交流總結。

對於團隊此次活動,吉首大學音樂舞蹈學院黨委副書記高昆說:「與其說是一次藝術支教,不如說這是一場雙贏的互動——我們的隊員把在吉首大學課堂所學和武陵山區採風的少數民族特色藝術反哺給當地學生,提高中學生的藝術素養,增進他們的民族自信。當地的學校老師把講臺留給我們,讓我們隊員學習成果得到檢驗、綜合能力得以提高,同時增進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及家國情懷。」

據悉,古丈縣位於武陵山片區腹地之中。武陵山片區內包括了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等九個世居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約佔全國少數民族總人口的1/8。其中,湘西州作為武陵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民族藝術豐富多樣。吉首大學音樂舞蹈學院是湖南西部及武陵山片區辦學最早、實力最強院系,是湖南省藝術研究、服務社會及文化傳承創新的堅強陣地,是西南少數民族音樂舞蹈教學、研究、傳承和創作的重要基地,承擔著挖掘傳承本土民族藝術的光榮使命。

相關焦點

  • 甘肅省教育廳高雅藝術進校園——西北民族大學「絲路弦歌」國樂...
    中國高校之窗11月17日晚,甘肅省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西北民族大學「絲路弦歌」國樂經典專場音樂會在白銀礦冶職業技術學院體育中心籃球館內成功舉辦。全校師生共計5000餘人聆聽本場音樂會。白銀礦冶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張富榮,西北民族大學音樂學院副院長桑吉頓珠,學校黨委委員、副院長白晶亮,副院長王勇出席活動。
  • 貴州民族大學社管學院:「金字招牌」背後的「三字訣」(組圖)
    二曰融 融入本土煥生機地方高校承擔著本土人才培養的重任,學科建設不融入本土,就會成為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注重社會學理論的本土化是貴州民族大學社會學學科建設顯著的特點。」王國勇認為,社會學作為西學引入中國,需要對其理論與方法做出創新,使之融入中華文明、融入本土文化。貴州是少數民族地區,有著自己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正因為堅持融入本土,貴州民族大學的社會學學科在這片多彩的土地上煥發出了勃勃生機。
  • 傳承民族服飾文化的先行者 | 萊福士杯第四屆中國民族服裝設計大賽啟動
    近幾年,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被日益重視,以服飾傳承非遺無疑是重要的一個方向。在這方面,第三屆萊福士杯中國民族服裝設計大賽做出了有益探索。
  • 平涼市廣播電視臺民族藝術研究會開展走基層「文化進校園」活動
    12月22日,平涼市廣播電視臺與平涼民族藝術研究會共同組織的「文化下鄉」活動走進崆峒區峽門鄉吳坡小學開展慶祝元旦語言課指導、書畫交流活動。活動開始全體起立,奏唱國歌 ,(少先隊員敬隊禮)走進崆峒區峽門鄉吳坡小學,開展走基層」文化進校園」活動,向吳坡小學學生捐贈了學習用品。大家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圍繞「推廣普通話」、「專業寫作」、「標準發音」、「書法寫作」等內容為同學們進行了生動有趣的講解。
  • 學院舉辦「堅定文化自信,弘揚民族精神」傳統文化在校園文藝展演
    雖然我們十個同學不同專業,但我覺得多種文化演繹同一種藝術形式,會有更好更豐富的表演效果。」《穆桂英掛帥》的表演者、非洲留學生海然:「我也很喜歡中國傳統文化,我覺得穆桂英很帥!」《女駙馬》扮演者、18級會展汪晨蘭:「黃梅戲戲曲底蘊濃厚,曲調優美,小時候在家鄉看到別人唱黃梅戲,只懂欣賞黃梅戲的悅耳的曲調,當自己在校園的舞臺上演出時,才真正體會到把徽州文化傳播給大家的快樂。」
  • 傳統藝術 民族瑰寶:山東科技大學國際交流學院留學生」留學」莒縣...
    來自辛巴威、印尼、馬拉威、蓋亞那、蒲隆地、甘比亞、塔吉克斯坦、剛果(布)和剛果(金)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山科大國際交流學院16名留學生走進莒縣二中於紅工作室,興趣盎然地體驗手工製作、欣賞剪紙藝術、感受東方文化。  在授牌儀式上,學校黨委書記、校長張守標緻歡迎詞並向來訪嘉賓介紹莒縣二中基本辦學情況、藝體教學情況和於紅工作室活動開展情況。
  • 2020土家族打溜子傳承人群研修班舉行結業典禮
    紅網時刻湘西11月20日訊(通訊員 賀正鑫 李曉嵐 熊帥)11月18日下午,吉首大學砂子坳校區演奏廳內鑼鼓喧天,「2020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土家族打溜子傳承人群研修班」結業匯報演出暨結業典禮活動在這裡舉行。
  • 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電影學碩士生導師、劉葵教授作品欣賞
    劉葵1957年生於重慶,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繪畫系,深造於北京電影學院研究生部電影學專業。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家協會皮影藝術委員會會員,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電影學碩士生導師、副教授。曾擔任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動畫系主任,西南民族大學民族藝術研發創新中心動漫皮影研究所所長。
  • 扎染文化進校園 非遺傳承迎創新
    扎染文化進校園 非遺傳承迎創新紮染作為一種具有濃鬱的地方民族風情的民間藝術,浸潤著我國傳統的審美風格,與各種工藝手段一起構成獨具特色富有魅力的織染文化。而如何讓我們的傳統文化得到傳承和發揚,成為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思考的問題。上海市虹口區四川北路第一小學科研室副主任陳毓梅說,扎染藝術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積澱的結晶,對於當代學校教育來說,傳承和發展優秀文化也是學校進行美育工作的一部分。
  • 藝術因相聚而綻放——保山學院「青青子衿」藝術品牌成長記
    一場校園音樂會能產生怎樣的影響?對參演者而言,這是專業技能實踐的平臺;對籌辦者而言,這是策劃能力展現的平臺;對觀眾而言,這是提高審美素養的機會,5年間,保山學院「青青子衿」跨年音樂會不僅實現了這些初衷,還在教學實踐、人才培養、區域文化建設方面取得成效,成長為影響一方的藝術品牌,演繹了一個舞臺的精彩,也詮釋了一所高校的社會責任與擔當。
