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新聞顯示,美國似乎不太好。關於暴動、示威、遊行的報導層出不窮。這些示威者的矛頭直直的指向兩個方面:一是美國警察的暴力執法、二是種族歧視。
洛杉磯萬人遊行
其實美國的種族歧視已經由來已久了,具體表現在部分白人對其他膚色的人種尤其是黑人的強烈鄙視上。其中把西瓜和黑人聯繫起來更是美國種族歧視的一個標誌性事件。
帶有種族歧視的圖片
你可能聽說過這樣一種傳言,就是出去旅遊或者在任何地方看到黑人朋友,都儘量不要邀請他們吃西瓜。否則輕一點的或許會被白眼問候,重一點的可能會被打。
炎炎夏日,西瓜作為最消暑的水果之一,常常是跟「空調房」「電視劇」搭配的首選。可是對於部分黑人來說,「西瓜」一詞不僅不解暑,還包含著侮辱和歧視。
我們都知道從十七世紀美國就已經有了黑奴貿易,並且隨著殖民者不斷擴張領土,販賣黑人也逐漸進入興盛時期。在歐洲殖民者徵服美洲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於是貴族商人便開始把吃苦耐勞的非洲黑人運往美洲。
為了保證持續的利益,1513年西班牙國王準許商人把黑人運往美洲殖民地。從此,販賣黑人便成了政府支持的一項「合法」行業。
並且一直到美國成立,奴隸制依然沒有廢除。還被寫進了美國南部地區的法律裡。因為當時南部的經濟比較落後,基本上以農業為主,所以有很多農場和農場主。
但是卻並沒有那麼多勞動力來支撐如此龐大的農業。於是那些農場主們就開始從別的地方買黑人回來幫他們幹活。當時黑人們主要的工作就是種棉花和西瓜。
那時候的奴隸種植園制度是極其殘酷的。農場主們一味追求自己的利益,而對買來的黑奴要求十分嚴苛。他們是一定不會讓自己虧本的,所以要求黑人們「只要幹不死就往死裡幹」。所以美國的黑人奴隸死亡率很高。
並且黑奴們每天沒日沒夜的幹活,是沒有報酬的,吃的也是一些殘羹剩飯。只有當收成好或者農場主高興時,才會作為獎勵分一點西瓜給他們吃。
隨著19世紀工業革命傳到美國,美國的經濟迅猛發展。這時候南方的奴隸主試圖把奴隸制擴大,他們主張讓新立的州也繼續實行奴隸制,並利用他們在國會和政府的統治地位一路取得勝利。
這樣的行為激起了北方地區人民的憤怒,於是便爆發了著名的「南北戰爭」。戰爭結束後,奴隸制度終於被廢除。在美國的這些黑人奴隸被解放出來。
雖然奴隸制被廢除了,但是並不意味著種族歧視就此結束。黑人在獲得自由後沒有經濟和人脈,只能操起老本行繼續種西瓜。于是之前的白人奴隸主便借著西瓜繼續嘲笑他們。
贏得解放後,不少非洲裔美國人在街口賣西瓜
到了20世紀初,這種歧視和偏見已經到了隨處可見的地步。1937年出版的《生活》雜誌,封面全部是關於西瓜的。
雜誌的封面描繪了一個種西瓜的黑人農民
表面上看是對黑人辛勤工作的讚揚,但內頁卻又在嘲諷「有顏色的媽媽」喜歡吃西瓜。
隨著鋼琴和樂譜的流行,「浣熊之歌」也傳播起來,那是為了故意抹黑非裔美國人而創作出來的。樂譜封面上依然畫著大大的西瓜。
甚至是衣服、報紙、鹽袋、胡椒罐上都印著黑人與西瓜的照片。最「流行」的,是一張黑皮膚老人懷抱兩個西瓜看著一隻雞的明信片。
明信片暗示:黑人對於填飽肚子之外的任何事情都不感興趣
電影《The Watermelon Patch》中也特意加入了黑人在西瓜田裡偷西瓜的場景。
一直到現在,西瓜被賦予的眾多含義可能被我們慢慢淡忘,但是種族歧視還在照常發生。僅僅通過膚色去判斷一個人的好壞是非常不切實際的。希望今後,西瓜能僅作為夏日裡給人帶來清涼的一種水果,不再擁有那些多餘的標籤。
特別聲明
本文參考資料來源於
https://www.theatlantic.com/national/archive/2014/12/how-watermelons-became-a-racist-trope/383529/
https://nmaahc.si.edu/blog-post/popular-and-pervasive-stereotypes-african-americans
https://www.huffpost.com/entry/watermelon-racism_l_5d2dfea4e4b0a873f6428b9c
https://www.ferris.edu/HTMLS/news/jimcrow/question/2008/may.htm
圖片來源於
Google圖片、布朗大學圖書館、弗蘭克·萊斯利報紙插圖、《生活》雜誌、美國黑人歷史文化國家博物館
我們旨在分享優質文章、原創作品,與您共同學習成長
本文如有侵權歡迎原作者及時與我們取得聯繫,署名或刪除
如對本文有所意見或發現錯誤歡迎指正
原標題:《尊重每一個人,從一起吃西瓜開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