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犬之夜」搖滾組合
1. 一首搖滾歌曲
1973年,美國搖滾樂隊「三犬之夜」(Three Dog Night)發布了單曲「香巴拉」(Shambala),很快成為熱門歌曲。它歌頌了這片被稱之為「香巴拉」的佛教,甚至是佛教誕生之前就已存在的聖地。歌頌了那裡的和平與愛,以及她最終「無法觸及的本性」。
歌詞是這麼寫的:
洗去我的煩惱,洗去我的痛苦,
香巴拉的雨...
洗去我的悲傷,洗去我的恥辱,
香巴拉的雨…
人人都是幸運的,人人都是善良的,
在去香巴拉的路上...
每個人都很開心,每個人都很善良,
在去香巴拉的路上…
你的光如何閃耀,在香巴拉的大殿裡?
在西藏,有一個古老的故事:一個年輕人出發去尋找香巴拉。他翻越了很多山,來到一位老隱士修行的洞前。隱士問:「你穿過這片大地要到哪裡去?」
「去找香巴拉」,年輕人回答。
「哦!那,你可以停下來了,香巴拉王國就在你自己的心中」!隱士說。
人人被「香巴拉」痴迷,到底香巴拉是什麼?是人間一個地方?還是凡人不可了悟的一個精神世界?
壁畫《香巴拉》,具體信息不詳
2. 關於香巴拉的描述
香巴拉(英文中有時拼寫為 "Shambala" 或"Shamballa")被認為是一個神話般的佛教王國,有人認為她位於喜馬拉雅山脈深處,藏文稱之為ཤམྦྷ་ལ། བདེ་འབྱུང་།「香巴拉」這個概念和稱呼來自印度的梵文文本,可直譯為「寧靜的地方」。
據說在香巴拉,人人都獲得了開悟,這是藏傳佛教中某種完美存在狀態的體現,亦被稱之為「淨土」。在西藏本土宗教苯教中也有同樣的一個聖地/淨土,藏文中稱之為འོལ་མོ་ལུང་རིང་།(翁姆隆仁,英語:Olmolungring),其存在的形態類似於其他宗教中描述的天堂或者伊甸園。
西藏唐卡,中間為為本尊,四方25個人物畫像是25位香巴拉國王,中間最上方是宗喀巴。
藏文典籍中記載,"[香巴拉]宮殿……它是正方形的,有四個門。沿著外牆周圍的珊瑚巖上是跳舞的女神。它有九層,頂上有一面旗幟和一個佛輪,兩邊各有一隻公鹿和一隻母鹿。宮殿有三環環繞,特別美。有黃金,以及珍珠和鑽石飾品。在外牆的頂部懸掛著銀色的吊墜和突出的綠松石門楣。它的窗戶是用天青石做的。門扇和門楣,是用綠寶石和藍寶石做的。它有金色的遮陽篷和橫幅,屋頂是珠寶和發熱的水晶,而地板是冰涼的水晶。它的柱和梁是由斑馬石、珊瑚、珍珠等等製成的。還有許多其他無價之寶,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瓶、如意牛、未播種的豐收、如意樹等..."。
香巴拉第三十二任國王འཇམ་དཔལ་གྲགས་པ, 將白扎巴
祈竹仁波切書中有關於香巴拉淨土的介紹,「與銅色山一樣,香巴拉國也是位於凡俗地球上而卻是淨土的一個奇妙地方。香巴拉實際上是一個有君主、有臣民的國土,而且它擁有極為先進的科技。居住於其中的居民乃至畜牲,其實都是有緣往生的修行者。香巴拉雖然是與我們同時處於同一地球上的一個實實在在的地方,但由於它擁有比我們更先進得多的科技,它的國民有辦法用科技隱藏整個國度,令我們去不到、見不到和不知其存在。這一點並非單只說我們凡夫業障所蔽的意思而已,而是指他們利用了與我們世界類似,但更先進的超然科技長期掩飾所在,連我們最先進的雷達及衛星系統亦無法察覺香巴拉的存在。香巴拉國與時輪密法有密切關聯,當年佛陀便曾傳授時輪金剛無上瑜伽密法予香巴拉國王。現任的國王,依經典推算的說,是香巴拉的第二十一任君王。依經典的預言,班禪喇嘛將來會轉生於香巴拉國,任其第二十四任國王」。
十九世紀《香巴拉之戰》唐卡,蒙古
3. 香巴拉之戰
祈竹仁波切書中繼續寫道,「依經典預言,在由今推算的大約四百多年後,由於因緣成熟,到時我們的世界已無佛法可言,儘是外道的天下,但科技卻終於發展到能發現香巴拉存在的水平。屆時,我們世界的人會大舉進攻香巴拉,而香巴拉國則應此因緣反攻,最終統治地球,令正法(尤其是時輪金剛體系的密法)重新弘揚起來」。
