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淚目的高分國產電影《我們倆》:超脫血緣、超越親情之間的愛

2021-01-08 下裡有巴人

愛的形式形形色色,但都殊途同歸

——《我們倆》

前言:我們的一生會遇到過多少人?《阿狸·永遠站》中說「我們一生中會遇到8263563人,會打招呼的是39778人,會和3619熟悉,會和275人親近。但最終,都會失散在人海」我們會和遇到的人有怎樣的人生交集呢?《阿狸·永遠站》沒有給出答案,但《我們倆》給出了答案。

《我們倆》是由馬儷文執導,宮哲、金雅琴、羅忠學等主演的劇情片,於2005年榮獲金雞獎最佳導演獎、最佳故事片提名,並於2006年在中國上映。這部影片的製作絕不複雜,大部分場景都局限在四合院內。導演以小見大,以微知著的表現手法將獨居老太與北漂學生由「相殺」到「相愛」的溫情故事展現的淋漓盡致。故事情節簡單明了,甚至演員都非知名,但其評分竟然高達8.7分,令很多國產電影都難以望其項背。

影片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更沒有危機四伏的橋段,有的只是日常生活場景。影片代入感非常強烈,甚至能讓觀眾產生一種影片情節就發生在身邊、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錯覺,小馬與老太的關係不正是現實中孫女與奶奶的關係麼?

影片沒有特殊的手法,簡單的推鏡頭與拉鏡頭,在「推」與「拉」之間相互轉換,將影片生活化、真實化。可以說《我們倆》是對現實生活的寫照,是現實生活的縮影,是每個觀影者曾經經歷過的日常。

01.三歲一代溝,五歲一鴻溝,小馬與老太之間的隔閡則是亞裡馬納海溝——矛盾深不見底,兩人的矛盾不斷:老太的刁難,小馬的見招拆招,兩人在矛盾中同住屋簷下

俗話說「三歲一代溝,五歲一鴻溝」,但小馬與老太之間的隔閡則是亞裡馬納海溝——深不見底。北漂學生小馬在跑遍而不得租房後,來到老太房子裡。小馬與老太的第一個矛盾便是房租,小馬認為房租貴,但老太固執不退步,由於離學校近,小馬只好租下來。有時候一錯便會再錯,矛盾也如此。小馬與老太的矛盾如同蝴蝶效應,愈來愈多、愈演愈烈、愈來愈大。兩人因日常瑣事而惡語相向,小到小馬私自賣掉老太廢品被批,大到小馬打電話。正是在關於打電話一事上,兩人出現嚴重分歧,矛盾激化,兩人第一次有了大衝突,小馬大聲道「你是壞老太太,怪不得沒人伺候你」,老太太不甘示弱「你是個不咋地的菇涼,沒小夥子會娶你」,這也是老太第一次要趕走小馬。但隨著老太孫子的出現,老太不僅讓小馬留下,在態度上更是180°大轉變,噓寒問暖。

一波剛平一波又起,舊的矛盾解決了,新的矛盾又出現了。對於突如其來多出來的300元話費,小馬怒氣衝衝質問老太,但老太卻說是小馬打的長途,兩人矛盾再次激化,老太第二次提出讓小馬搬走,並撕毀小馬精心準備的貼畫、紅燈籠等象徵過年氣氛的裝飾。要說老太孫子到底是瘟神還是救兵呢?矛盾因老太孫子而起,原來300元話費是孫子打的長途。

老太在知道錯怪小馬後,重新將燈籠高高掛起,並在除夕夜等待小馬回來。在舊年鐘聲即將敲完,新年即將到來時,小馬回來了,兩人的矛盾在年夜飯與綻放的煙花中消散。

脾氣古怪且不近人情的老太與懵懂且性格耿直的小姑涼,原本屬於不同的兩個世界的人,卻因租房走到了一起。在矛盾中,兩人開始了一場又一場的「廝殺」,在老太不留情面與小馬奮起反駁下,兩人的關係逐漸惡化,如同仇人見面——分外眼紅。故事情節的發展需要矛盾來推動,《我們倆》雖說是劇情片,但不同於其他劇情片大起大落的矛盾或者轉折來推動情節的發展,《我們倆》通過升華日常生活中的矛盾,來推動故事情節,正所謂「矛盾是生活的調味品」,有矛盾,生活才會有變化、生活才會有前進的動力。

