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做支付,透著一個「晚」字。
曲線獲得支付牌照12個月後,拼多多才正式上線多多錢包。對於一個成立5年、已有7.3億活躍買家、差不多是中國第二或第三大的電商平臺來說,殺入支付是顯而易見的「晚」。
你掰指頭數數在座的大網際網路公司:阿里、騰訊、美團、京東、滴滴、百度、網易、小米、字節跳動……哪家不是在早幾年就買了支付牌照?做完支付基礎建設,再買消費金融、小貸各種牌照,小貸、理財,有用的產品能推就推。拼多多呢?一直忍到今年才買支付牌照,是網際網路大公司中最晚的一家。
按理,應該早買了才對——多次被舉報存在「二清」問題:因為沒有支付牌照,它被認為支付的款項先到平臺再由平臺結算給商家。簡單地理解,比如淘寶確定收貨之前,資金會在支付寶,再結算給商家,而拼多多沒有「支付寶」。
3年前,拼多多就試過解決問題,但用的辦法是「周旋」,不是「搞定」。拼多多當時選擇和平安銀行杭州分行合作,由後者開立內部清算帳戶,用於歸集消費者交易資金,再將資金分清給商家。但問題還是沒有解決,一直到去年12月,拼多多依然被舉報存在「二清」問題,並回應稱「有計劃收購支付牌照」。
既然終歸是要走買支付牌照這一步,為什麼3年前不走?有人說太貴了。牌照自從2016年停止發放後,價格水漲船高,從之前的271張到今年只剩下233張。《網際網路金融周刊》之前報導,2017年支付牌照根據其包含的網際網路支付、銀行卡收單等不同業務範圍,價格為3-5億元,2018年漲為6-8億元。但這種說法站不住腳,相比支付乃至金融業務在7.3億電商用戶基礎上的金融業務空間,成本顯然不是問題。
拼多多做支付,核心因素不是成本,也不是能力、見識,而是時機。
2017年的拼多多正處於各種輿論風波之中,以至於黃崢後來在一次媒體溝通會上說,連他的媽媽都打電話問他怎麼回事 。一直到上市前,拼多多仍在完善商業模式,規範業務和管理輿論。上市後,阿里系、京東等電商業務往下延伸,夾擊拼多多。2018年後至今,下沉市場和百億補貼(甚至千億補貼)是各電商平臺的主論調。拼多多要解決的,是從五環外,到五環內的問題。
投資者早就疑惑了,拼多多為什麼不涉足金融?為什麼不追求變現?2019年3月,黃崢這樣解釋過:還不想太早變現,還沒到提供金融服務的時候,希望能夠集中精力關注原本的戰略、關注用戶。
拼多多的支付以往主要靠微信和支付寶,並明顯偏向微信支付。按照《財新周刊》的說法,拼多多在微信支付體系內是近似白名單一樣的公司。並且回頭看看拼多多最初入場的過程,就知道他們在微信以及微信紅包的普及過程中吃到了很大的紅利。騰訊是拼多多的第二大股東,把支付通道交給騰訊,把錢託管給平安銀行,圖了方便也賣了人情。
但現在,拼多多到了不得不解決問題的時候了。看了財新《洞穿賭博網絡》的說法,就知道拼多多有多「迫切」:對拼多多來說,反洗錢,攔截賭資等風控問題可能是最重要的任務。缺乏第三方支付的拼多多沒有用戶的實名認證、支付IP等數據,難以追蹤。
共2頁 [1] [2] 下一頁
關注公號:redshcom 關注更多: 拼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