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信大物理課堂巧做加法 打造課程思政「金課」

2020-12-28 未來網高校

「挫折是把雙刃劍,正如法國文豪巴爾扎克所說,挫折對於天才是塊墊腳石,對於能幹的人是筆財富,對於弱者是一個萬丈深淵。」

你能想像到,這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大學物理》課上相對論、能量均分原理的討論片段嗎?看似與專業課不相干的「插播」,並非不經意的「題外」點綴,而是來自於專業課老師的精心設計。為落實學校課程思政「九個一」工程,大學物理課程教學團隊積極組織「課程思政」研討,聚焦課程教學大綱修訂、教學設計編寫,努力實現價值引領、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目標,被選為學校首批「課程思政」示範課。

巧做課程加法,

讓「嫁接植入」變「如鹽在水」

「《大學物理》是學校4453名理工科學生的公共基礎課,學生規模龐大、教學任務量繁重。因此,在該課程上率先推行思政教學改革顯得尤為必要和關鍵,對我們任課教師也提出了很大的挑戰。」該校物理與光電學院院長、課程團隊負責人劉博說道。

學院副院長、《大學物理》團隊帶頭人趙德林深耕教學一線多年,有豐富的專業課教學經驗。他認為,物理學的許多重要知識如物質觀、運動觀、相互作用觀等都是認識世界的核心內容,這是物理學課程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的優勢。為此,公共物理教學部42位任課教師結合課程內容,積極開展思政教學研討,開發物理規律中蘊含的哲學和人文元素,啟發學生「格物致理」。

「『康普頓效應』發表後,引起了科學界的轟動,有人懷疑康普頓效應的真實性。對此,當時康普頓的研究生、我國著名物理學家吳有訓先後進行多次實驗,有力驗證並支持了康普頓效應。」每次在講解康普頓效應這一內容時,裴世鑫老師都會以這個故事切入,「鑑於吳有訓對康普頓效應的貢獻,前蘇聯學者建議將康普頓效應改稱為『康普頓-吳有訓效應』,但吳有訓先生卻發表了一封公開信,表示自己只是重複老師的工作,拒絕了這一殊榮。1926年,吳有訓先生謝絕了康普頓的誠心挽留,履行公費留學生的義務,懷著對中華民族的滿腔熱情回國,開啟了中國物理學研究的序幕。」他認為,吳有訓實事求是、淡泊名利的科學家精神,以及誠實守信、愛國奉獻的忠毅精神就是直擊學生內心、涵養精神世界的最好素材。

在上實驗課時,裴世鑫也都會以「工匠精神」拉開課程序幕。「老師在課堂時常談到,光刻機技術為什麼成為中國晶片製造的掣肘?正是因為我們缺乏精細的製造產業。因此他要求我們對待任何實驗都要精益求精,不能大而化之。」他的學生唐前浩說。實驗時大家都充滿使命感和責任感,希望未來能夠投入更尖端的科技工作中,為中國爭口氣。

「相比乾巴巴的說教,通過『基因式』植入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起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學生的接受度更高。」在裴世鑫看來,思政元素好比是「鹽」,有機融入教學後,一方面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另一方面,它也讓同學們的專業學習更加有「勁道」,實現「教書」與「育人」的相互促進、雙向提升。

這樣的例子俯首即拾。徐飛老師在講解麥克斯韋速率分布率時,會談到中國科學家葛正權對麥克斯韋速率分布函數的貢獻,介紹他在抗日救亡、建設新中國中的努力;孫婷婷老師在講陀螺的定軸性時會展示神十航天員王亞平的太空授課視頻,以航天夢、中國夢激發學生愛國之心;徐野川老師在講解共振時聯繫馬哲中事物的二分法、外因和內因的關係,希望同學們能夠認識到正確利用物理原理有助於提高認知能力,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一系列這樣的中國故事和價值理念,構成了《大學物理》課程中的「思政點」。它們並非隨機出現,而是有設計地進入課程大綱,覆蓋所有章節和教學環節。「放鹽也要科學,不能『重口味』」,趙德林說,「每隔十幾分鐘,在關鍵的知識點上把關鍵的故事拋出來,引起大家聽課的小高潮。這也是我們集體備課中所要求的。」

找準角色挖掘特色,

讓「大水漫灌」變「精準滴灌」

「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讓每位教師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教出自己的『特色』,提高思政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表示,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建設,不能大水漫灌、粗放經營,必須建立起一整套符合認知科學要求、符合專業育人特點、符合人才培養規律的課程思政體系。