《香巴拉之戰》唐卡。為了守護這片淨土,香巴拉國王頂盔摜甲,騎在奔馳的駿馬之上,一手持長矛刺在外敵首領身上,一手高舉象徵佛法勝利的法幢。外敵首領仰面朝天,面露懼色,雙手作揖求饒。神馬、神象和無數士兵緊隨國王奮勇前行,外敵部眾則紛紛敗退。此幅唐卡下方的畫面完美再現了這場大戰的宏大場景,所畫內容與六世班禪大師在《香巴拉淨土誓願》中的記述完全一致。
廖東凡著的《雪域西藏風情錄》中寫道:「拉薩羅布林卡(寶貝園林)裡,有座名叫秦美措吉頗章的精緻宮殿,著名的十三世達賴喇嘛土登嘉措就圓寂在此。臥榻北側有很大的壁畫,成百上千的人神在畫面上搏殺。安多強巴告訴我,這叫「香巴拉大戰圖」。他說,佛有三世,過去佛叫燃燈佛,現在佛叫釋迦牟尼,未來佛叫彌勒佛(藏語叫強巴)。佛經預言,釋迦牟尼時代經歷若干千劫之後,世界將陷入一片混亂,地球上將出現一種極矮小的人,卻像蝗蟲一樣貪婪。他們不滿足我們這個星球上的財富,不斷地向香巴拉發起挑戰。香巴拉的首領叫繞登·扎古庫羅,是無量光佛的化身。他將打開通向地球的所有神門,和矮人們進行一場激烈的大決戰,這也許是名符其實的星球大戰。最後戰爭結束,世界正式進入彌勒也就是強巴時代。那時候人類得新變得高大、修美、聰明、正直,整個地球上的生活,跟佛教徒們日夜尋覓和追求的香巴拉一樣歡樂和美好」!
岡底斯神山,取自https://www.saporedicina.com/
4. 世間地理地點
藏傳佛教的高僧大德均認為:在西藏西部岡底斯山脈主峰附近的某個地方,有處神秘地叫「香巴拉」。那裡的首領是金剛手恰那多吉化身——繞登·芒果巴,教主為無量光佛即阿彌陀佛。相傳香巴拉曾經先後由32位國王統治。時輪怛特羅中說,在香巴拉王國將會出現一個偉大的軍隊,在未來擊敗黑暗統治地球,帶來黃金時代。這個願景可以從譬喻或是字面去解釋。從字面來說,香巴拉是一個地理的地方,一個常見的說法是香巴拉位於西藏北方或西方的中亞。象雄文化(苯教發源地)認為香巴拉在喜馬偕爾邦的薩特萊傑河谷。蒙古人認為香巴拉在西伯利亞南部某個山谷。
南卡諾布仁波切的《象雄與西藏史》第一卷考察了七世紀佛教出現之前的古代西藏象雄王國和苯教。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在佛教出現之前,西藏的本土文化是原始的、未開發的,而這本書反駁了這個觀點,分享了「西藏文化的搖籃」象雄王國的豐富文化起源。象雄王國包括西藏西部和北部的大片地區,其中包括神山岡仁波齊峰。想了解象雄與苯教文化,此書是不二之選。
香巴拉的神話第一次出現在早期時輪金剛(དུས་ཀྱི་འཁོར་ལོ། Kalachakra)的佛教文獻中,其首都被命名為噶拉巴(Kalapa),統治者來自卡爾基(Kalki)王朝。許多學者認為,這個神話源於人們對一個古老的,真實的王國的記憶,這個王國位於亞洲某個山區。
西藏時輪金剛中展現的香巴拉圖景,一個完美的「社會」形態,十六世紀。
香巴拉神話有個千年暗示。根據梵文文本,世界將在公元2400年左右陷入黑暗和混亂,但是第二十五屆卡爾基國王將以救世主的方式出現,擊敗黑暗勢力,並帶領世界進入和平與光明的時期。這個指的就是上述的「香巴拉之戰」。
古代佛教之前的文獻記載了西藏西部失落的象雄王國,這些文獻已經被西藏和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地區交界地區的考古發現所證實。那些同樣的文本斷言香巴拉位於現在巴基斯坦的薩特萊吉山谷。
5. 西方觀點和版本
在20世紀初之前,西藏和藏傳佛教在西方普遍不為人知。可是香巴拉這個名字本身早在17世紀就被報導了,Estêvão Cacella(卡塞拉神父,1585-1630),一位葡萄牙傳教士聽說過香巴拉這一稱呼,並認為它是Cathay或China的另一個名字。卡塞拉神父是第一個進入不丹的歐洲人,1627年,卡塞拉來到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神父也是第一次向歐洲文明描述了一個虛構的地方叫做香巴拉。
