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讓我們調整頻率,來瞧瞧創作者麥可·克萊頓的生平吧。
1942年10月23日,克萊頓出生在芝加哥一個普通市民家庭,由於從小就喜歡文學,他一直把寫作列為人生的首選道路。17歲那年,他把稚嫩的處女作投給了大名鼎鼎的《紐約時報》,竟然順利地被採用了。這堅定了他對文學事業的嚮往,於是在1964年考入哈佛大學文學系。然而不久後,他對這所頂級大學刻板的教學方式漸感厭煩,交上去的報告又總是拿低分,克萊頓對哈佛大學文學系漸感失望。年少多輕狂,小帥哥不免有些吊兒郎當,甚至戲弄老師……好在他很快浪子回頭,轉投考古人類學系,並選修醫學預科課程,刻苦學習,隔年進入哈佛醫學院深造。這樣的求學經歷,為他打下了很好的學養基礎。
儘管穿著白大褂往來於學堂和實驗室,但克萊頓的文學夢依然在。他用約翰·蘭格(John Lange)的筆名(該筆名暗示作者身材高大,因為「Lange」在德語和北歐語系裡,都意為「個頭高」,而克萊頓身高有206公分),創作起驚險間諜小說。《優勢》和《刮擦》這兩部作品,分別在1966和1967年出版。不過就像柳絮飄入大湖一樣,他早期的小說很快就無聲無息了。
寫作這回事,能寫出頭的人,個個腰纏萬貫,但大部分作者只能苦苦捱窮。小年輕克萊頓這時也嘗到了窮愁的滋味,他開始動搖了,認為寫作負擔不了生活開銷,還是老老實實做個醫生好。君不見,多少大作家都選擇了醫生這個職業作為備胎。「嗯,我也做個收入穩定、受人尊敬的醫生就好了……」彼時這樣的念頭常常佔據克萊頓的腦海。
可是,克萊頓內心最深處,終究不願以醫生鳴世。1968年,技癢之下,他又用筆名傑弗裡·赫德森(Jeffery Hudson),創作了醫學題材驚險小說《死亡手術室》(A Case of Need)。這是他第一次將專業知識融入小說背景。撲朔迷離的案情結合令人耳目一新的病理學家探案,贏得了讀者的廣泛讚譽,並使他獲得了1969年愛倫·坡最佳小說獎。
這一成功來得相當及時,在克萊頓面臨職業分水嶺的關鍵時刻,令他對作家夢又恢復了信心。1969年,他用本名推出了自己的首部科幻驚悚小說《天外來菌》(The Andromeda Strain)。此作之問世,不亞於石破天驚。讀者幾乎是第一次接觸到此種類型的小說,懸念層層疊疊、情節緊張刺激。看科幻也能看得驚心動魄、目不轉睛,大家都看high了。克萊頓一舉成名,聲望迅速上升,鈔票滾滾而來。同時期,他順利拿到了醫學博士學位,並在加州的索爾克生物研究中心擔任博士後研究員。但是,身為文壇新星,克萊頓已經找到了畢生的道路,他不久就辭去生物研究中心的工作,成了一名職業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