面對老太的種種刁難,小馬見招拆招,兩人在製造矛盾與解決矛盾中同住一屋簷下。否極泰來,矛盾發展到極端後,便朝著關係緩和的趨勢發展。

02.由「相殺」到「相愛」是老太對孤獨的釋放、對小馬感情的寄託;是小馬老太愛的表達

在化幹戈為玉帛後,兩人關係趨向緩和。為了完成學校留的作業,小馬將老太太從睡夢中拉起,通過鄰居小馬得知老太太不簡單以及心酸的過往:當過兵、騎過馬、救過傷員、丈夫離世、沒有孩子(女兒是收養的),種種不幸是造成老太太孤獨寂寞的因素。老太太同意小馬為自己錄像,是老太太對小馬敞開心扉的開始,也是老太太對孤獨的釋放。「真希望有時有個收破爛的、收電費的走錯門,和我說說話,要不我語言功能該退化了。」這是老太太對孤獨感的體會,同樣也是對小馬感情的寄託。影片中有幾個快鏡頭,是老太太喊小馬做事,嫣然奶奶使喚孫女的做派,在老太太心中,小馬不是孫女勝似孫女。

小馬有開始嫌棄老太太房子破敗,到無拘無束地躺在老太太榻上睡覺,簡直是把老太太房子當作自己的家了,自己從租客搖身一變成為房子的主人了。小馬的這種轉變,是小馬對老太太無微不至的照顧的回報,同樣也是老太太對小馬的感情依賴。當小馬與男朋友拌嘴回家住了幾天回來後,老太太主動關心道「這幾天你去哪了?你瘦了」,原本尖酸刻薄的老太太,此刻化為慈祥的奶奶,在關心孫女一般關心著小馬。

在得知小馬即將搬走後,老太太看著恢復破陋的房間,無聲地說道「真搬走了?真搬空了?真搬空了!也就這麼搬走了?」,老太太心裡空落落的,仿佛一切回到原來,又只剩下自己一人了。在小馬走後,老太太思念成疾,最終病倒了。小馬在得知後,立刻趕來了,仿佛應證了老太太的那句話「真希望有時有個收破爛的、收電費的走錯門,和我說說話,要不我語言功能該退化了」——老太太說不了話。世界上最令人落淚的不是動聽的話,而是互相懂得對方的心。小馬與老太太無聲地落了淚,「此時無聲勝有聲」,相信觀影者的你,早已淚目。在得知老太太離世後,小馬返回老太太家中,替自己也替老太太看一看曾經屬於他們倆的「家」。

影片以雪景開始,又以雪景結束,仿佛在告訴我們生老病死如同春夏秋冬的輪替,總會到來;又仿佛告訴我們有些人只是我們生命中的過客,過客走了,一切都會回到原來;更在告訴我們即使是過客,也是那種重要的,那些給人生留下值得回憶的東西的人。

03.《我們倆》不單單是愛,更是一場關於對現實的思考與感悟

《我們倆》可以看作是奶奶與孫女之間的溫馨故事,但不單單是隔代愛的展現,更是對當下現實社會的思考與感悟——留守老人現狀的思考與感悟。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這句話出自《論語》,是說子女要在父母跟前盡心侍奉,即使有事情要出門也要把家裡的一切安排好才出去,這是每個人都能夠做到的。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件事情對於很多子女來說是越來越難做了。「養兒防老」,是老人期望老有所依,但影片中老太太,有女兒、有孫子,但卻不在身邊。本應該是兒孫繞膝的年紀,可是,因為女兒和孫子都進城了,她孤零零的一個人,在家裡,只有與孤獨為伴。老太太說孫子結婚就會騰出房子,卻沒想到,騰出的不僅是房子,還有自己風燭殘年的生命,門窗上的「囍」字,老太太再也看不到了,小馬她也再也看不到了。

