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子午流注的原理解讀,歷來都是猜測,沒有真解,現將本人對於子午的推演完整的呈現出來,讓大家能夠理解這一古聖傳下的至寶,也有助于澄清歷史上對子午流注法的誤讀。——樊佳如
子午流注取穴法體現了少而精的中醫治療特點,它不需要遍布人體的那麼多穴位,只需要專注於四肢末端的五輸穴,就能達到以簡馭繁,以一馭萬的功效。但是由於古人傳承隱秘,子午流注法呈現在世人眼前的雖然已是一個完備的技法,但是對於其根源原理卻語焉不詳,例如納甲開穴如何定出來的,原理何在?這些東西曆來都沒講清楚,接下來我們要探討的就是子午流注納甲針法是如何定出來的,其依據的是什麼原理。
子午流注出自《內經》,經云:「藏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刺滎;時主夏,夏刺輸;音主長夏,長夏刺經;味主秋,秋刺合。是謂五變,以主五輸。黃帝曰∶諸原安合,以致六輸?岐伯曰∶原獨不應五時,以經合之,以應其數,故六六三十六輸」。此段文字就是論述流注五輸穴的,臟腑各有井榮輸經合,六陽腑外加原穴為六,故而雲六六三十六,不少後世醫者俱認為流注法出自元代,素難不載,實乃井蛙之見。
《素問·方盛衰論》裡的一句話「奇恆之勢乃六十首」。其上文云:「是以聖人持診之道,先後陰陽而持之」, 下文則有「追陰陽之變,章五中之情」等語。所謂「五中」即《素問》「春應中規,夏應中矩,秋應中衡,冬應中權」,其中還有一個中五未明言,合之即五中,即五行。因此「追陰陽之變,章五中之情」就是推算陰陽五行。陰陽指三陰三陽,即十二地支,五行即天幹五行,因此幹支相合成六十甲子即成「奇恆之勢」,「乃六十首」。
但是由於「六十首」一詞在《黃帝內經》中僅此一見,所以唐代王冰作出了「奇恆之勢乃六十首,今世不傳」的論斷,故而後人皆不知何意。直到《子午流注針經》中賈氏雲∶「陽日氣先脈外,血後脈內;陰日血先脈外,氣後脈內。交貫而行於五臟五腑之中,各注井滎俞經合五穴,共五十穴。惟三焦受十經血氣,次傳包絡,又各注五穴,通前十二經,共六十穴,才合得十六難內六十首也。越人言∶三部九候,各有頭首也。及《素問》言六十首,今世不傳。既言不傳,其文不載六十首字也,故聖人留此六十首法,令後人穿鑿也。」 「或曰:因何名曰六十首也?答曰:謂氣血一晝夜過六十俞穴也,各分頭首,十日一終,運行十幹,皆以五行元建日時為頭是也」。
因此內經」奇恆之勢六十首「,其實它就是幹支六十甲子配六十穴的子午流注法,只是歷代秘傳不宣,非人不傳,致使其內涵原理幾乎無人知悉,直到《子午流注針經》的出現才露出春光。
但是當今流傳的《子午流注針經》都缺少《針刺定時圖》及《十二經穴內行注穴圖》二圖,此二圖至少在明代也有不少針家見過。
在明高武所著《針灸聚英》中云:「上子午流注開闔時.原有方圓二圖.今直錄之.以便記誦.舊方圖以甲己為九.乙庚為八.巳亥為四.圓圖無此.而缺三焦包絡.大抵書之有圖.所以彰明其理耳.今反晦之.是以不錄.竇氏井滎俞經合應日開闔.有圖有說.今人泥其圖而不詳其說.妄言今日某日.某時其穴開.凡百病皆針灸此開穴.明日某日.某時其穴開.凡百病針灸明日開穴.誤人多矣.今去其圖.直錄其說.使人知某病宜針灸某經某穴.當用某日某時開方針.如東垣治前陰臊臭.刺肝經行間.用乙丑時矣.又刺少衝.則宜丁未日矣.豈東垣治一病而有首尾越四十三日刺兩穴哉.此又不通之論也.大抵醫自素、難之下.皆為旁曲徑.非周行也」。
可見即便在當時二圖尚存情況下,身為針灸名醫的高武還是看不懂,竟然自作主張刪去二圖,此二圖的缺少給後人理解子午流注帶來障礙,下面我根據古人經文的隻言片語復原方圓二圖。
《流注針經指微賦》云:甲膽B肝者,謂五臟五腑,拘之十幹,陽幹主腑,陰乾主髒。故《天元冊》又曰∶膽A肝乙,小腸丙心丁,胃戊脾己,大腸庚肺辛,膀胱壬腎癸,五臟五腑,收血化精合處,便是三焦包絡二經元氣也,合為十二經遍行也。賈氏各分頭首,十日一終,營運十幹,皆以五子建元日時為頭也。
所謂」五子建元「書中載為「甲己之日丙作首,乙庚之辰戊為頭,丙辛便從庚上起,丁壬壬寅順行求,戊癸甲寅定時候,六十首法助醫流」這其實是五虎遁訣。這段賦文已經講出了子午流注推演的術數方法:五虎遁法,所以要理解子午流注你必須有「五虎遁」的概念。
問題是針經莫名其妙的提出這個五子建元歌訣有什麼用呢?
