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鈴鈴,叮鈴鈴…… 」 你聽說過收藏鈴鐺嘛?
作者:李秋瑩
「鈴」是以金屬等材料製成的響器,體內垂一小舌,搖動發聲。「鐺」是形容撞擊金屬等器物的聲音,人們把「鈴」及其發出的聲音「鐺」連在一起,稱之為鈴鐺。
部分鈴鐺收藏。中新社李秋瑩 攝
鈴鐺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期:商周時期隨行車馬的青銅鈴展現軍旅氣勢,絲綢之路上的聲聲駝鈴是駝隊主人的慰藉;茶馬古道上悠揚清脆的馬鈴迴蕩千年;寺廟簷角上的悠悠風鈴撫慰人心……
葉堅華收藏的鈴鐺。中新社李秋瑩 攝
在中國,收藏鈴鐺的圈子很小,大部分人互相都能叫得上來名字,上海人葉堅華就是其中一位,不少人稱他為:中國鈴鐺第一人。
葉堅華。中新社李秋瑩 攝
從上個世紀90年代末到現在,20多年時間,葉堅華對鈴鐺的感情從有興趣到愛上再到如今的潛心研究,現在的他立志於向更多的人宣揚鈴鐺文化。
緣起:紀念美國獨立的獨立鍾仿製紀念鈴鐺
葉堅華與鈴鐺結緣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一次到美國出差,葉堅華偶然間看到紀念美國獨立的獨立鍾仿製紀念鈴鐺,這個鈴鐺製作精良,形態別致,具有較好的紀念和收藏意義。
葉堅華收藏的銀鈴鐺,中新社李秋瑩 攝
這個小小的鈴鐺給他帶來了收藏的靈感。這也就成為了葉堅華收藏的第一個鈴鐺。
葉堅華收藏的部分銀鈴鐺。中新社李秋瑩 攝
從此以後,葉堅華便沉浸在收藏鈴鐺的世界裡,這麼多年,葉堅華也去了不少地方,你要問他有什麼景色好看,他或許沒印象,但要問各地的古玩城、古董商店在哪,他如數家珍。
1981年7月29日,英國王儲查爾斯和黛安娜舉行了舉世注目的盛大婚禮。英國特意製作了畫有查爾斯與黛安娜肖像畫的婚禮紀念鈴鐺。中新社李秋瑩攝
「橫刀奪愛」的日本東照宮鈴鐺
「我和鈴鐺的故事真的太多太多了,今天和你們聊聊我最近的『新歡』:日本東照宮鈴鐺。」
這是葉堅華收藏至今最大的一個日本單體圓形鈴鐺,重達10餘斤。
日本東照宮鈴鐺大小。中新社李秋瑩 攝
「這可是我從雲洲古玩城的朋友手中『橫刀奪愛』搶來的。」
圓球狀的鈴鐺上,「東照宮」「元和元年」幾個字隱約可見,查閱資料典籍,元和元年是距今404年的江戶時代,也是中國的明朝萬曆43年。東照宮是日本國寶及重要文化遺產,1999年12月已經被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
東照宮鈴鐺上隱約的元和元年。中新社李秋瑩 攝
「這個東照宮鈴鐺採用了銅鎏金的技藝製造,應是懸掛在東照宮殿的大梁上,主要是用於祈福和闢邪。由於已經使用數百年,將其從原來的建築結構上更換下來,我才有幸收穫了此鈴鐺。」
瓷中白金:邁森瓷器
邁森瓷器因德國邁森市而得名,因為都是由純手工製成,所以價格奇高,素有「瓷中白金」之稱。
陶瓷鈴鐺,也是葉堅華的收藏種類之一。
前些年,邁森瓷器在上海開設了一家專賣店,葉堅華便過去「淘寶」,他一眼就看中了一個鈴鐺,仔細一看價錢,葉堅華有點心疼。
邁森瓷鈴鐺。中新社李秋瑩 攝
葉堅華在店裡左思右想,最終忍住了沒「剁手」,不過他在店員處留下了自己的電話,「如果哪天你們打折,這個鈴鐺還在的話,請通知我。」
兩年後,葉堅華接到了店員的電話,「先生,店裡因為搬家所以在打折,當年您看上的鈴鐺還在,您還要麼?」
「要!你們一定要給我留著!」
這個鈴鐺在櫥窗裡等待了兩年,最終和葉堅華回家了。
邁森瓷器鈴鐺。中新社李秋瑩 攝
「其實相較於其他種類的收藏,鈴鐺還算便宜的,只不過這個很貴,這個算是我收藏生涯中買的最貴的鈴鐺了,到現在也沒有比他更貴的了。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在葉堅華的辦公室,到處都擺放著鈴鐺。
葉堅華辦公室一角。中新社李秋瑩 攝
「這一排是我從日本收集的12生肖鈴鐺,這些是當年中國出口到國外的景泰藍鈴鐺,你看在鈴鐺內側還有『China』……「提起自己的鈴鐺收藏,葉堅華滔滔不絕,「每一個鈴鐺都其實都是有故事的,我現在做的就是把故事挖掘出來並讓更多人知道、了解並愛上鈴鐺。」
葉堅華收藏的12生肖鈴鐺。中新社李秋瑩 攝
辦公室裡的鈴鐺只是葉堅華藏品中的冰山一角,3年前(2016年),鈴鐺博物館在上海開業,葉堅華把自己大部分的鈴鐺放在了博物館,供人觀賞。
吉祥如意鈴鐺。中新社李秋瑩 攝
20多年的時間裡,葉堅華的鈴鐺藏品多達3000餘個。
鈴鐺內的CHINA字樣。中新社李秋瑩 攝
在葉堅華看來,鈴鐺背後所賦予的文化意義更為深刻,每個鈴鐺都可能擁有獨特的歷史背景、文化內涵和傳奇故事:「虎撐」鈴鐺流傳著孫思邈醫虎的動人傳說;唐明皇紀念楊貴妃的《雨霖鈴曲》,其實是聽了蜀山道上的「馬鈴」聲所寫;古詩裡的護花「金鈴」則是一種風鈴……
葉堅華講解虎撐鈴鐺古代,廣大民眾患病救治主要依賴於民間醫師——走方郎中,郎中們不避寒暑,終年奔波行走於山野村莊之間。每到一處,就搖晃手中的銅環鈴鐺,表示郎中到了召喚應診之意。中新社李秋瑩攝
不過,越是深入收藏、研究,葉堅華的心裡就越「沉重」。
原因在於,中國的鈴鐺製作和使用雖然歷史悠久,不過收藏和研究起步較晚。而美國早在1940年就成立了鈴鐺收藏俱樂部。相較之下,中國的鈴鐺研究「任重道遠」。
當年出口到國外的中國制景泰藍鈴鐺。中新社李秋瑩 攝
「龍膝揚揚,和鈴央央」,幾千年時光過去,鈴鐺聲響依舊清脆悠揚。
葉堅華說:「鈴鐺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希望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它能夠在這片土地繼續開花結果。」
[ 責編:徐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