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上海灘》風靡了許多年,直到現在還有些小朋友或者年輕人往往會甩著頭髮人云亦云地去唱到「浪奔,浪流……」杜月笙是上海灘著名的人物,他亦黑亦白、亦正亦邪,在民國和抗日戰爭時期成了上海的頭面人物。
在上海一家博物館,至今收藏著許多杜月笙當年用過的文物,其中有一把特殊的「水果刀」,不仔細看根本不會察覺它是一支手槍,它與水果刀唯一的不同之處在於水果刀的手柄上面有一個小小的扳機,這把小手槍可以發射1發子彈,並且可以快速的裝填子彈,5米範圍之內的敵人沒有能夠活著走出杜月笙的子彈之下的。
同時這把手槍還能當著匕首使用,是近身搏鬥的利器。堪稱是一件非常利於隨身攜帶的防身利器,而且這麼奇特的造型,根本沒人認得出。那麼杜月笙為什麼要使用這樣一支造型離奇的手槍呢?這就要從他坎坷的經歷說起了。
杜月笙出生於1888年,是上海人,本名為杜月生,後經過著名思想家、文學家章太炎指點,改名為杜月笙。他出身比較貧賤,在當時的中國,底層老百姓都是生活都是比較艱難的,為了改變這種艱難的生活,許多生活在城市當中的平民會加入兩個幫派,一個是洪門,一個就是青幫。
杜月笙本來還是踏踏實實地在一家水果店賣水果的,不過由於支持了當時的工人運動,被水果店老闆以尋釁滋事為由開除了他。於是杜月笙不得不在1902年投靠黃金榮,加入了青幫,當時的青幫雖然在理念上也提得各種高大上的口號,但是實際上就是地痞、流氓、無賴的聚集地,年幼的杜月笙想要在裡面生存十分的不易,他自己說:
「對人必須誠懇,即使有人欺瞞我於一時,我總能以誠字來感動他,使他心悅誠服。我的處世之道,盡在一個誠字,你們舉一反三,方始可以談交友。」
不過在「誠懇」的同時,杜月笙還得時時刻刻地防著被打、被暗殺,作為一個小青幫混子,沒有幾個人在意他的生命的,所以一件防身利器對於他來說就很重要了。
而杜月笙的發達,也在於黃金榮的賞識。他從一個不名一文的小癟三,逐漸做到了與黃金榮、張嘯林平起平坐的地步,這其中有多少人對他的嫉妒和不滿呢?而黃金榮與這個曾經的小馬仔平起平坐,會不會給他故意使絆子呢?這都是必然的。不過杜月笙憑藉著自己的努力,都很好地應對了這些危機,他的秘訣是:
「錢財用得完,交情吃不光。所以別人存錢,我存交情。存錢再多不過金山銀海,交情用起來好比天地難量!」
杜月笙的人生高光時刻是在1937年之後,在這之前,他怎麼出名都只是一個黑幫頭子,算不得什麼頭面人物,期間甚至還鎮壓過進步勢力,算得上劣跡斑斑。但是抗日戰爭的到來,顯示出了杜月笙在家國危難之際的擔當。
在淞滬會戰期間,日本人曾經派人聯繫杜月笙,希望杜月笙投靠他們,因為杜月笙在上海一帶的影響力太大了。不過杜月笙給他們的回答是:「我是一個中國老百姓,礙於國家民族主義,未敢從命」不僅僅口頭上拒絕了日本人,杜月笙還暗中協助當時的政府做情報工作,並且對當時投敵賣國的漢奸分子進行刺殺。
這一方面確實顯示了杜月笙的民族情懷,另一方面又加劇了杜月笙的不安全感。因為曾經他鎮壓過進步勢力,現在的他又打擊漢奸勢力,其中就有他的結義兄弟張嘯林,這使得他兩方面都不討好,同時日本人也是想方設法的要把他給殺死。當時著名殺手斧頭幫王亞樵就曾經警告過他。因為這樣的原因,杜月笙不得不在身邊帶一把可以隨時保命的神器。
後來日本敗退,曾經替蔣介石抗日和鎮壓進步勢力付出了很大心血的杜月笙卻被蔣介石定性為「杜月笙是黑勢力的代表」,杜月笙只得離開上海前往香港,在那裡度過餘生,1951年死於香港。
杜月笙的一生,也許正像他的那把小手槍吧,雖然看起來是把水果刀,卻幹了不少手槍才能幹的大事,算得上世之梟雄,他一生的經歷,比他的手槍的形象更加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