在明確思想、集體備課之外,《大學物理》教學團隊的老師們根據自身不同的教學特點和教學風格,注重多樣化、追求個性化、遵循漸進化,發明出一套自己獨特的課程思政「殺手鐧」。

在趙德林看來,「言傳身教」是傳遞價值觀最好的方法。讓學生佩服的是,他上課很少帶講義或者教材,「所有的授課內容他都熟記於心,這一定是位對教學十分上心的老師。」他的學生、如今已推免至國科大的陳強談起第一次上趙德林老師的課的感受,「趙老師上課不求快,每一個公式他都要推導得清清楚。有一次為了推導一個公式,他從左上角寫到右下角,寫了整整四塊黑板。」陳強說,趙德林讓他想到了著名物理學家黃昆院士,在他身上看到了同樣低調務實、一絲不苟的物理人精神,身邊老師的影響讓自己受益終身。

劉玉柱老師在研究型教學上下了很多功夫。他積極為本科生參與科研創造機會和條件,竭力培養本科生的創新思維和實驗動手能力。2017、2018年,他共指導17支學生隊伍(51人次)參加江蘇省實驗物理競賽,全部獲獎;連續兩年指導學生獲得江蘇省普通高校本專科優秀畢業設計(論文)一等獎;近三年以來,在他的指導下,本科生以第一作者發表高水平論文12篇,其中張啟航的論文數據還被德國著名標準資料庫永久收錄。

而裴世鑫、張雅男老師等則注重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裴世鑫錄製完成了近5000分鐘的《大學物理》全部在線課程,設置過關測試題目近2000道,形成了「立體化」教學資料,這在全國都很少見,近40所高校邀請他分享在線教學資源建設與應用方面的經驗。「線上+線下」的教學模式給了學生充分的學習自主權,「今年暑期就有同學在線自學完成了《大學物理》課程,並在開學後的考試中的得了100分,獲得了這門課的免修資格。」在裴世鑫看來,在線平臺不僅幫助學生培養主動思考、自律自控、善於挖掘等品質,更是對課堂思政教學的有益補充。例如疫情期間,他上傳「口罩對飛沫擴散的阻礙」視頻,號召學生戴好口罩,做好防疫;當他看到復旦大學王德峰教授有關中國哲學的精彩講座後,第一時間將講座錄屏後在線推送給學生,希望學生通過王教授詼諧的講授體會其中的「思政」元素……

教師們通過多元方式將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會講、善講、願講,自然也受到了廣大學生的歡迎。近年來,《大學物理》在部分學院率先推廣「掛牌授課」,不少「明星教師」的課程一開選就被「秒殺一空」。學生們還常常私下找物理專業課教師談人生、談理想、談未來、談規劃,「充分展現了學生對教師的信任」,這讓老師們很有成就感。

最強大腦凝練集體經驗,

讓「單兵作戰」變「集團軍作戰」

裴世鑫是學校較早踐行課程思政的教師之一。經過幾年的積累,他已凝練出一套經驗方法,在自己教案的所有章節專門提煉出課程思政的元素,並計劃面向文史類學生開設《科技與生活》通修課,讓文史類學生在感受科技發展促進美好生活的同時,也能掌握其中的科技原理。「我本科是學師範的,深知教育的第一要務不是把籃子裝滿,而是把燈點亮。」裴世鑫說,「《師說》裡談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是第一位的,然後是授業,而解惑則是解『道中惑』和『業中惑』。」因此他認為,課程門門要有思政,教師人人要講育人,以術入道、以道馭術,讓「三個傳播」與「三個塑造」交相輝映。

「大學物理課程的育人功能,必須要得到系統深入挖掘。」今年4月,物電院專門召開黨委會,強調「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必須加強學院黨委領導,並成立「課程思政」建設領導工作小組。公共物理教學部隨後多次組織「課程思政」專題研討,將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學內容設計和教育教學全過程。

公共物理教學部首先組織編寫了《大學物理》課程思政教學大綱,深入挖掘課程體系中蘊含的科學思想方法、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人文情懷,所有十九個章節都明確了思政融入點,供教師在課堂上靈活選用。通過以點帶面、逐步推進,團隊凝練出四個方面的課程思政核心內容:即通過介紹物理學的發展史及物理學家的生平與科研經歷,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及刻苦鑽研的科學態度與工作作風;通過課程中所講到物理規律和現象,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發展觀和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結合實驗視頻和動畫演示,調動學生獲取知識的興趣、激發探索和創新的思維;通過介紹科技發展、展望國家對科技創新人才的迫切需求,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振興中華的使命感與責任感。