當下社會有多少老人與影片老太太一樣,終生為子女忙碌,但卻換來的是孤獨寂寞。有時候打電話並不是有事,而是想聽聽子女的聲音;有時候只想子女回家看一看自己,換來的卻是一句「我忙,改天」。子女的「改天」有多少天,老人的「改天」又有多少天,也許子女的改天就是老人的最後一天。

愛的形式形形色色,但最終殊途同歸。你可以打電話問候,也可以寄禮物,常回家看看也許是最有愛的形式。有人說留守老人與空巢老人的區別在於:一有親人,一個沒親人。但真的有區別嗎?沒有。

小馬與老太太原本互相陌生的兩人,卻「相愛」了,陌生人之間都能培養出愛,更何況親人之間呢?如何去愛,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走遍天涯尋不到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回到家就發現它了。它便是愛。

相關焦點

  • 《我們倆》一部超越血緣關係的溫馨大片!
    本期話題【《我們倆》一部超越血緣關係的溫馨大片!】日前,偶的一部讓人淚崩的好劇,雖然這部電影是2005年上映的老電影了,但是劇情中講述的故事卻是無比溫情質樸的,是現代商業廣告化的諸多電影無法比擬的,劇中人物關係已經超越了血緣關係,是非常不錯的一部電影,這部電影就是《我們倆》!
  • 華南銀行扎心廣告:沒有血緣,但親情還源於恩義
    是枝裕和的電影《如父如子》,也將命題集中在了血緣親情之中。 影片的故事衝突源自於兩對抱錯孩子的父母,這種狗血劇情是國產家庭倫理劇常見的戲碼,可是枝裕和卻具有不同的角度和深意。雙方原以為血緣聯繫能為父子帶來天生的吸引,但不論是慶多還是琉晴,交換後的生活,都不習慣。 第一次交換結束後,媽媽帶著慶多回家,慶多眼神中流淌著對父親的敬仰和期待。媽媽說:「我們走吧,去一個誰都不認識我們的地方。」慶多依然是滿眼期待地說:「爸爸也去嗎?」
  • 《我們倆》:一部高分國產影片,一老一小兩個人物打動了無數人
    《我們倆》由中國女導演馬儷文執導,她也憑藉這部作品在東京電影節上拿下大獎。影片於2005年10月在東京電影節上展映,2006年3月在中國上映,因其細膩的情感表達收穫一致好評,在豆瓣評分高達8.7,稱得上是一部國產良心片。導演馬儷文擅長從女性自身的角度去觀察生活、披露人性,這種風格也在她的電影中得以延續。
  • 《以家人之名》沒有血緣的家人,讓我看到最好的親情
    有時候有血緣關係的,不一定可以成為真正的家人。比血緣更重要的是愛,互相珍惜,彼此愛護的,才是真正的家人。很多時候人們把血緣關係的親情,看成是最本質的親情。而沒有血緣關係的一家人,能把親情發展成什麼樣子?
  • 譚松韻新劇《以家人之名》,兩個爸三個娃,超越血緣的親情是看點
    譚松韻新劇《以家人之名》,兩個爸三個娃,超越血緣的親情是看點 講述了三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小孩成為彼此新的家人,兄妹三人在成長中彼此扶持,逐漸治癒了內心的傷,與過去的自己和解,成為了更好的人。 《以家人之名》的主線劇情是親情,當原生家庭遭遇變故後,三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在機緣巧合下湊在一起成為了兄妹。
  • 8部豆瓣高分國產親情電影:世間百態,唯愛永恆……
    一說到好電影,我們很容易馬上想到好萊塢,想到歐美製作。其實,國產電影裡也有很多經典之作哦。
  • 《孫子從美國來》:爺孫之間的溫馨故事,親情可以跨越血緣和國際
