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春晚這個詞,我們再熟悉不過了。每到除夕夜晚,一家人團座桌前,邊賞美食邊看春晚。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那種不顧一切,想要儘快將春晚節目盡收眼底的迫切心情,變得越來越淡了。回想起觀看1983年的首屆春晚的時候,在那個時代背景下對於精神食糧的渴望程度,是現在年青一代很難理解的。
1983年春晚4位主持人陣容加上侯寶林先生
從圖片中的人員服飾可以看出改革開放初期,人們還是習慣於穿著深色服裝,穿著中山裝為傳統正式場合,馬季雖穿西裝也沒有打領帶。劉曉慶的服飾也是經過嚴格的篩選後才最後確定的。紅色襯衫,在春晚結束後都成了那一年的流行風向標,「曉慶衫」風靡全國。如果那個年代有電商和自媒體,劉曉慶就算沒有知名度也絕對能成「網紅」
84年的春晚在上一屆的基礎上,從主持人的陣容到演員上都不同程度的進行了調整,應該說本屆的春晚還是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的。從馬季的《宇宙牌香菸》到捲菸廠真就推出了宇宙煙。從陳佩斯的《吃麵條》再到張明敏的《我的中國心》開始大街小巷的廣為傳唱。將時代風潮初步颳起。
85年的春晚是歷史上最糟糕的一屆春晚, 由於在北京工人體育館舉行,當年的電視技術有限對講機都沒有,沒有暖氣、燈光昏暗。整場晚會拖了6小時才完成。事後晚會遭到了媒體的強烈批評。央視在《 新聞聯播 》中向全國觀眾道歉。除了《十五的月亮》捧紅了董文華,其他節目幾乎全軍覆沒。
86年春晚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陳佩斯和朱時茂這對黃金搭檔,推出了風趣幽默的小品《羊肉串》,陳佩斯扮演的小販可謂入木三分。此後內陸街頭才開始有人陸續賣羊肉串,可見該小品對於市場的影響力。蘇小明憑藉歌曲《軍港之夜》一炮走紅。該首歌曲一度傳唱大江南北。
87-89年春晚費翔憑藉《故鄉的雲》《冬天裡的一把火》開始爆紅。全國各地都在傳唱費翔的歌曲。接著牛群、侯耀文、宋丹丹、韋唯等也開始被大眾所接受。從演員的服飾上來看,已經有了改革開放後的新變化,預示著新時代的即將展開。
從1990年到2000年的這十年春晚,隨著小品《相親》的播出,趙本山的輝煌時代開始,從此趙本山小品裡的經典語言也在大家生活中廣為流傳。這期間鞏漢林、潘長江、郭達、蔡明等人員逐漸被大家所熟知。
2001-2011年的春晚,其中04年的春晚反響平平, 趙本山在《送水工》裡演他不擅長的悲情;周杰倫的《龍拳》像雜耍,沙寶亮不唱萬人期待的《暗香》而和一堆人唱《唐人街》,所以舞臺設計以及表演形式都到了必須要進行大膽創新的時候了,這也反映出了人們對於新世紀的期望。在此期間黃宏、林永健等為大家所逐漸熟知。
從2012年到2019年的春晚, 總體上要呈現一個溫暖、祥和、歡樂、喜慶的內涵,也還是圍繞親情、友情、愛情等傳統題材進行調侃搞笑。這期間趙本山也極力的推出自己的一幫徒弟,馮鞏等也是推出了自己的弟子。一時之間也是新人輩出。
其實總體上來說,春晚是在摸索嘗試中一路走來,雖然演職人員也在不斷的努力,但是隨著大家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精神食糧已經不再是七八十年代的饑渴時期,看一場娛樂性的電影都讓人很滿足。所以如果春晚不是突破性的改變提升,恐怕很難有頭幾屆春晚時期那種狂熱的關注度了。小夥伴們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