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間爾虞我詐,明爭暗鬥,情場如此,職場亦如此。
人者多欲,其性尚私。成事享其功,敗事委其過,且聖人弗能逾者,概人之本然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人的欲望多種多樣,自私乃人的本性。成功時則享受功勞,失敗時則推託過錯,就連聖人都無法超脫這一點,這大概就是人性的本來面目吧。
有些人想不明白,明明自己光明磊落,為什麼別人會算計我,你有沒有聽說過,木秀於林,風必吹之。
人無害虎心,虎有傷人意,你對別人沒有戒心,可不代表別人不防著你,甚至處處針對你,明著和你兄弟相稱,背地裡給你下絆子。
很多人就輸在這裡,成功路上的攔路虎,可能就是你身邊最親近的人。
我不想講什麼大道理,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
很多人之所以開悟,往往是因為一兩句真理的點撥,就會讓你撥雲見日。
很多人經歷過很多事,看過很多書,但是他們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依然感到很痛苦,總是被人傷害,這又是為了什麼呢?
其實,就是一個很淺顯的道理,沒有看透人性。
都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其實,並不是身不由己,而是你自己不想主動去改變它。
你隨波逐流,隨遇而安,那麼,命運就會將你推向大多數人都走的路。
你迷茫,你困惑,但細細想來,這都是你自己一手造成的。
人性是複雜的,也是趨利避害的,大多數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不傷害到自己的利益,我們還是好兄弟,如果一旦牽扯到個人利益,那麼,兄弟反目的事情,比比皆是。
你喜歡一個女人,你的哥們也喜歡,但你能因為哥們情誼就把女人拱手相讓嗎?
顯然不能,你不能,他也不能,那麼,只能哥們成情敵,甚至老死不相往來,這還是好的,一旦成了仇敵,也許會互相拆臺,甚至大動幹戈。
所以,人性是複雜多變的,你不把人性的問題搞清楚了,你的思維層次就不夠,和別人打交道辦事,你就會吃虧,或者說總是被傷害,甚至成為犧牲品。
這時候有人也許問了,該如何提升自己的思維層次呢?
其實,這個也很簡單,首先就是要多研究,要把更多的時間花在研究人性方面。
第一,就是要總結自己所經歷過的事情,從失敗中總結出經驗來,才能獲得收穫。
第二,你要多讀書,從書中看看別人是怎麼做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站在別人的肩膀上,你可以看得更遠。
而讀書,就要讀好書,不能隨便一本什麼書都看,只有讀好書,才能讓你總結前人的經驗教訓,拿來自己用,這樣可以少走彎路,節省時間。
也許有人會問我,你一定經歷過很多事吧,不然的話,怎麼這麼了解人性?
其實,我也經歷過許多事情,看透過一些人的嘴臉,但是,更多的是通過讀書,來掌握了解人性的方法,畢竟通過自己總結,還不知道自己到底中了什麼招,而通過看書之後,就有一種原來如此的感覺。
有人說,老不看三國,少不看西遊,為什麼這麼說?
