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人性會怎樣?受人擺布,毫無前程可言。
因為每個人他都是複雜的,他都有人性在裡面,你不把這個人性搞清楚了,你的思維層次就不夠,你跟別人打起交道來,辦起事兒來,就總是會碰壁,總是不那麼順利,或者說總是被傷害,成為犧牲品。
事情牽扯的人越多,人性越複雜,越能體現出辦事的能力來。
只有看透人性才能成為強者,看透人性做起事來才能順風順水。
看人要有深度,就像劉邦可以領導韓信卻領導不了百萬雄師,韓信可以領導百萬雄師,卻要臣服劉邦。
所以要提升自己的思維層次,如何提升思維層次,就要把更多的時間、功夫花費到研究人上面,這裡面有兩個方向:
第一對自己經歷的事或者聽到過的事進行梳理總結和反思,從眾多事情中總結出經驗。這個過程相對是比較慢的。第二就是多讀書,「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因為一本好書,可能蘊含了一個甚至很多個人經驗智慧的結晶,你把這些給搞透了,絕對可以少走很多彎路,節省很多時間。
那些有才能的人必然是讀過很多書,聽過或者經歷過很多事。
那麼有什麼書有很高的可讀性呢,因為現在世面上很多雞湯書,讀起來就像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我以前也是很迷茫,後來我拜訪一位大公司的老總,那位老總給我推薦了一本書《羅織經》,讓我好好研讀,能收穫很多東西。
當時我很是好奇,因為以前從來都沒有聽說過這本書,我謹記在心,回去立馬就買了一本研讀起來。起初一讀,心中不覺一震,書中把陰謀陽謀說的很直白很通透,不像其它書把陰謀陽謀說的很隱晦含蓄,會讓人一頭霧水。
我越讀越覺得這本書寫的透徹,讀到過癮的地方,我是晚上都不睡啊,手舞足蹈。真是相見恨晚,我的思維都被顛覆了,為什麼這麼好的書,我以前都沒有聽說過呢?
其實這本書爭議挺大的,很多人都說這本書是一本邪書,是不道德的、充滿了罪惡,不建議大家去學習,其實在我看來這些都是煙霧彈。
那麼大家會有這種說法呢,有兩個主要原因:
第一是因為這本書寫的真的太直白,毫不隱晦,一針見血地寫出人性該有的表現,導致很多自命清高的人,無法而且不願意接受人性之惡。
第二是因為,這本書教了很多利用人性的手段,太過犀利。當年狄仁傑看完後,驚得直冒冷汗,不敢喊冤;酷吏周興臨死之際,看過之後,竟甘願受死;武則天看過後,竟嘆道:「如此機心,朕未必過也。」
你說這本書寫的手段有多厲害,就是因為這本書裡的手段過於厲害,讓很多人望而生畏,他們不敢讓別人學會,害怕別人學會了去迫害他們,所以他們就乾脆把這本書說的很邪惡,讓大家抵制封殺,這本書也就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說到底,這就是一種弱者的思維,我們要變得強大,我們不會邪惡到處心積慮構陷傷害別人,但一定要知道背後暗箭來自哪裡,才可以更好的保護自己。另外,對於想要看透人性、想要學習權謀、混得更好的人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一本必讀教材。
比如《羅織經》有這麼一段話,
「上無威,下生亂。威成於禮,恃以刑,失之縱。私勿與人,謀必闢。幸非一人,專固害。機心信隱,交接靡密,庶下者知威而畏也。」
譯文:
上司沒有威嚴,下屬就會鬧出禍事。威嚴從禮儀中樹立,依賴於刑罰,放任它就會喪失。秘密的事不要讓人參與,參與謀劃的人一定要清除。寵信不要固定在一個人的身上,讓一個人專權一定會帶來禍害。心思一定要隱藏起來,與人交往不能過分親密,希望下屬由此感知上司的威嚴而生敬畏。
像這簡單的幾句話就告訴我們作為領導如何樹立威嚴,首先告訴我們威嚴的重要性,如果領導沒有威嚴,下屬就會不守規矩惹出事來,甚至會犯上作亂。
後面就告訴我們如何利用人性來樹立威嚴,它這裡沒有講「恩威並施」而是講「禮罰並施」。
禮就是制定嚴格的禮儀,像古代的等級劃分、跪拜、逐級奏報、府邸田產,古代官員面見皇帝都要穿戴整齊,穿越長長的宮殿,還要三拜九叩高呼敬語,彰顯出皇帝的威嚴和高貴,讓臣下望而生畏。到現在職場就是平常事情要一級一級呈報或下達,見領導都是要畢恭畢敬,領導有單獨的辦公區域等。
那麼如果臣下不遵守禮儀,那麼就要動用你手中的權力懲罰他,輕者罰錢降職,重者動用刑罰。當然到我們現在職場就變成了輕者被訓檢討,重者扣罰工資甚至降職開除。要讓對方知道對上級無禮或者不守規矩是很嚴重的事情。
最後就講上司與下屬三種情況的關係處理:
