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票房君期待已久的電影。
如果你在《星際穿越》裡還沒看夠穿太空衣的馬特·達蒙,這次可以看個飽。
《火星救援》由《異形》、《銀翼殺手》導演雷德利·斯科特執導,根據同名科幻小說改編。
講述馬特·達蒙飾演的太空人馬克·沃特尼,孤身一人在火星上生活的故事。
在首款預告中我們可以看到,馬特·達蒙在探索火星任務時,因風暴跟隊友失散。
所有人都以為他已經死在火星,媒體為他舉行了發布會,把他當做犧牲的英雄。
但其實他並沒有死。
孤身一人置身於火星的馬特·達蒙,面臨著飛船損毀、補己不足、惡劣環境等重重困難。
他無法聯絡地球的航天局,飛船上所有的物資只夠他存活31天;而下一次載人飛船來到火星將是4年以後。
這簡直太讓人絕望了。
然而面對這樣惡劣的處境,我們的小馬哥只說了一句話:
我要用科學解決一切問題!
他開始在火星上種植土豆。
用視頻紀錄下自己的生存狀態,並嘗試用各種方式聯繫地球上的同事。
他的「科學實驗」偶爾也會出錯。
不小心被炸傷,還需要自己動手給自己縫針。
有時他遇到的狀況甚至危及生命。
比如頭盔破裂,需要拿膠帶封住。
但最難捱的,還是遠離2億2千5百萬公裡的地球,孤獨帶來的恐懼感。
他只能每天在牆上紀錄日子。
看看妻子和兒子的照片。
好在經過一番努力,他終於聯繫上了航天局。
但航天局因為種種原因,並不打算去救小馬。
於是他的隊友們在隊長傑西卡·查斯坦的帶領下,瞞著航天局,重新出發去火星拯救馬特·達蒙。
初看這部片時,馬特·達蒙+傑西卡·查斯坦的陣容,以及相似的題材,容易讓人想起去年的《星際穿越》。
《星際穿越》中,達蒙飾演了片中最大的反轉角色。
達蒙說自己的接劇本時也有過這樣的擔憂,他曾跟導演說:
我剛在《星際穿越》裡演了一個類似的角色,才過了一年半又來演這個,會不會不太好。
但雷德利·斯科特讓他放一百個心:
這部片跟《星際穿越》完全f***king不一樣!我這部片可f***king有趣了!
在影片放出的另一款病毒視頻中,我們也能看到馬特·達蒙飾演的角色,其實是個非常樂觀又逗比的人。
視頻內容是飛船上的各位成員在被封閉10天後,接受心理學家的精神評估。
有些隊友在這十天後意志消沉。
而達蒙卻一臉嚴肅地說,自己在這10天中一直在思考——為啥海王能控制鯨魚?
「海王」是DC的漫畫超級英雄之一,在《鋼鐵之軀》隱藏彩蛋中,他本人雖然沒有露面,卻派了鯨魚去拯救落入海中並失去知覺的超人。
果然是樂觀得驚人。
而IMDb上一位已經看過片的網友,也表示片中其實有不少笑料,非常幽默。
此外,作為一部雷德利·斯科特的片,毫無疑問我們肯定能看到各種壯觀的畫面。
之前無論是他《銀翼殺手》裡神秘的未來世界。
還是《普羅米修斯》中危險四伏的未知星球。
都曾讓我們震驚。
這次壯觀的火星景象在約旦著名的「玫瑰沙漠」瓦迪拉姆取景,最終效果由實景拍攝+CG共同完成。
「玫瑰沙漠」實景:
電影中無邊無際的紅色沙漠、紅色山丘、紅色天空,讓人感到壓抑和絕望。
除了令人驚嘆的火星地貌,雷德利·斯科特也延續了他作品中一貫的較真精神。
你會看到達蒙身上的太空衣隨著時間越來越久,慢慢出現磨損褪色的痕跡。
劇組一共製作了15件太空衣,供影片中的6位太空人在不同情況下穿著。
片中達蒙在火星種植的土豆,也是劇組真的在攝影棚內栽種的,並且完全靠其自然生長。
最後他們還把種出來的一顆土豆寄給了原著作者安迪·威爾。
而無論是飛船內的擺設、飛船上的零件:
甚至其中一位隊員家中寫滿公式的黑板:
幾乎每個鏡頭中,都充滿了低調卻又充沛的細節。
據說劇組一共搭建了大約20個場景——這對於斯科特的其他影片來說並不算多,《法老與眾神》用了70個場景,《美國黑幫》則多達100個——不過這20個場景在工藝上非常精湛。
(其中的場景之一:飛船內部)
而最可怕的地方在於,所有這些細節,統統都是有精準的科學依據。
原著本來就是一部技術流的硬科幻小說。
作者安迪·威爾在寫作的過程中,就加入了不少基於真實科學理論的內容。
比如書中還有一副火星地圖。
小說出版後,其中的真實度也受到專業人士的認可。
NASA的指揮官克裡斯·哈費德就表示:
從沒見過這樣能把故事講得這麼精彩,還能保持技術上高度準確性的科幻小說!
