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百老匯的爵士樂》是蒙德裡安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他極少直接來自現實感受的作品之一。在這幅作品中,蒙得裡安把他對紐約百老匯音樂的感受和認識用他 自己的語言方式表現出來,創作出了一種視覺音樂。像銅管樂器一樣明亮的黃色線,在霓虹燈光般的紅色、藍色、灰色小點的閃爍下,呈現出一種爵士樂的節奏感。我們還能感受到紐約最繁華的百老匯夜晚的嘈雜。密如蜘蛛網的垂直和水平的線條,很容易使人聯想到百老匯街都是直角相交的道路。
蒙德裡安作品
一、方格遊戲——蒙德裡安
蒙德裡安(1872~1944年)出生在荷蘭的阿姆爾弗特,曾在海牙、鹿特丹、羅倫、巴黎和倫敦等十多處地方居住作畫,晚年移居紐約,大幅度擴展創作領域,對建築、工藝和設計產生很大影響。蒙德裡安是幾何抽象畫派的先驅,與德士堡等組織「風格派」,提倡自己的藝術「新造型主義」。認為藝術應根本脫離自然的外在形式,以表現抽象精神為目的,追求人與神統一的絕對境界,亦即今日我們熟知的「純粹抽象」。蒙德裡安早年畫過寫實的人物和風景,後來逐漸把樹木的形態簡化成水平與垂直線的純粹抽象構成,從內省的深刻觀感與洞察裡,創造普遍的現象秩序與均衡之美。他崇拜直線美,主張透過直角可以靜觀萬物內部的安寧。
1930年,蒙德裡安離開巴黎來到倫敦。由於二戰烽火的波及,他於1940年逃往美國,在紐約度過了他生命中的最後四年旅程。紐約,這座現代化大都市,以其特有的繁華深深吸引著蒙德裡安:那整齊嚴謹的街道布局、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樓、充滿活力的舞廳和爵土樂隊,以及夜幕下流光溢彩、閃爍變幻的燈光……它們既與其繪畫有著某種內在的相通,又洋溢著某種前所未有的新精神。於是,他的作品開始發生變化。那套使用了二十多年的繪畫程序被打破了。黑色網格和大的色塊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由無數小色塊組成的彩線結構和跳躍其間的小塊面。它們明亮,生機勃勃且充滿音樂感。
1933年以後,蒙德裡安的作品趨向簡潔。1938年去了倫敦,兩年後又到了美國的紐約,時年68歲。在這裡他僅僅生活了四年就去世了。在離世的前一年他完成了這件都市爵士樂。
蒙德裡安作品
二、都市旋律——《百老匯的爵士樂》
蒙德裡安的這幅繪畫作品以《百老匯爵士樂》來命名,首先,凸顯了它與傳統藝術樣式的區別,接著反映了作者在美國紐約的生活感受。他以大都市布局為構架,以車水馬龍為動感旋律,寓靜於動,節奏明快。那黃色線條中的深藍與深紅如同爵士樂中的顫音那樣富有變化,有一種穿梭的流動感。正是這種變化而產生了富有生命力的音響效果。作品以百老匯最有名、最繁華的南北向街道為表現對象。它是世界著名的商業、金融機構以及劇場、影院、夜總會等林立的大道,還有若干廣場。蒙德裡安運用藝術的手法將這些豐富多彩,光影閃爍的繁華街道加以抽象化。以大小不同的格子構成畫面,用紅、黃、藍三原色表現了百老匯的生機與活力,仿佛能聽到穿梭往來的汽車喇叭聲和戲院裡高亢的歌聲。
《百老匯的爵士樂》是蒙德裡安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他極少直接來自現實感受的作品之一。在這幅作品中,蒙得裡安把他對紐約百老匯音樂的感受和認識用他自己的語言方式表現出來,創作出了一種視覺音樂。像銅管樂器一樣明亮的黃色線,在霓虹燈光般的紅色、藍色、灰色小點的閃爍下,呈現出一種爵士樂的節奏感。我們還能感受到紐約最繁華的百老匯夜晚的嘈雜。密如蜘蛛網的垂直和水平的線條,很容易使人聯想到百老匯街都是直角相交的道路。
作品把他在紐約百老匯街的生活和他對爵士樂的感覺,譜成完美的音律,色面域與色帶的構成,確屬生命力造型的真正表現。色塊與線條的奇妙組合1920年7月巴黎聖誕節那天,豔陽高照的晴空下,波爾多·德烈安的周日熙熙攘攘。街道上,咖啡店林立。古老的城堡旁有衣衫襤樓的人在採野花,蒙德裡安就住在那裡。如畫般斑駁的庭園,娓娓綿延著小路;綠意盎然的院落,隱隱綴著幽闃的石階。穿著工作服的蒙德裡安悠然走來,他的家和梵·鄧肯的家是多麼不一樣。雖然各具風格,但後者的住處卻酣醉淋漓,室內繽紛的坐墊令人驚詫,香菸嫋嫋中更難以從容分辨休閒大方的巴黎人長得什麼模樣。而蒙德裡安的屋子因事務繁忙,只充滿著冷冷的光。聖誕節的歌舞歡騰他完全充耳不聞,孤高自傲地過著修道士般的生活,獨自打理一切,獨行坎坷畫途。在他畫室的畫架上,有一嶄新正方形畫布,畫著一個被亮麗的紅、藍、黑色塊分割的長方形。這恐怕是絕無僅有的畫面了,形狀是那樣的不規則,但沒有一點不和諧的感覺,反而呈現一種穩定的均衡。
實點形成的虛線,及虛線構成的面,勾畫出了一幅市區俯瞰圖。以黃色為基調使畫面顯得清新亮麗,紅、藍色點的移動、跳躍,描繪出了城市的活力。正如此畫的題目一樣—像是優美的旋律和著輕鬆、愉快的節奏,一首都市的樂章在視野中迴蕩!
蒙德裡安作品
參考文獻:
[1]易英.西方20世紀美術.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