匈牙利學者Sándor Kőrösi Csoma是匈牙利語言學家和東方學家,第一本藏英詞典和語法書的作者。
1833年,匈牙利學者Sándor Kőrösi Csoma( 1784–1842)提供了第一個關於這個神奇點地方的描述:「在北方一個神奇的國家……位於北緯45度至50度之間」。
19世紀後期,神智學會聯合創始人海倫娜·布拉瓦茨基暗示香巴拉神話。布拉瓦茨基聲稱與喜馬拉雅相關的「一個偉大的白色小屋」接觸過,提到香巴拉的幾個地方,但沒有做過多描述。
後來的神秘派作家進一步強調和闡述了一個隱藏的土地上居住著一個隱藏的神秘兄弟會的概念,其成員為人類的利益而勞動。
Alice A. Bailey(愛麗絲·貝利,在神智學的主題上寫過24本書的作家,並且是第一個使用術語"New age"(新時代運動)的作家之一。神智學認為,史上所有宗教都是由久已失傳的「神秘信條」演化出來。她聲稱香巴拉是一個外維度的精神存在的形態,一個精神中心,根據神的旨意進行治理的領域。她也暗指香巴拉的存在。
1931年,尼古拉斯·洛裡奇在遊歷西藏時的發現記錄在他的書《熾烈要塞》(Fiery Stronghold)中,Roerich談到班丹拉姆:「離這裡不遠處是瀑布,還有班丹拉姆。在巖石上,大自然刻畫了女神騎著她最喜歡的騾子的形象:看看騾子是如何抬起頭和腿的!看,女神的臉多清晰啊!我們明白了,我們明白了!」
Nicholas Roerich(尼古拉斯·洛裡奇,俄羅斯畫家、作家、考古學家和神智學家)和Helena Roerich(尼古拉斯·洛裡奇)領導了1924-1928年的遠徵,目標是香巴拉,他們相信阿爾泰山脈的貝魯卡山是香巴拉的入口。
尼古拉斯在《亞洲腹地》中記錄到:「香巴拉是個神聖的地方,那裡連接著更高級的意識。在東方,他們相信有兩個香巴拉-可見和不可見的」。
法國佛教徒Alexander David-Néel(亞歷山·大衛·妮兒)將香巴拉與今天阿富汗的巴克特裡亞 (一個中亞古地名,古希臘人在此地建立希臘-巴克特裡亞王國,中國史籍稱之為大夏)聯繫在一起,也提供了波斯語的Sham-i-Bala,「上升的蠟燭」作為其名字的詞源。以類似的方式,Gurdjieffian J. G. Bennett發表推測說香巴拉是Shams-i-Balkh,是一個雙峰太陽神廟。
亞歷山·大衛·妮兒的《西藏的神通與神秘》記錄了她在西藏觀察和經歷到的各種神奇事件,該書的出版在歐洲引起了較大的反響,引發了對西藏的濃厚的興趣。
一些西方觀察者早已利用香巴拉的神話來告知他們自己的世界觀,信仰,或藝術。香巴拉可能是香格裡拉的靈感來源。香格裡拉據說是藏在西藏山谷中的人間天堂,1933年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的小說《消失的地平線》中提到過香格裡拉。他在該書中將他的「喜馬拉雅天堂」命名為「香格裡拉」,以向香巴拉傳說致敬。其他西方人,從德國納粹到俄羅斯通靈師布拉瓦茨基夫人,都對這個失落的王國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和熱情。
《消失的地平線》(英語:Lost Horizon)是一部英國小說,詹姆斯·希爾頓(James Hilton)於1933年4月推出這部作品,並曾被法蘭克·卡普拉翻拍成同名電影。這被人們廣為記住是香格裡拉的起源,一個小說裡在西藏高山上的烏託邦。據說這本書影響了國家地理雜誌,使得一個和書中有很多共同點的地方被認為是香格裡拉,多年後有幾個地方,如中甸縣,被改名為香格裡拉。
香巴拉是個謎,人們依然對她嚮往,即使所知甚少。也許400年後,在「香巴拉之戰」中和結束後,她才會真正呈現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