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三千,殊途同歸。對於網際網路大廠們而言,開始發展的領域或許大相逕庭,最終卻都會涉足到金融領域。
從阿里騰訊到美團滴滴,甭管是做電商社交,還是做社區出行,但凡業務規模做大後,幾乎無一例外地推出了自家的金融服務產品。甚至於,連小米這類具備網際網路基因的硬體終端廠商,也難以抵擋誘惑,紛紛下場搞金融。
近日,拼多多終於也按奈不住,悄然上線名為「多多錢包」的金融支付服務。
據悉,部分拼多多用戶在平臺購物時,突然發現支付列表中出現了一種新的支付方式「多多支付」。而在APP的「個人中心」界面,官方推出的「多多錢包」功能也正式上線,點擊進去就能快速開通。
整個流程與支付寶、微信等第三方支付錢包基本一致,用戶填寫基本個人信息後,添加銀行卡並驗證手機號就能開通。
在拼多多的官方介紹中,使用多多錢包支付可以0手續費提現,並享受專屬支付優惠。安全方面,由中國人保財險承保,資金損失可賠付100萬。
進去實際體驗後,我發現多多錢包可以說是市面上各大網際網路公司裡做的最簡陋的金融支付功能,目前僅有「充值」和「提現」兩個功能。
同樣進入支付領域不久的美團和滴滴,從信用卡到消費貸,從支付到理財,錢包功能那叫一個豐富。相比之下,多多錢包堪稱一股「清流」,拋卻了紛繁複雜的金融服務,更像是純粹的支付工具。
一般來說,非金融主業的網際網路公司想要進軍金融服務行業,無非是為了利益。
一個原因是現有業務達到或接近天花板了,必須尋求新的增長動力。網際網路金融市場規模龐大,加上國民處在金融意識覺醒的過程中,消費、理財等需求升級,意味著這塊市場是網際網路行業少有的增量市場,而且利潤豐厚,巨頭們自然蜂擁而至。
另一個原因則是建立自身業務的生態壁壘,將平臺流量徹底轉化為與平臺綁定的用戶。目前在支付領域,支付寶和微信支付是唯二的巨頭,幾乎呈現壟斷之勢。其他平臺想要使用相關的支付服務,要花費大量的佣金,並且支付數據也掌握在他人手裡。典型地如京東、美團和滴滴,千方百計推動金融支付,就是為了將用戶跟平臺自身綁定,減少對壟斷巨頭的依賴。
拼多多顯然也是基於這兩個原因。
一方面,拼多多活躍買家數達7.31億,用戶數量已經接近淘寶系平臺,繼續增長的規模有限。嘗試拓展金融服務,既能形成新的流量入口,又能帶動新的業務增長;
另一方面,拼多多成交量不斷提升,支付數據規模也在不斷增大。儘管與騰訊關係很好,但「親兄弟明算帳」,打造屬於自己的獨立支付體系,建立生態壁壘依然是很有必要的。
多多錢包主要由上海付費通提供,這是拼多多在今年年初通過關聯公司實現控制的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擁有完整的第三方支付牌照。今年9月份,拼多多還順勢拿下2021年春晚獨家紅包互動權,可以說是在支付領域蓄謀已久。
雖然,多多錢包現在的功能還很簡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必將引入更多功能,希望藉由春晚來進一步推動用戶轉化,網際網路金融領域也將迎來一位新的重量級玩家。
註:本文由今日商訊獨家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或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