  • 戲曲進校園:讓孩子愛上傳統藝術
    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的通知。系列政策的出臺,從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戲曲傳承傳播、傳統文化振興、青少年美育等多方面為戲曲進校園提供了指引,在政策引領與制度設計上,為戲曲進校園工作的開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2018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全國中小學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其中,僅戲曲項目就涉及58個劇種。
  • 第三屆《傳承的力量》學校體育藝術教育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傳承的力量》學校體育藝術教育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節目項目」旨在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以及《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等相關文件要求,深入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把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
  • 吉首大學外國語學院舉辦「紅色故事英語說」主題英語角
    紅網時刻12月21日訊(通訊員 向芳)12月18日,吉首大學外國語學院、共青團張家界市委聯合舉辦「紅色故事英語說」主題英語角活動,張家界校區300多名師生共享這場別開生面的「紅色精神文化盛宴」。 活動宣講《一份入黨登記表》《十塊銀元》《馬桑樹的等待》等3個本土紅色故事,源自共青團張家界市委改編、創作的本土紅色故事,英文翻譯由吉首大學MTI教育中心師生提供,宣講人由徐芳、唐丹和肖遠東三位翻譯專業碩士研究生擔任。
  • 關嶺民族高級中學:民族特色走班課促進學生多元發展
    我打算更加努力的學習這門課程,將來把這個優秀的傳統文化傳給更多的人。」在教學蘆笙、花棍舞羅元均老師看來,要想把民族的一些文化傳承下去,要從學校入手。2005年,關嶺自治縣民族高級中學將民族文化引進校園,通過不斷探索,2018年把民族民間文化納入學校常規課堂體系,形成走班模式。關嶺民族高級中學:民族特色走班課促進學生多元發展。
  • 普洱:傳承魅力文化,多彩非遺進校園
    本網訊 為弘揚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自信,更好地保護傳承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營造非遺保護傳承的良好校園氛圍,1月14日,墨江縣文化館在墨江縣民族學校開展以「多彩非遺進校園、魅力文化有傳承」為主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共有4000多名學生分時段、分班級參與。
  • 他們是民族團結的促進者推動者
    2016年以來,該會舉辦多場「中華民族一家親」主題教育系列活動進社區、進企業、進學校、進文化場館;成立深圳民族團結法律服務團和「民族團結志願者服務總隊」,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規,夯實民族團結的法治基礎,引導各民族同胞熱心公益,積極參與扶貧濟困事業。
  • 「民族文化」科右中旗呼格吉木民族樂器製作傳承基地2020年全盟...
    科右中旗呼格吉木民族樂器製作傳承基地2020年全盟首屆潮爾培訓班開班12月17日,科右中旗呼格吉木民族樂器製作傳承基地2020年全盟(興安盟)首屆潮爾培訓班在巴彥呼舒鎮開班。培訓現場,科右中旗呼格吉木民族樂器製作傳承基地負責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蒙古族拉弦樂器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哈達為學員們講解潮爾的結構及調音技巧。那仁滿達是扎賚特旗人,今年畢業於赤峰學院音樂學專業,現在扎賚特旗文化館實習。
  • 西北民族大學「絲路弦歌」國樂經典專場音樂會在白銀礦冶職業技術...
    11月17日晚,甘肅省教育廳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西北民族大學「絲路弦歌」國樂經典專場音樂會在白銀礦冶職業技術學院體育中心籃球館內成功舉辦。全校師生共計5000餘人聆聽本場音樂會。白銀礦冶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張富榮,西北民族大學音樂學院副院長桑吉頓珠,學校黨委委員、副院長白晶亮,副院長王勇出席活動。
  • 傳承、保護、記錄雲南特色民族文化 雲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2020...
    推介會現場推薦了包括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十三五」國家重點音像製品出版規劃項目、國家民族文字出版資金資助項目、雲南省民族文化「百項精品」工程等項目的成果。推介會現場此次推介會邀請了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雲南省文物鑑定委員會主任、研究員張永康;雲南民族大學教授,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評審專家、原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楊德鋆以及最早的昆明外文書籍聚寶地——東方書店開創者王嗣順的女兒,原雲南省婦聯主任王潤裳三位嘉賓,與現場讀者分享璀璨奪目、多態多姿的雲南民族文化
  • 中華舞魂,海外傳承——加拿大楊小花民族舞蹈學院紀實
    就這樣,楊小花以她對藝術純粹的追求和精湛的技藝,在華人圈子裡漸漸打響了名號,慕名前來求學的孩子越來越多。今天的舞蹈學院已經有兩個工作室,數百名學生。如果不是照片牆上的記錄和楊老師的親口講述,很難相信這樣大規模的舞蹈學院是如此艱難地發展而來。 熟悉學校的人都知道,楊小花民族舞蹈學院有兩個楊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