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張麗俊 來源|張麗俊(ID:zhanglijunCherry)
一家公司最重要的資產就是人,而「入轉調離」是員工在企業內生存的全生命周期。在企業生存發展中,會有無數的人加入公司,自然也有無數人從公司離開,這是特別正常的現象。
這時候,企業和個人都會面臨一個問題。從員工角度出發,假如真的有那麼一天,你還願不願意回到原來的公司工作?大多數員工心中有疑慮,擔心重新回到原公司,難以再得到領導信任,而且回來時有很大的心理壓力。
站在企業端來看,你還願意聘請離職的老員工嗎?因為文化的不同,做法也不一樣。有些公司把離職員工當成招聘的首選,也有些公司把離職員工列入「黑名單」。
《第一財經周刊》援引過一家招聘平臺的全行業調研數據,有 47.9% 的員工稱,如果有機會,願意回到原公司;也有 31.4% 的企業表示接納前員工再入職,60.8% 的企業視情況而定,另外有 7.8%的 企業明確不允許二進宮。
一
在治理公司時,有很多管理者認為人才流動就意味著企業留不住人才,其實這可能存在誤解。在一個健康的企業內,舊人員的離開,也恰恰是補充新鮮血液的時機。任何企業與個人都不能簡單的把人員流動當做企業管理上的缺陷。
好的企業並不擔心員工的流動,反而過低的員工流動率恰恰說明公司正處於一種靜止狀態,還有可能孵化出無數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小白兔)。
在講解員工分類排271的相關內容時,我有詳細的闡述,招聘和解僱分別是入水口和出水口。在現代企業中,人才更應該像河流般地自由流動,而不是成為一個蓄水的水庫,一潭死水絕不是好事。
正如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華頓商學院教授卡培裡所說的:「不要把人才當做是一個水庫,應該當成一條河流來管理;不要期待它不流動,應該設法管理它的流速和方向。」
所以員工離職我們要理性的看待,但在離職時,我們應該更有格局,為他們送上善意的祝福,感謝他們為企業的付出。羅格·赫曼在《留住人才》裡有過這樣的表達:「對員工離開時所做的反應將築成你跟他們永遠的關係。」
優秀員工和企業之間好聚好散,他們對公司的評價往往是正面的,而且還會給公司帶來一些好處。離開之後,他們可以講述自己在公司的經歷,老員工的話更具有說服力。他們離開公司時對企業留下了良好印象,也不會吝嗇對公司的誇獎。如果他們對公司感到滿意,也會鼓勵身邊優秀的人前來應聘,或許有一天,他自己也非常願意重新加入公司。
二
有些員工離職是為了嘗試創業,但是創業的失敗率很高。有些員工加入新公司工作後卻發現,要麼新工作達不到預期,要麼是文化與自己不匹配,非常不適應。因此,這些優秀員工就會再次面臨找工作的情況。
我認為一個包容開放的公司,是會歡迎離職的老員工重新加入的,回頭的員工忠誠度和穩定度都非常高,他們回來後會比之前更加投入,效率高出新人40%。
他們還願意回來,既是對公司的肯定,也證明了公司的價值。只是當他們再次加入時,必須要說清楚當時離開的理由。員工不會無緣無故離開公司,而你得到的答案將有助於修正自己,能夠更好的保留人才。
阿里巴巴鼓勵老員工重新回到阿里,員工離職時,會為他們保留工號,哪怕只在阿里工作了一天。當老員工回歸時,仍然延用曾經的工號。很多老員工離開後,發現內心最喜歡的還是阿里,再度回巢,甚至有的人三進三出,阿里巴巴早已超過 2000 名老員工被返聘。他們回到阿里工作時,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我始終認為「迴旋鏢員工」是更加寶貴的一群人才,他們對業務非常熟練,不用培訓就可以直接上手,非常熟悉企業的各類制度,最重要的是他們的文化價值觀和企業相對一致,省去了磨合的過程,能夠非常好的融入組織當中。
三
現在很多企業都非常重視離職的老員工,幾乎大企業都有自己的非官方離職組織,阿里有「前橙會」,新浪有「畢浪」,百度有「百老匯」。這些企業非常重視核心離職員工,還建立了人才動態跟蹤系統。
為了回聘核心離職人員,一些企業開通了綠色通道:保留年薪計獎的計算方式,服務年限累計計算,無試用期等等。一系列動作都讓老員工在找工作時優先考慮老東家。
只是在這個過程中,還有一點值得管理者注意。組織內一定要有非常好的文化氛圍,很多公司願意吸收離職員工。但還是很少有老員工願意回歸,原因是他們一方面擔心得不到領導的信任,另一方面擔心受到別人的非議。「找不到工作,又腆著臉回來了」,類似這樣的話非常具有殺傷力。而正向的文化價值觀,能夠減少發生這類事件的機率。
從個人角度而言,一旦選擇重新入職,首先要放平自己的心態。你最好是把自己當成「新人」,從零開始。從前同級的同事,有比你升得快的,也有比你升得慢的,可能你還會在你曾經的下屬手下工作,要淡化從前的關係與級別,能夠有一顆平常心。
另外,內心一定要非常堅定,有非常明確的目標感,不要被外界的評價所影響。他人的議論是社交需求下的天然產物,最好的應對方法就是無視。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張麗俊(ID:zhanglijunCherry),作者:張麗俊,知名組織創新專家,創業酵母創始人,前阿里巴巴集團組織發展專家
本文來源張麗俊,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前瞻網的立場。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