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陳楚珺
某種意義上來說,一口「錢魚鮮」離我們越近,越成為陝南安康地方美食地標式體驗,安康特色農業就越豐贍,安康的生態經濟就走得越快越遠。
生態環境有很多「活指標」,錢魚必定算其一。
手掌長的小魚,腹鰭上是白色的珠狀追星,金黃色的鱗帶配上紅尾,光彩熠熠,和豆腐煨湯最是肉嫩味鮮,是為陝南「山珍」之一種。小時候是親手在山間的小河捕獲,後來只能是起早去農貿市場中 「重金淘來」,如今,卻難覓蹤跡。蓋受人類活動所致。
錢魚有著悠久的進化史,對生存環境要求極高,只棲息於海拔300-1500米之清澈流水中,可以說是生態環境的「活指標」。而分布於嘉陵江水系和漢水水系中上遊的錢魚種群,又以陝西南部山區為優勢種群。
但近年來,受經濟發展中資源開發和人工過度捕撈等因素影響,安康野生錢魚的身影已經越來越難見到了,那一口「錢魚鮮」也離我們越來越遠。
可喜的是,這種「嬌氣」小魚背後的經濟和生態價值已經被人察覺。據了解,錢魚的人工繁育技術已經成熟,在山東泰安養殖普遍,而安康的鎮坪、寧陝等地也有人工育種和小範圍養殖。
錢魚作為安康大自然的驕子,渴望重新「上位」,成為陝南故鄉的「主人公」。
不過若是要讓錢魚「飛入尋常百姓家」,甚至帶著極富競爭力的地域特色走向更廣闊的市場,成為安康水產的大「品牌」,成為漢江魚的「網紅」,僅靠少數養殖戶「散裝」發展是肯定行不通。這不僅需要科學的產業規劃,更需要從全產業鏈的政策支撐落實到位。
一位曾在秦嶺山區任職,見證過錢魚衰落的老領導曾向鎮坪縣曾家鎮領導提出建議,「海拔環境水量都很適宜,大戶把技術問題也解決了,離安康城區又近,是鎮坪縣的副中心,鎮上如果出面發展養殖,結合上民宿康養,曾家鎮五年發展成為『錢魚小鎮』不是難事。」當時在場的許多幹部說起發展規劃,也是熱情高得不得了。
然而數年過去了,喊著遊秦巴明珠,吃「安康好魚」口號,鴨嘴魚、中華鱘這些「外來魚」倒是在安康頻頻亮相,秦巴山水裡土生土長的錢魚還是寂寂無聞。
有明顯市場競爭力的鄉土魚種能不能人工擴大養殖?對民間的養殖熱情如何肯定支持?這個問題在不少地方都成為問題。我們有時喜歡兩眼向外,美其名曰發展「外向型」,熱衷引進「外來貨」,而忽視了鄉土品種的保護與發展。不少當初心動身也動的養殖大戶深受其害,投入了資金和人力,相關政策支撐和產業基礎配套卻遲遲跟不上,發展困難重重,未來渺茫。
從某種程度上說,期待翻身仗的豈止是默默無聞的錢魚?安康的農業產業發展中,特色農業和功能農業領域是一片藍海,許多「寶藏」正待挖掘。而挖什麼,怎樣挖,挖出來又怎樣打磨、包裝、變現,這不僅是相關職能部門態度和能力的考驗,更是安康在「十四五」期間甚至更長遠的時期內可探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