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傳承紅色基因的棗莊樣板」
2018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牢記「紅色基因就是要傳承」,切實加強愛國主義教育,讓紅色基因注入血脈、代代相傳。
鐵道遊擊隊是棗莊最紅的資源、最美的傳奇、最亮的名片,在全國具有廣泛影響力。
堅決落實總書記的指示精神。市第十一次黨代會吹響了「充分挖掘、高水準打造鐵道遊擊隊紅色文化」的號角,市政府將「全力打響鐵道遊擊隊紅色文化品牌」列入政府工作報告,並明確了建好一個展館、搭建一個平臺、唱響一支紅歌、打造一個基地 「四個一工程」任務。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設鐵道遊擊隊黨性教育基地的批覆,將其定位為:立足棗莊、面向山東、輻射全國的一流黨性教育基地。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專門工作領導小組和辦公室,組長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領導同志擔任,市委組織部牽頭組織實施,薛城區委、區政府具體實施,基地辦公室設在薛城區,承擔鐵道遊擊隊黨性教育基地規劃建設的主體責任。
(攝影 張龍)
院士作品
鐵道遊擊隊紀念館由當代中國建築設計界的領軍人物崔愷院士團隊設計。在臨山以新建設的鐵道遊擊隊紀念館為核心,改造提升紀念碑、英雄墓等設施,系統打造鐵道遊擊隊黨性教育基地。崔愷院士團隊規劃設計的鐵道遊擊隊紀念館選址合理、山館融合、主題鮮明,合理控制空間和體量比例,豐富建築立面,同時統籌考慮基地建設整體布局。
鐵道遊擊隊紀念館工程作為第一個落地的院士作品、第一個藝術品級大型清水混凝土構件、第一個盒狀直立鎖邊鋁鎂錳板技術大跨度拱形穹頂、第一個同體量100天完成主體建設的優質工程等,創造了建築史上多項「棗莊第一」。
(攝影 張龍)
建設歷程
鐵道遊擊隊精神催生「棗莊速度」
仿佛一列呼嘯的蒸汽火車伴著汽笛的轟鳴駛出山腰,駐足這座造型獨特的紀念館前,放眼東西,分別與清秀脫俗的將軍亭、雄偉壯觀的臨山閣、巍巍聳立的紀念碑、莊嚴肅穆的將軍碑廊、盤旋曲折的紀念甬道、平坦寬闊的紀念廣場穿珠成線;南北展目,分別與人民英雄紀念園、三雄墓、影視城守中成軸,近銜青山、遠眺微湖,與周邊自然人文建築渾然一體,東倚高鐵、北望新城,英雄氣概浩然於胸。
建設鐵道遊擊隊黨性教育基地,是棗莊近年來的一件大事,全市上下都充滿了期待。
「100天主體建築竣工、100天展陳布展成型,這座曾經被質疑為『不可能』的1.1萬㎡紀念館,從破土動工到奇蹟般落成,僅僅兩百天時間。而國內同級項目,常規工期最少需要2-3年。近7個月的戰天鬥地,詮釋了項目建設的『棗莊速度』!」
在舉國上下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98周年、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
承載著420萬棗莊人厚望的
鐵道遊擊隊紀念館
「七一」正式開館!!
下面隨著早報記者的鏡頭
一起走進氣勢磅礴的鐵道遊擊隊紀念館
鐵道遊擊隊紀念館是黨性教育基地核心建築,
長158米,總建築面積11500㎡,
展陳面積約6000㎡。
共分序廳、火車主題大廳的6個單元展區。
首先映入我們眼帘的是大廳兩邊柱子上遒勁有力的大字,這是中央領導對鐵道遊擊隊功績的歷史評價。大家請看我們右手邊的是蕭華將軍題寫的:「懷中利劍,袖中匕首」,左手邊是遲浩田將軍題寫的:「亦傳亦奇,可歌可泣」。
進入紀念館,氣勢恢宏的序廳,兩側有大型浮雕,左側浮雕為中興煤礦公司發展的艱辛歷程,也是鐵道遊擊隊誕生與發展的歷史背景;右側浮雕以鐵道遊擊隊扒火車、打洋行、截軍列、百裡護送等主要內容。
往前走,是火車主題大廳,陳列著一輛民國時期的火車。長達54米的老式蒸汽機火車,鋪滿了碎石的鐵軌,陳舊的枕木,讓人們仿佛穿越到抗戰時期的鐵道線上。
展廳共有六個部分
第一部分
抗日烽火燃魯南
主要講述山東特別是魯南抗戰形勢
第二部分
初露鋒芒顯身手
呈現的是鐵道遊擊隊創立初期飛車奪槍、
襲擊洋行、智打票車的英雄事跡
第三部分
鐵道飛虎出奇兵
展示了鐵道遊擊隊一系列經典戰鬥
和護送幹部、護送黃金的精彩故事
第四部分
凝聚力量同抗日
展示了鐵道遊擊隊搞好統一戰線,
發動團結群眾和進步力量共同抗日的事跡
第五部分
沙溝受降載史冊
展示了日軍戰敗後,向鐵道遊擊隊投降的場景
第六部分
紅色基因代代傳
講述的是鐵道遊擊隊精神的傳承
布展除了採用文字、圖片等展板,
還將徵集來的2000多件實物有序排列,
並配合現代聲光電技術,通過雕塑、視頻等
形式立體呈現。
2700件物品
講述紅色故事
文物濃縮著歷史的印跡,更能給參觀者帶來觸動。為豐富鐵道遊擊隊紀念館陳列,市委宣傳部牽頭在全社會開展了鐵道遊擊隊文物史料徵集工作。14個月的時間裡,文史組走訪收集了老隊員及其子女手中大量鐵道遊擊隊相關實物、老照片、書籍等珍貴資料,許多是自己留念、收藏,收藏家花高價都沒捨得給的。紀子瑞當年用的大改錐、帶暗箱的柜子;徐廣雲戰時繳獲的日軍裝備;鄭君倫多年來陪伴自己的鐵道遊擊隊相關資料以及一枚枚榮譽勳章。
棗莊各區市也紛紛開展捐助活動,2700多件物品源源不斷地捐贈到鐵道遊擊隊黨性教育基地。在鐵道遊擊隊後代劉秉南子女寄來的感謝信中,他們說道「徵集資料工作何止我們一家,可想而知工作量之大,責任心之重,這種情懷讓我們信服,讓我們感動!感謝你們!」
結尾部分
勝利大廳
革命後人重返薛城
紅色基因永世傳承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
也是最好的清醒劑。
緬懷先烈,是為了不忘走過的過去。
致敬英雄,更激勵我們堅定地前行。
紅色基因是歷史的積澱,
是歷史真正厚重之所在。
臨山蒼蒼,豐碑巍巍;
青山常在,浩氣永存!
更多精彩展覽、精彩故事...
鐵道遊擊隊紀念館等您來!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