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形式形形色色,但都殊途同歸
——《我們倆》
前言:我們的一生會遇到過多少人?《阿狸·永遠站》中說「我們一生中會遇到8263563人,會打招呼的是39778人,會和3619熟悉,會和275人親近。但最終,都會失散在人海」我們會和遇到的人有怎樣的人生交集呢?《阿狸·永遠站》沒有給出答案,但《我們倆》給出了答案。
《我們倆》是由馬儷文執導,宮哲、金雅琴、羅忠學等主演的劇情片,於2005年榮獲金雞獎最佳導演獎、最佳故事片提名,並於2006年在中國上映。這部影片的製作絕不複雜,大部分場景都局限在四合院內。導演以小見大,以微知著的表現手法將獨居老太與北漂學生由「相殺」到「相愛」的溫情故事展現的淋漓盡致。故事情節簡單明了,甚至演員都非知名,但其評分竟然高達8.7分,令很多國產電影都難以望其項背。
影片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更沒有危機四伏的橋段,有的只是日常生活場景。影片代入感非常強烈,甚至能讓觀眾產生一種影片情節就發生在身邊、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錯覺,小馬與老太的關係不正是現實中孫女與奶奶的關係麼?
影片沒有特殊的手法,簡單的推鏡頭與拉鏡頭,在「推」與「拉」之間相互轉換,將影片生活化、真實化。可以說《我們倆》是對現實生活的寫照,是現實生活的縮影,是每個觀影者曾經經歷過的日常。
01.三歲一代溝,五歲一鴻溝,小馬與老太之間的隔閡則是亞裡馬納海溝——矛盾深不見底,兩人的矛盾不斷:老太的刁難,小馬的見招拆招,兩人在矛盾中同住屋簷下
俗話說「三歲一代溝,五歲一鴻溝」,但小馬與老太之間的隔閡則是亞裡馬納海溝——深不見底。北漂學生小馬在跑遍而不得租房後,來到老太房子裡。小馬與老太的第一個矛盾便是房租,小馬認為房租貴,但老太固執不退步,由於離學校近,小馬只好租下來。有時候一錯便會再錯,矛盾也如此。小馬與老太的矛盾如同蝴蝶效應,愈來愈多、愈演愈烈、愈來愈大。兩人因日常瑣事而惡語相向,小到小馬私自賣掉老太廢品被批,大到小馬打電話。正是在關於打電話一事上,兩人出現嚴重分歧,矛盾激化,兩人第一次有了大衝突,小馬大聲道「你是壞老太太,怪不得沒人伺候你」,老太太不甘示弱「你是個不咋地的菇涼,沒小夥子會娶你」,這也是老太第一次要趕走小馬。但隨著老太孫子的出現,老太不僅讓小馬留下,在態度上更是180°大轉變,噓寒問暖。
一波剛平一波又起,舊的矛盾解決了,新的矛盾又出現了。對於突如其來多出來的300元話費,小馬怒氣衝衝質問老太,但老太卻說是小馬打的長途,兩人矛盾再次激化,老太第二次提出讓小馬搬走,並撕毀小馬精心準備的貼畫、紅燈籠等象徵過年氣氛的裝飾。要說老太孫子到底是瘟神還是救兵呢?矛盾因老太孫子而起,原來300元話費是孫子打的長途。
老太在知道錯怪小馬後,重新將燈籠高高掛起,並在除夕夜等待小馬回來。在舊年鐘聲即將敲完,新年即將到來時,小馬回來了,兩人的矛盾在年夜飯與綻放的煙花中消散。
脾氣古怪且不近人情的老太與懵懂且性格耿直的小姑涼,原本屬於不同的兩個世界的人,卻因租房走到了一起。在矛盾中,兩人開始了一場又一場的「廝殺」,在老太不留情面與小馬奮起反駁下,兩人的關係逐漸惡化,如同仇人見面——分外眼紅。故事情節的發展需要矛盾來推動,《我們倆》雖說是劇情片,但不同於其他劇情片大起大落的矛盾或者轉折來推動情節的發展,《我們倆》通過升華日常生活中的矛盾,來推動故事情節,正所謂「矛盾是生活的調味品」,有矛盾,生活才會有變化、生活才會有前進的動力。
面對老太的種種刁難,小馬見招拆招,兩人在製造矛盾與解決矛盾中同住一屋簷下。否極泰來,矛盾發展到極端後,便朝著關係緩和的趨勢發展。
02.由「相殺」到「相愛」是老太對孤獨的釋放、對小馬感情的寄託;是小馬老太愛的表達
