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赤木瓶子
去年開始,Vlog這種視頻日記的形式,像曾經的直播一樣迅速闖進了國內觀眾的視線。從明星到素人,從網紅到企業,儘管人們樂於稱其為升級版的短視頻,但相較於短視頻,Vlog能夠展示更加豐富的內容場景,與直播相比,它又帶有更多短視頻特徵,碎片化,節奏感、敘事感更強。
Vlog這種以第一人稱視角為主線,帶有濃重Vlogger個人風格的生活記錄方式,讓觀眾通過Vlog參與Vlogger的部分生活。而用戶在觀看的同時,也更容易同Vlogger產生情緒共鳴。早在2012年,第一支Vlog便在YouTube誕生。
有數據統計,在擁有超過19億註冊用戶的YouTube上,Vlog的數量已經從2013年的每日200條,上漲至2017年的每小時2000條。這些Vlog頻道的內容幾乎涵蓋美食、旅遊、時尚、美妝、學習等幾乎所有生活領域,深受年輕人追捧。而在國內如微博、B站等平臺,也在近兩年劃分出了Vlog專區,小影、一閃等專業製作vlog平臺也早有布局,Vlog作品源源不斷的產出著。
時至今日,Vlog風口漸逝,但資本仍然對Vlog抱有熱情與期待,4月25日,抖音宣布全面開放用戶1分鐘視頻權限,並推出「Vlog十億流量扶持計劃」,鼓勵普通用戶以更豐富的方式來記錄生活和進行內容創作。同一天,百度旗下好看視頻也被媒體曝出「將Vlog作為今年發展的重點」。
這是在去年繼B站對Vlog的「30天挑戰計劃」與一閃在春節期間的「一分鐘創作挑戰」等計劃與活動之後,資本對於Vlog「真槍實彈」的布局大動作。這當然不是抖音首次向Vlog伸出橄欖枝,此前抖音app中的 #21天Vlog挑戰 、#我是抖音Vlogger、#Vlog日常等等官方活動早已陸續開啟。
從2012年的YouTube到2019年的中國短視頻平臺,Vlog究竟有何魅力,在增速放緩之際,平臺也要為其「再造」風口?
從Casey到井越,Vlog如何成為短視頻「黑馬「?
每條Vlog都是一部微型紀錄片。從選題策劃到內容拍攝到尋找剪輯節奏,各個環節都是必不可少的。
2012年,第一條Vlog在YouTube誕生。2015年,Casey Neistat的Vlog累積播放破10億次,目前YouTube上流量最高的Vlogger之一Casey Neistat,在YouTube上有超過1122萬訂閱用戶,Casey在兩年前拍攝的一跳關於「價值2萬1美元的超豪華頭等艙體驗」主題的Vlog已經有超過6448萬次播放。
視頻中,觀眾跟隨Casey以第一視角感受頭等艙超豪華的可密閉私人空間,專屬餐飲、洗護用品、娛樂系統等齊全設施,在錄製過程中,有旅客好奇從外邊跳起來瞥向隔間裡張望。
這就是Vlog的精髓:通過鏡頭跟隨播主以第一視角體驗生活。國內知名Vlogger井越也曾表示,「有很多好笑或其他感悟都藏在這個世界的角角落落裡,我去幫大家把它們找出來。」比如在一期主題為「咖啡攪拌多樣性研究」的Vlog中,井越展示了包括用毛絨鳥喙、牙線、剪刀、披薩邊、驗孕棒在內的攪拌咖啡的30種「獨特」方式。
在設備方面,Vlogger的門檻遠高於憑一部手機即可玩轉一切的短視頻設攝製方式。而在變現方面,在國內最早一批做Vlog的Vlogger們的現有主要商業模式還是廣告商植入,Vlogger們往往會受邀前往品牌的線下活動,用自己的方式分享各種獨特的體驗。如flypig、王曉光、井越。在井越的Vlog裡,你能看到如佳能、LV、GUCCI、酷睿、OPPO、攜程等品牌植入。
而現階段Vlog所面臨的最大困境便是商業化難題。
增速放緩,巨頭加持,為Vlog「製造」風口能否成功?