其次是組織錄製育人微課,並舉辦「課程思政」優秀教案評選等,一對一地指導教師找到課程內容中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創新思維、專業倫理等相關德育元素的「觸點」和「融點」,4門《大學物理》教案入選了學校2020年優秀「課程思政」優秀教案。團隊還深挖課程中的南信大特色,編寫了擁有「氣象+」特色的大學物理教材——《大氣科學物理基礎》。《大學物理》的「課程思政」教學漸入佳境。

「課程思政屬性決定了它不應是個別課程的『盆景』和『獨角戲』,而應是所有課程的『風景』與『大合唱』。」物電院黨委書記王錫偉說,「因此我們要從頂層設計著手,多措並舉、教研相長,實現課程思政的『集團軍』作戰。」(通訊員: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林雯)

相關焦點

  • 課程思政是方法不是「加法」:金課、一流課程及課程教材的認識和實踐
    2016年初以來,中國高教學會教學研究分會聚焦課程思政與課程教材,開展了一系列研究與實踐。4年來,教學研究分會承擔中國高教學會「十三五」重大攻關項目課題「網際網路+課程——在線開放課程群建設的創新與實踐」,與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李向東團隊共同打造《宇宙簡史》課程,打造中國大學課程教材報告論壇,與江蘇省高教學會、江蘇省高校教學管理研究會以及江蘇高校共同創建江蘇高校「金課」工作坊。
  • 共建課程思政育人大格局 高校打造「金課」有高招
    不只是在教學層面結對共建,學校也把課堂教學延伸到實踐中,「通過學院與民族自治州的結對共建,打造了生動的實踐課堂。」  朱泓表示,大連理工大學抓制度建設,形成了學科專業、課程、教師、教材+思政五位一體的課程建設體系;抓課程建設,在課程建設中採取教改立項做引領,帶動全校所有課程進行思政建設。
  • 「停課不停學」——中國人民大學打造線上「思政金課」
    為貫徹落實教育部《關於2020年春季學期延期開學的通知》、《關於在疫情防控期間做好普通高等學校在線教學組織與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實現「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中國人民大學把思政課程線上教學建設放在首位,馬克思主義學院在保障師生安全的基礎上,通過建設先進平臺、匯聚一流師資、共享優質資源、創新教學模式,將「思政金課」全面移植到網絡平臺上。
  • 南昌航空大學:突出育人價值,打造外語課程思政「金課」
    「外語課堂除了訓練學生的語言技能,也要引導他們理解語言表達所蘊涵的文化內涵,讓他們對中國文化產生由衷的自豪,這種熱愛與自信可以成為他們的愛國之源。」作為南昌航空大學設立的第一批「課程思政」示範課程負責人,《高級英語》課程負責人徐筱秋老師談到文化相關篇目的時候說。
  • 打好課程思政建設組合拳
    近年來,江蘇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深入推動高校有效發揮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協同育人作用,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取得初步成效。 一、不斷提高政治站位,聚焦根本形成共識。
  • 河南理工大學:以「課程思政」培養時代新人 書寫滿意答卷
    「思政彩」,形成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協同育人「大格局」,實現了課程思政和知識傳授、價值引領和能力培養、教書育人和素質提升的有機統一。為加強專業課與思政課的深度融合,學校積極推動思政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結對幫扶」,在教研室間成立「互助組」、在課程間建立「互幫吧」、在樣板課間建立「交流群」,給思政課、專業課教師常態化交流、合作化提高搭建平臺。
  • 天津大學:虛擬仿真技術鍛造思政「金」課
    思政課也能做「實驗」?近日,天津大學研發的一款思政課虛擬仿真教學實驗走紅網絡。該實驗在國家虛擬仿真實驗平臺一經上線就吸引了包括天津大學、重慶大學、鄭州大學、西南財經大學、天津科技大學等十餘所高校學生在線學習。如何用好網絡陣地,講好網上思政課,讓思政課在全民抗「疫」的關鍵時期「鑄魂育人」,成為天津大學教師隊伍探索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的新命題。
  • 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兩門思政課入選2020年山東省思政「金課」
    原標題: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兩門思政課入選2020年山東省思政「金課」來源:魯網魯網12月30日訊 日前,
  • 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
    思政課要解決學生理想信念問題。要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只有首先在思政課教師心中紮下根,才能在學生心中開花結果。思政課教師只有自己信仰堅定,對所講內容高度認同,做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的典範,才能講得有底氣,講深講透,才能有效引導學生真學、真懂、真信、真用。