    不知道關於親情的電影大家了解多少,今天要說的就是一個接地氣的親情故事——《孫子從美國來》,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這部電影。雖然在時間上距離現在比較遠,但是重新回顧還是能夠被其中的故事所打動。這個故事發生在陝西的農村,主角除了從美國來的「孫子」之外,還有居住在這個村莊裡的楊老頭,這個從美國來的孩子並非是他兒子的孩子,儘管爺孫之間沒有血緣關係,但是我們依舊能夠被兩人之間的親情所打動。在農村一般都比較閉塞,所以大家的思想更不容易接受一些新鮮的事物,當楊老頭突然多了個外國來的孫子,那麼沒有血緣關係的兩個人之間又會發生什麼樣的故事呢?
  • 《以家人之名》超越血緣界限的親情,這才是家人該有的樣子
    我認為這種突破血緣界限的親情和三位少年之間真摯的友情觸發了觀眾內心自己真實的情感,親臨其境!通常人們會認為孩子與母親的親情是血濃於水的。而劇中的兩位男主角在年紀尚小的時候,就被各自的親生母親無情拋棄。三個少年身體裡雖然沒有流淌著相同的血液,但是他們內心裡的那種友愛著實打破了血緣的枷鎖,這樣的情感交錯的親情感更加讓人感動
  • 《以家人之名》:超越血緣的親情陪伴,治癒童年之殤
    大概是現在各種題材的電視劇越來越多,導致我們的欣賞閾值也越來越高,很久沒有一部電視劇能如此戳中我的心,《以家人之名》做到了。如果是曾經,你告訴我,家人之間可以無關血緣,我很難認可。中國人最重血緣,它仿佛有一種無形的魔咒,桎梏著我們。好像不管是倫理道德層面,還是基因遺傳層面,我們都無法輕易捨棄它。
  • 《以家人之名》用"實力"告訴我們千萬不要相信國產劇會不演愛情
    《以家人之名》用&34;告訴我們千萬不要相信國產劇會不演愛情《以家人之名》這個片子的立意非常的好,它看到了我們現在生活中存在的留守兒童,還有父母工作繁忙,無暇照顧孩子的情況。這部片子很貼心的為我們提供了兩個&34;的形象(這種角色在當今社會往往非常的討觀眾的喜歡)。這部劇向我們展示了超脫血緣的親情照舊可以非常的堅固。
  • 《如父如子》:血緣關係和父子親情,該怎樣抉擇?
    六年來朝夕相處的孩子竟然不是自己的親生孩子,血緣關係和父子親情兩者該如何抉擇?經過三方商量,偏向於選擇血緣關係的良多同意通過讓兩個孩子交換留宿的方式來換回彼此的親生孩子。但是久處之時、分離之後,良多發現了自己的內心,也發現了孩子的內心。故事最後,良多遵循了自己的內心,因為經年累月積累的父子親情早已超越了血緣的羈絆。
  • 《以家人之名》:沒有血緣的親情為什麼打動人
    這幾部作品講的都是沒有血緣關係的人,因為生活在一個大家庭般的環境中,彼此產生羈絆的故事。《以家人之名》前15集,講的是兩個單親爸爸和三個孩子是如何組成一個充滿煙火氣的混搭家庭的。呆萌的妹妹,活潑的小哥,高冷的大哥,再加上兩個嘴碎但充滿愛的爹,奉上了不少溫馨與捧腹的情節。但也有人提出疑問:真的有李爸李海潮這麼好的人嗎?被相親對象騙了錢還幫他養兒子——三個孩子中,小妹、大哥是兩位爸爸親生的,小哥是收養的。
  • 《如父如子》:一個俗套的故事,隱喻著親情中時間與血緣深刻含義
    從中發現在人類最重要的親情中,是枝裕和通過電影帶給我們的深思。孩子從一開始就選擇了親情,這份相處6年的親情,在慶太心裡父親就是他最愛的人,6年的時間就是親情的全部。2、空間隱喻電影刻意的將兩個處在不同階層的家庭空間進行了刻畫,中產階級野野宮家用齋木的話來說就像「高級酒店一樣」,乾淨寬敞卻也冷色調,寓意著中產階級的冷漠。
  • 因無血緣親情驚喜,因三角戀嫌棄,以家人之名會是何結局?