海外Vlogger鼻祖Casey於2016年以2500萬美金將自己的媒體公司賣給了CNN,這筆交易也成為了海外Vlogger歷史上的一個裡程碑。儘管最後雙方在合作上因為沒有實現有效的融合最終分道揚鑣。但反觀國內,近兩年來隨著Vlog的普及,資本的步履一直未曾停歇,但真正能夠稱之為裡程碑式的大動作幾乎沒有。
據了解,在國外,YouTube的商業扶持已經非常成熟,如果一個博主的視頻能夠經常性地獲得超過1000次觀看,就能通過廣告獲得商業變現,並且還能得到YouTube給的流量分成——1000次觀看可獲得大約1.1美元的收益。
而在國內,我們也能看到國內平臺正在試圖建立起一個符合國內市場的可循環體系。如一閃在2018年春節發起的「一分鐘」創作挑戰,小影在2018年初開啟的V光三年計劃,計劃用2018年一整年的時間孵化一部分vlogger,並且使20%的頭部創作者獲得合作紅利。微博Vlog官方也在去年下旬進行了「vlogger召集」,過往30天裡,發布過4條以上Vlog,就有資格申請成為微博認證的Vlogger,享受微博的扶持等等。
國內平臺這種對於Vlog創作者的扶持方式,與對其它內容扶持方案大同小異:從內容、用戶、渠道運營以及各式補貼,在Vlogger粉絲基數達到一定程度後,就可以考慮自媒體的廣告變現,而廣告變現的可能性則在於Vlog內容的設計與策劃。
一位在社交圈很活躍的吃播小祝近期開始嘗試轉型做Vlog,她向娛樂獨角獸表示,之所以從直播轉型向Vlog,一方面是因為吃播產業競爭激烈,對於吃播這一形勢而言,用戶不會一直滿足於經過剪輯的「完美視頻」,播主一定需要通過定期直播來維持粉絲黏度,對於小祝來說,從吃播跨越Vlog博主,二者的區別是,直播是連貫性的,而Vlog可以通過後期包裝進行更多創造性的內容製造,但也有門檻,需要一定的技術。
「主要還是記錄自己的生活嘛」。小祝坦言,如果用經常更新動態的方式記錄,自己時常看了都覺得很煩,但如果把這一星期的生活濃縮在一個東西裡,就覺得很有意思,這是Vlog這個載體有趣的地方。
小祝的好友小c也曾是今日頭條一位Vlogger,視頻觀看量達到十幾萬,「我們是有定位的」。小c的定位是「打工妹」,主要為了吸引一些三四線城市的觀眾引起共鳴。
據了解,小c的Vlog主要發布在今日頭條app上,是由類似mcn的組織介紹開播的,小c與今日頭條籤訂了三年合約,需要維持每個月22條3分鐘的Vlog產出,每個月2-3次的直播,而小c作為內容創作者將獲得一定的底薪與全部的視頻收益。
不過小c最後還是放棄了Vlogger的身份。「太佔用時間了。」
市場似乎還尚未找到一種成熟的商業體系去承載這種新生的短視頻形式,井越也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你可以將Vlog做成快消品也可以做成藝術。但商業是兩碼事。並坦言,「很少有全職Vlogger,就是因為這東西沒那麼賺錢,所以很多博主依然是靠他們其他形式的視頻賺錢的。」
QuestMobile的報告顯示,短視頻行業的月活同比增長率已經從2018年3月的134%下降至2019年3月的42%。可以預見的是,在短視頻整體增速放緩的背景下,vlog的風口不是那麼好「造」的,但正如曾經的直播產業也從無人問津到全民直播甚至千播大戰時代,Vlog究竟是門檻高圈層小的小眾文化載體,還是如彼時的直播一般,在大眾市場未來可期?在專業vlog製作平臺之外,抖音等泛娛樂平臺的強勢加入,或許催化這個產業帶來另一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