在拍片時,斯科特也讓太空人形象和行動儘量符合實情。
據說劇本有50頁的內容都是有關NASA的細節,影片總共拍攝周期70天,其中拍攝NASA細節的內容就花了21天。
而且片中馬特·達蒙、傑西卡·查斯坦最開始在火星上執行的任務,正是NASA未來打算實施的。
預告片播出後,天體物理學家奈爾·德葛拉司·泰森(Neil deGrasse Tyson)還發推特表示,自己最喜歡片中達蒙那句「我要用科學解決一切問題」的臺詞。
要知道,這位物理學家可是批評過《地心引力》不符合科學原理的。
正是基於以上種種細節,這部《火星救援》預告一出,立刻獲得外媒追捧。
不止電影網站斷言它「將是2015年最好的片」:
(來自movies.com)
連知名科技網站Business Insider也打出了「為什麼《火星救援》會比《星際穿越》和《地心引力》牛逼」的標題:
《世界新聞》則認為,這部片將會是雷德利·斯科特的一場翻身仗。
當然,《火星救援》對於Sir來說,單雷德利·斯科特一個名字就夠了。
我們都知道,科幻片是極難駕馭的類型。
它要消耗巨大的資本,要有過硬的工業技術支持,還需要最最珍貴的想像力——對浩瀚宇宙和未知世界做出真實的幻想。
打個不恰當的比喻,文理兼修。
所以,一個導演一生能拍出一部像樣的科幻片已不容易——中國所有導演至今還沒拍出一部。
而雷德利·斯科特一人,就手握兩部。
《異形》與《銀翼殺手》。
這是兩部堪稱偉大的科幻片——票房君相信,在任何科幻電影排行榜中,《異形》與《銀翼殺手》必穩居前五。
它的偉大之處,簡單地說,就是創造了什麼。
《異形》用幽閉來表現恐懼的概念,開創了科幻恐怖片這一亞類型,影響了《深空失憶》,《星際傳奇》,甚至《地心引力》等一大票的科幻電影。
它們表達的原點,都是寫在《異形》海報那句:在太空中,沒有人聽得到你的尖叫。
而《銀翼殺手》中機器即是人(甚至強於人),整個世界就是一個巨型實驗場的設定,同樣被《駭客帝國》這些經典科幻片爭相模仿。
從思想性來說,雷德利的科幻作品也廣博得多。
還記得《銀翼殺手》最後的獨白嗎?
「我看到過你們這些人絕對無法置信的情景
戰艦在獵戶星座之肩燃起的熊熊火光
C射線在幽暗的宇宙中划過了「唐懷瑟之門』」
但所有的這些瞬間,都將消逝於時間
就像淚水湮沒在雨中」
這是一個對生命終極問題的拷問,在永恆的宇宙面前,生命再長不夠一瞬,我們該如何去尋找,定義自我。
在這裡,票房君無意貶低《星際穿越》,或者《地心引力》。
但不得不承認,在老雷的科幻電影面前,《星際穿越》更像是一個情感充沛的科幻童話,而《地心引力》,是成熟完美的技術實驗。
當然,對於今年已78歲,過了創作力巔峰的雷德利·斯科特來說,《火星救援》想達到《異形》這樣的高度,很難很難。
不過,即使他只發揮出一半水準——就像《普羅米修斯》,也足以壓倒90%的科幻片吧。
是的,毫無疑問。
請多多轉發,關注「電影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