    初看《以家人之名》時,立刻就被這種沒有親情卻勝似親情的氛圍感染,於是無可救藥的粉上了這部劇。隨著前2集開播,《以家人之名》的口碑一路走好,收視率連番突破,豆瓣評分更是達到8.6的高分。《以家人之名》:靠無血緣親情一炮而紅或許是因為最近的電視劇市場中很少出現親情與家庭題材的電視劇,所以當《以家人之名》出現時就引起了不少人關注
  • 讓人淚崩的8部高分親情電影,換個角度讓孩子感受愛和善良~
    一說到好電影,我們很容易馬上想到好萊塢,想到歐美製作。其實,國產電影裡也有很多經典之作哦。如果你想給孩子找一些溫馨動人的親情電影,而你家娃又不喜歡看外文版的,那下面這個清單是你的法寶。國產電影的好處就是沒有文化隔閡,容易理解和認同。這8部適合孩子看的親情電影,總會一次次戳中人內心柔軟的部分,淚點低的要先備好紙巾喲!
  • 國產愛情電影排行高分
    情況下,還是有一些不爛俗不狗血的好片子的,下面就來介紹下豆瓣評分較高的國產愛情電影。國產愛情電影豆瓣評分7、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國產愛情電影排行高分姐妹倆的父親是一名傳教士,常年在非洲工作。為了保障姐姐順利參加聽障奧運會,秧秧擔負起賺取家用的重任。她每日來去匆匆,辛苦打著幾份工。本身即掌握手語的天闊自然而然融入了姐妹倆的生活當中,為了接近心儀的秧秧,他時常在體育館門口做生意,還費盡心思為秧秧製作愛心便當。相識時間雖短,卻讓兩個年輕人的心越走越近。
  • 有一種親情超越血緣 梁山這位母親守護7年小「家」大愛
    濟寧新聞網訊(通訊員 王新宇)她是一位普通的母親,他們是一對苦命的姐弟倆,本沒有任何聯繫的三個人,卻因「愛」相系,因「心」相連,有著剪不斷的「家」的情結,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呢?這位普通的母親叫候冬梅,是梁山管理局一名退休職工,那對姐弟倆是她資助了七年的「孩子」,她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用愛為姐弟倆撐起了一個溫暖的家。從小過慣苦日子的侯冬梅深知貧困對於孩子的意義,她常年奔走在公益事業路上,用自己的方式關注關心著貧困兒童。在梁山縣縣婦聯組織的一次愛心捐款活動中,她認識了臨時資助對象小偉(化名),他的故事也潛移默化改變著侯冬梅今後的人生方向。
  • 電影《孫子從美國來》:從中西方文化觀念入手探討親情的包容性
    導語:親情不分國界,當今社會人們形成的普遍共識是,最真切的親情血緣關係是不分年齡國界和種族的。兩代人之間的隔代親情,雖然有隔閡和衝突,但是在血濃於水的親情關係面前,最終將回歸人性的本質而歸於和解,在愛與關懷的支撐下體現親情的包容性。從陌生抗拒到依依不捨,這種情感變化溫馨而真實。
  • 電影《孫子從美國來》:從中西方文化觀念入手探討親情的包容性
    導語:親情不分國界,當今社會人們形成的普遍共識是,最真切的親情血緣關係是不分年齡國界和種族的。兩代人之間的隔代親情,雖然有隔閡和衝突,但是在血濃於水的親情關係面前,最終將回歸人性的本質而歸於和解,在愛與關懷的支撐下體現親情的包容性。從陌生抗拒到依依不捨,這種情感變化溫馨而真實。
  • 《速成家庭》當沒有了血緣,我們還能有什麼?
    這個世界上有速成套餐,速成咖啡,速成模板,我們似乎對速成這個詞有刻板的印象,認為速成的東西總是不太好的,總缺少點什麼,特別是當關於家庭這樣一個敏感的話題的時候。速成家庭這部電影實際上是一部披著喜劇外衣的倫理片,它展示出了收養家庭最真實的一面,這並不好笑,甚至有些沉重,因為很多時候它意味著麻煩,容忍,責任,和愛。當沒有了血緣這個牢牢的紐帶捆綁,家人們又該如何相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