老不看三國,是因為這本書中都是陰謀詭計,而老年人經歷的多,這些東西在他們的眼裡早已經不值一提,看了也沒有任何用處。
少不看西遊,因為《西遊記》並不只是像降妖除魔的故事那樣簡單,西遊記內涵太深,少年人不能理解其中的含義,看了也就是看熱鬧。
但有一本書,我覺得老少皆宜,都要看看。因為這本書真是太精彩了。
這本書叫做《羅織經》,據說,當年酷吏周興臨死之際,看過此書,自嘆弗如,竟甘願受死。
大名鼎鼎宰相狄仁傑閱罷此書,冷汗直冒,卻不敢喊冤。
就連女皇武則天面對此書,嘆道:「如此機心,朕未必過也。殺機遂生。」
這本《羅織經》是武周酷吏來俊臣所著的一部專講如何羅織罪名,陷害殺人的書。
時至今日,此書亦被看做陰謀學的扛鼎之作。
有人說這是一本邪書,是不道德的,充滿了罪惡,不建議看。
其實,這完全是扭曲了這本書的意義,我覺得這本書很適合大家看,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
第一,這本書直指人心,一針見血的寫透了人性,很多人自命清高,他們不願意直面事實真相,更不願意看到人性之惡。第二,這本書是陰謀論的扛鼎之作,而且,手段實在是太殘忍了,看完之後,心裡發酸,有些不敢面對。第三,不願意接受這樣的事實,寧願意活在虛偽的世界裡,歌舞昇平,也不願意看清事實的真相。
這就是弱者的思維,他們只求和為貴,忍為高,過著平庸的生活,不求改變。
但這本書對於那些有志於看透人性,想要學習權謀,過上更好的生活的人,這就是一本必讀的教科書啊!
當然,你也可以通過這本書了解人性,你不用陰謀,可以防止別人用陰謀,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那麼,書中到底講了什麼?這本書真的有這麼厲害嗎?
書中從閱人篇開始寫起,然後是事上篇、治下篇、控權篇、制敵篇、國榮篇、保身篇、察奸篇、謀劃篇、問罪篇、刑罰篇和瓜蔓篇,每一篇都是經典。
在閱人篇裡讓你識人斷物,看的清清楚楚。
比如:【原文】人之情多矯,世之俗多偽,豈可信乎?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恥其匿怨而友人也。【譯文】人間的情誼大多是裝模作樣,世間的俗事大多是虛情假意,又怎麼能信呢?孔子說:"甜言蜜語、和顏悅色、畢恭畢敬,左丘明認為其可恥,我也認為可恥。"可恥的,是他們心中藏著怨恨,表面卻與他人要好的虛偽行徑。
單從這一個金句就讓你懂得人與人之間的陽奉陰違,表面上和和氣氣,其實一肚子壞水。
僅僅這一句話,就能看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大多是虛情假意,甚至在親人之間,都存在這種情況,只是你沒有知道而已。
再如:【原文】多欲則貪,尚私則枉,其罪遂生。民之畏懲,吏之懼禍,或以斂行;但有機變,孰難料也。【譯文】欲望太多會起貪念,極端自私會偏離事實,罪惡便由此產生。老百姓畏懼懲處,官吏恐遭禍患,不得不收斂自己的行為;一旦有了機緣變故,誰都無法預料接下來的事。
欲望是每個人都有的,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不得不自私到偏離事實,為了掩飾自己的罪過,只能讓罪惡來遮掩,所以,看透這些,就會好自為之,做該做的事情,走該走的道路
其實,中國的文化源遠流長,而很多人都認為,中國文化其實也就是一種謀略型的文化,現在很多書籍都在講謀略,但其實和中國文化沒有太大的關係,
因為文化的深處未必是謀略,而"謀略"的深處一定是文化。
在歷史上,對中國的智慧、謀略、政治有影響的主要是儒、道、法三家。
雖然中國古代就已經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但萬變不離其宗,只要掌握了這三家的思想精核,也就把握住了中國的謀略和智慧。
而這本《羅織經》就是這樣的精髓。
很多我們現在覺得難以解決的問題,在這本《羅織經》中,已經給出了答案。
我今天分享的只是這本書的冰山一角,九牛一毛,其實,這本書每一個章節都直指人心,令人讀之過癮,又後背發涼。
雖然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不可無啊!
一本《羅織經》,寫盡天下心術、手段和人性,即便你要做君子,也要知道小人是怎麼做小人的,小人如何整人,陷害人的,如此才能自保,不受制於人。
讀史以明志,通透了人性,才能制人,而不制於人,一本好書,不及一頓飯錢,值得珍藏,喜歡的朋友可以點擊下面商品卡購買,讓我們都成為有智慧的人。
我是專注感情生活,每天分享不一樣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