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後跟痛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現象,一般是指腳後跟一側或兩側出現痛感,會引起不同程度的行走不便。疼痛較輕時,只要稍作休息,痛感便會消失,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患者出現活動障礙。
有不少人會以為,腳後跟痛是因為受到鞋子的摩擦導致。如果偶爾出現這種情況,可能與鞋子不適、過度疲勞有關。但如果經常出現腳後跟痛的情況,那麼,多數是由某些疾病導致的。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腳後跟痛的原因有哪些?
一、足跟骨刺
足跟骨刺,指的是足跟位置因為軟骨受到破壞或者摩擦,從而導致形成足跟骨增生。主要症狀為腳後跟疼痛,尤其是在行走的時候,稍微活動便有被針刺或石硌的感覺。足跟的中心,用手觸碰便會感覺到劇烈的疼痛。另外,疼痛部位的表皮會出現紅腫現象。
如果是足跟骨刺導致的腳後跟疼痛,需入院診斷病情,根據病情程度選擇適合的藥物治療,並配合理療。生活中要避免出現劇烈運動,每天用熱水燙腳能夠減輕痛感。患者要控制體重,避免腳後跟受力過度,導致疼痛加重。
二、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的主要病因,與足部長期受到微損傷而導致。一般出現在40~60歲人群,以運動員、舞者,以及長期行走、站立人群為主要患病人群。患者的主要症狀是足根前內側出現銳痛感,尤其是在活動之後,疼痛感特別強烈。但在適當休息,或進行按摩之後,疼痛減輕或者是消失。
患有足底筋膜炎後,患者應立即停止勞累,注意休息,並且用藥物、按摩或中藥泡腳等治療方法,達到消除疼痛、抗炎,以及恢復肌肉力量的效果。如果是急性足底筋膜炎,患者應立即臥床休息,並對疼痛處使用冰敷止痛。
三、骨質疏鬆
當骨骼密度以及質量下降後,就會導致骨骼脆性增加,從而出現骨質疏鬆症,老年人為多發人群。當出現骨質疏鬆的時候,患者可出現全身酸痛、骨節疼痛,以及容易骨折的現象,並且在行走的時候,也會引起腳後跟部位的疼痛感。
患有骨質疏鬆的時候,應在醫生的建議和指導下,適當服用鈣劑,以及配合其他藥物進行治療。在飲食方面,應多攝入富含鈣質,以及蛋白質的食物。
四、外傷
大多數女性喜歡穿高跟鞋,高跟鞋會讓腳掌受力特別不均,身體所有重力都會放在腳後跟上。如果長期站立或行走,那麼就會導致腳後跟筋膜受到損傷,引起足部的筋膜炎,那麼,就會引發腳後跟疼痛的情況。加上不少女性走路速度較快,行走方式不正確,那麼極易導致腳後跟處出現外傷,引發腳後跟疼痛。
如果是一些外傷引起的腳後跟疼,患者需及時去醫院就診,查看外傷程度,根據病情再進行相應治療。在治療期間,應選擇鞋底厚且柔軟舒適的鞋子,並適當休息。
綜上所述,引起腳後跟疼的原因較多,大多數與足部疾病有關。患者除了相對應進行治療之外,在生活中要注意儘量避免超負荷運動。飲食方面要多補充富含鈣質的食物,每晚可用熱水泡腳,並對足部進行按摩,能夠起到減緩腳後跟疼痛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