在化幹戈為玉帛後,兩人關係趨向緩和。為了完成學校留的作業,小馬將老太太從睡夢中拉起,通過鄰居小馬得知老太太不簡單以及心酸的過往:當過兵、騎過馬、救過傷員、丈夫離世、沒有孩子(女兒是收養的),種種不幸是造成老太太孤獨寂寞的因素。老太太同意小馬為自己錄像,是老太太對小馬敞開心扉的開始,也是老太太對孤獨的釋放。「真希望有時有個收破爛的、收電費的走錯門,和我說說話,要不我語言功能該退化了。」這是老太太對孤獨感的體會,同樣也是對小馬感情的寄託。影片中有幾個快鏡頭,是老太太喊小馬做事,嫣然奶奶使喚孫女的做派,在老太太心中,小馬不是孫女勝似孫女。
小馬有開始嫌棄老太太房子破敗,到無拘無束地躺在老太太榻上睡覺,簡直是把老太太房子當作自己的家了,自己從租客搖身一變成為房子的主人了。小馬的這種轉變,是小馬對老太太無微不至的照顧的回報,同樣也是老太太對小馬的感情依賴。當小馬與男朋友拌嘴回家住了幾天回來後,老太太主動關心道「這幾天你去哪了?你瘦了」,原本尖酸刻薄的老太太,此刻化為慈祥的奶奶,在關心孫女一般關心著小馬。
在得知小馬即將搬走後,老太太看著恢復破陋的房間,無聲地說道「真搬走了?真搬空了?真搬空了!也就這麼搬走了?」,老太太心裡空落落的,仿佛一切回到原來,又只剩下自己一人了。在小馬走後,老太太思念成疾,最終病倒了。小馬在得知後,立刻趕來了,仿佛應證了老太太的那句話「真希望有時有個收破爛的、收電費的走錯門,和我說說話,要不我語言功能該退化了」——老太太說不了話。世界上最令人落淚的不是動聽的話,而是互相懂得對方的心。小馬與老太太無聲地落了淚,「此時無聲勝有聲」,相信觀影者的你,早已淚目。在得知老太太離世後,小馬返回老太太家中,替自己也替老太太看一看曾經屬於他們倆的「家」。
影片以雪景開始,又以雪景結束,仿佛在告訴我們生老病死如同春夏秋冬的輪替,總會到來;又仿佛告訴我們有些人只是我們生命中的過客,過客走了,一切都會回到原來;更在告訴我們即使是過客,也是那種重要的,那些給人生留下值得回憶的東西的人。
03.《我們倆》不單單是愛,更是一場關於對現實的思考與感悟
《我們倆》可以看作是奶奶與孫女之間的溫馨故事,但不單單是隔代愛的展現,更是對當下現實社會的思考與感悟——留守老人現狀的思考與感悟。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這句話出自《論語》,是說子女要在父母跟前盡心侍奉,即使有事情要出門也要把家裡的一切安排好才出去,這是每個人都能夠做到的。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件事情對於很多子女來說是越來越難做了。「養兒防老」,是老人期望老有所依,但影片中老太太,有女兒、有孫子,但卻不在身邊。本應該是兒孫繞膝的年紀,可是,因為女兒和孫子都進城了,她孤零零的一個人,在家裡,只有與孤獨為伴。老太太說孫子結婚就會騰出房子,卻沒想到,騰出的不僅是房子,還有自己風燭殘年的生命,門窗上的「囍」字,老太太再也看不到了,小馬她也再也看不到了。
當下社會有多少老人與影片老太太一樣,終生為子女忙碌,但卻換來的是孤獨寂寞。有時候打電話並不是有事,而是想聽聽子女的聲音;有時候只想子女回家看一看自己,換來的卻是一句「我忙,改天」。子女的「改天」有多少天,老人的「改天」又有多少天,也許子女的改天就是老人的最後一天。
愛的形式形形色色,但最終殊途同歸。你可以打電話問候,也可以寄禮物,常回家看看也許是最有愛的形式。有人說留守老人與空巢老人的區別在於:一有親人,一個沒親人。但真的有區別嗎?沒有。
小馬與老太太原本互相陌生的兩人,卻「相愛」了,陌生人之間都能培養出愛,更何況親人之間呢?如何去愛,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走遍天涯尋不到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回到家就發現它了。它便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