  • 高校思政大課 講好戰「疫」故事
    「思政大課」反響熱烈,據統計,5027.8萬人次觀看了在線直播,人民網等平臺總訪問量達1.25億次。截至3月10日16時,累計回放點播量達3467.7萬。這次「思政大課」不僅是疫情防控期間加強高校思政課教學組織工作的重要舉措,更為當代思政教育提供新範式,獲得高校師生的高度讚譽。
  • 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濰坊醫學院:德醫相融,課程思政打造新
    濰坊醫學院強化德醫相融特色 推進課程思政改革德醫相融 課程思政打造新「配方」9月新學期,第一堂解剖課的教室裡,師生們面向「大體老師」(醫學界對遺體捐贈者的尊稱)鞠躬致敬。這是每個學期人體解剖第一課前,師生們都會舉行的感恩「無語良師」祭奠儀式。實驗課老師將醫學專業課蘊涵的德育元素融入專業課教學之中,提升課程思政育人實效。
  • ——戰疫期間,打造線上思政教育「金課」
    1.堅定初心、立足本職,精心打造「思政課戰疫小課堂」暨主題微黨課,取得優異成績、收到廣泛關注。組織思政課教師結合時事、整合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式,以思政教育、法制教育、心理疏導為主題,精心打造了以「黨的領導聚心力,擔當作為共戰『疫』!」的主題微黨課暨「思政課戰疫小課堂」系列微課。
  • 「有風景的思政課」系列報導引發化學反應,視頻、彈幕亮相課堂...
    視頻發布後,收到了上百條觀點評論,很多人留言說:「初心永駐紅船史,思政教育要講理也要講情,這樣的課真棒!」老師們遵循學生的成長規律,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以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方式,使各類活動、課程與思政教育同向而行,讓學校思政課真正「活起來」、「火起來」。「思政課不好上」曾經成為很多學校的困擾,「老師不願上」「學生不愛聽」等問題以前很常見。
  • 育人潤物細無聲,上海高校首創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
    如何講好思政課?上海高校作出了成功探索。2018年6月19日,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焦揚為2018屆畢業生上最後一堂思政課,以「四問四答」形式對「復旦人如何答新時代的考卷」做了詮釋:「奉獻使人生突破自我的小格局,融入時代的大洪流。以奉獻為落腳點,實幹、求索、奮鬥才有意義和價值。」
  • 首批國家級一流課程公布,五大「金課」初亮相,線下課程成關鍵
    淘汰水課,打造金課。也就是說,要將大學當中的注水科目全部進行淘汰,絲毫不保留,還要打造行之有效的對學生有利,有所幫助的「金課」。在此次信息中,國家還將大力打造「五大」金課的招牌,這些金課面對高校和社會上是學者進行開放,讓更多的人從中獲取知識,汲取營養。慕課就是大家十分熟悉的一個app。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效果。
  • 「學習新語」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
    思政課要解決學生理想信念問題。要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只有首先在思政課教師心中紮下根,才能在學生心中開花結果。思政課教師只有自己信仰堅定,對所講內容高度認同,做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的典範,才能講得有底氣,講深講透,才能有效引導學生真學、真懂、真信、真用。
  • 融「廉意」養「廉心」 湖南日報朗讀者牽手資陽區打造思政金課
    華聲在線12月2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 姚瑤 蔣徵宇)「立鴻鵠志做奮鬥者,我們要把握好每一天,讓人生更充實、更精彩……」11月30日下午,益陽市六中初中部思賢講堂內,由「郵政杯」2020湖南日報朗讀者主題活動與益陽市資陽區紀委、交通銀行湖南省分行共同打造的思政課火熱開講。
  • 長沙將思政教育與網絡課程有機結合
    「空中課堂」成為育人新陣地 2020-02-21 來源:《中國教育報》   本報訊(記者 陽錫葉 通訊員 鄧瓊)疫情當前,「停課不停學」後「教什麼」是擺在學校、教師面前的一道大題
  • 課程思政,活育「石榴籽」 | 上虞區第十二屆課堂教學藝術節小學...
    「課程思政引領下的活課堂」研討活動如期在蓋北鎮小舉行。據悉,本次活動的主題是「課程思政引領下的活課堂」,活動分課例展示和課後研討兩項議程進行。第一節課由蓋北鎮棉糧小學數學教師顧婷婷展示的二年級上冊《認識時間》。
  • 我校「青春思政課」第一季精彩開講
    11月13日晚,一堂別出心裁的「青春思政課」在鑽石劇場精彩開講,來自全校300多名師生用雷鳴的掌聲與溫暖的淚水共同聆聽了這堂不同凡響的思政課。    「青春由磨礪而出彩,人生因奮鬥而升華」,課程開始,大屏幕播放了今年五四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向全國各族青年發出的寄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