第一種,秘密的事。它就講秘密的不能讓別人知道,而且參與謀劃的人要清除。這就是防人之心要長存,古往今來,我們防不勝防的永遠是身邊人,背後使刀子比正面使刀子更可怕,尤其知道內幕的人,容易讓秘密洩露。
對於秘密是越少人知道越保險,電視劇裡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只有死人才能保守秘密」。所以,不管是我們多麼信任的人都要防範,這也就是很多歷史中皇帝對最忠誠的大臣也要防範懷疑,該清除的人是絕不手軟。
在現代職場,社會上的人大都講求利益,不是說這個社會上沒有信任可言,但我們還是要多長一個心眼,禍從口出,要少說要緊的話,如果說了,別人知道了,那就最好清除掉,或者手上有東西能控制他。比如有人知道了不該知道的,如果你控制不住他就要趕緊把他調走。
第二點,寵信。要會制衡,不要只寵信其中一個人。
幾乎每個朝代都是黨爭,作為皇帝要會制衡,比如清康熙皇帝面對肱骨大臣明珠和索額圖,明珠和索額圖結黨營私、明爭暗鬥,康熙那麼明白的一個人怎麼會不知道,他們兩人相鬥正是康熙樂於看到的,如果他們不鬥反而會讓康熙放心不下。於是就讓他們鬥,也不讓他們鬥的太過,對誰都施加恩寵。這樣對康熙很有好處,他們會更賣力的爭寵,而康熙從他們鬥的過程中也抓住了他們的把柄。直到索額圖因為太子之事倒臺,康熙同時也就找個理由罷免明珠,不讓明珠一黨獨大。
康熙的制衡之術運用的爐火純青,康熙不光是對百官,對兒子們也是一樣,八爺黨和太子黨,拉一個打一個,打一個拉一個,絕不會讓其中一黨過分囂張。太子倒臺後,又把四阿哥拉起來與八爺黨對抗,當八爺黨的十四阿哥春風得意之時,卻是四阿哥繼承皇位。
這就像一個公司的架構,為什麼會相互制肘,團隊之間要相互競爭,但不能讓一個團隊獨佔鰲頭,如果一個團隊風頭太盛,那麼這個團隊的負責人風頭就會蓋過公司領導,危及領導的權力。那麼就要給予制衡,要麼打一個拉一個,要麼就打著為了公司所有團隊共同發展的旗號,進行拆分重組。
這就是為什麼自己那麼努力會被領導忽視,一旦自己鬆懈又會得到領導的鼓勵。一個很強的團隊會被拆分,或者把很弱的人放到很強的團隊裡。
這就是制衡,制衡其實領導的自私行為,如果他不去制衡,那麼別人很快就會取代他的位置。
第三點,就是和下屬的關係。對於下屬,不能過分親近,不能什麼心思、秘密都講。別人太了解你了,一方面就容易利用你,另一方面就對你不會有敬畏感。
宋太祖趙匡胤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趙匡胤沒有做皇帝之前是柴榮的手下,柴榮把趙匡胤當成兄弟看待,結果柴榮前腳剛死,趙匡胤就篡權奪位了。趙匡胤做了皇帝還是忽略了這個道理,他把下屬「杯酒釋兵權」了,可是對自己的弟弟趙光義還是很親密。最終,趙光義又獲得了皇位。
所以說和下屬不能過分親密,過分親密就可能會翻船。就像很多人說的如果和朋友成為上下級關係,那就做不成朋友了。你看很多厲害的領導者,他們都有一個特性,叫做喜怒無常、陰晴不定,有時候對你特別好,有時候又因為一點小事就火冒三丈,為什麼要把自己搞成這樣一個人呢?
就是為了讓別人捉摸不透,讓人因為搞不懂而害怕,事事謹慎為之,不敢輕易放肆。
所以各位看到這裡,你看明白沒有?
很多職場上難以解決的問題,在這本《羅織經》裡面都可以找到答案,說得都很透徹了。
而且更可怕的是,我分享的這一小段在整個《羅織經》裡只是九牛一毛、冰山一角,而整本書裡面分了多個層次,比如如何閱人、如何事上、如何制下、如何控權、如何制敵、如何固榮、如何保身、如何察奸等等,非常全面,每一章都直指人心,令人讀之過癮,又後背發涼。
古人云: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正如書中所言:「信人莫若信已,防人毋存幸念。」我們不會邪惡到處心積慮構陷傷害別人,但一定要知道背後暗箭來自哪裡,才可以更好的保護自己。記得有位智者曾說過:「世界上有兩樣東西不可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心!」可見只有察人性,順人情,謀之道才可辨善惡,分對錯,明白黑,趨利避害!
一本《羅織經》,寫盡天下心術、手段和人性,即便你要做君子,也要知道小人是怎麼做小人的,小人如何整人,陷害人的,如此才能自保,不受制於人。
這本《羅織經》每段話都有專門的翻譯、講評和案例分析,讀者更容易明白其中的奧秘。讀史以明志,通透了人性,才能制人,而不受制於人,一本好書,不及一頓飯錢,值得品讀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