因為行針之法必須依照氣之行,要明了氣的運行就要用到幹支推算,此所謂」候日月五星「也。但它不是讓你推演星盤,那樣太原始繁瑣了,古人是讓你用幹支推算。《六微旨大論》曰:天氣始於甲,地氣始於子,子甲相合,命曰歲立。謹候其時,氣可與期。甲子立的是年歲之氣。「謹候其時,氣可與期」就是候氣之法,但是如何才是甲子相合,歷來幾乎沒人知道,不是古人沒說而是古人說的很隱晦造成不得傳者無門徑可入。
子午流注的推演就是古聖演示的候氣之法,其推演離不開「太玄數」。在《針灸聚英》中幸虧有高武的一段注「上子午流注開闔時.原有方圓二圖.今直錄之.以便記誦.舊方圖以甲己子午為九.乙庚醜未為八.丙辛寅申七,丁壬卯酉六,戊癸辰戌五.巳亥為四」此數即太玄數,此數是如何運用來推演子午流注的?看下面五虎遁表:
甲己日取甲和己為九四數
乙庚日取乙和庚為八三數
丙辛日取丙和辛為七二數
丁壬日取丁和壬為六一數
戊癸日取戊和癸未十五數
有了上述的數字就能取出特定的日時幹支,除此之外流注的推算還牽涉到五運六氣。所謂「子午截時安定穴」是告訴你地支對取,此乃五運六氣也,《流注針經》有一首《五行造化歌》:
甲猶草木芽初生,
乙屈知同離上生。
原因壬癸為胎氣,
翻成十幹五行生。
歌意即甲在子位,子乃植物的果實、種子,故而雲「甲猶草木芽初生」。離乃午位,故而乙在午位也。壬癸乃三焦心包,十幹氣血皆從三焦心包而出也。於是便有按照太玄數將上述天幹河圖數配入十二地支:
甲戌己巳配子午,甲己子午九
乙酉庚辰配醜未,乙庚醜未八
丙申辛卯配寅申,丙辛寅申七
丁未壬寅配卯酉,丁壬卯酉六
戊午癸亥配辰巳,戊癸辰戌五
巳亥無配單四數。
把上面的幹支配入圓圖,即得出失傳的」《十二經穴內行注穴圖》,也是在道門內一直秘傳的稱為「十二支元辰圖」:
子上是甲戌,午上取乙酉;甲己土對乙庚金;甲乙東方木,角木也
寅上取丙申,申上取丁未;丙辛水對丁壬木;丙丁南方火,徵火也
辰上取戊午,戌上取己巳;戊癸火對甲己土;戊己中央土,宮土也
醜上取庚辰,未上取辛卯;乙庚金對丙辛水;庚辛西方金,商金也
卯上取壬寅,酉上取癸亥。丁壬木對戊癸火;壬癸北方水,羽水也(不取癸丑,因為要延續到癸酉時結束60時87.5刻)
巳上取壬子,亥上取癸丑。巳亥乃天地門戶,氣運三焦心包。
以上即十二井穴的日時幹支。
從流注口訣的編排看,原作者何若愚或者賈氏師傳絕對是看到過地支元辰圖的。故而閆明廣贊曰:近有南唐何公,務法上古,撰指微論三卷,探經絡之源,順針刺之理,明榮衛之清濁,別孔穴之部分,然未廣傳於世。又近於貞元癸酉年間收何公所作指微針賦一道,敘其首雲,皆按指微論中之妙理,先賢秘隱之樞機。這裡的「南唐"是地名,位於今河北省,何令通是金代人。河北是全真教興盛的地方,故而可以推斷何令通與竇太師是出於同門一脈。
《子午流注針經》雲「夫流注者,為刺法之深源,作針術之大要,是故流者行也;注者住也。蓋流者要知經脈之行流也;注者謂十二經脈各至本時,皆有虛實邪正之氣,注於所括之穴也。夫得時謂之開,失時謂之合。夫開者針之必除其病,合者刺之難愈其疾,可不明此二者乎?」
針經已經講明針灸治病原理:邪氣或正氣都會流行於經脈之中,而穴位就是氣的駐紮點。這些駐紮點是有時間性的,得時駐紮點會開門納氣,失時駐紮點會關閉,當邪氣居住的時候,開放狀態下可以用針刺來驅邪而治病,因此針灸要有效就必須知道流注的時間。《流注針經指微賦》雲「知本時之氣開,說經絡之流注」,十二支元辰圖即「時」也!可以說如果不懂幹支推算,不明太乙的運行那麼學中醫只能流於「談玄」罷了,如同研究物理卻不懂數學。
有了圓圖,就知道了井穴的幹支,接下來就是探討納甲取五輸穴的規律。
《標幽賦》云:推於十幹十變,知孔穴之開合;論其五行五臟,察日時之旺衰。
所謂「十幹十變」即《十變》所言:陰井木,陽井金;陰滎火,陽滎水;陰俞土,陽俞木;陰經金,陽經火;陰合水,陽合土。陰陽皆不同,其意何也?然:是剛柔之事也。陰井乙木,陽井庚金。陽井庚,庚者,乙之剛也;陰井乙,乙者,庚之柔也。乙為木,故言陰井木也;庚為金,故言陽井金也。如何理解這段話?
我們看下表:
陰陽《十變》
井乙庚陰井木,陽井金
榮丁壬陰滎火,陽滎水
俞己甲陰俞土,陽俞木
經辛丙陰經金,陽經火
合癸戊陰合水,陽合土
難經六十三難曰:《十變》言,五臟六腑滎合皆以井為始者,何也?然:井者,東方春也,萬物之始生。諸蚑行喘息,蚏飛蠕動,當生之物,莫不以春生。故歲數始於春,日數始於甲,故以井為始也。
歷來諸家解釋《難經》都是隨文演義泛泛而談。正確解釋是冬至日乃配甲己宮土之音,甲己起甲子,此所謂「日數始於甲」也,所謂「先天甲起坎」也,所謂「數起於一」也。甲乃河圖東方木也,主春,故而曰:東方春也,萬物之始生。此所謂「歲數始於春」也,「後天甲起震」也,「首用在震」也,故而氣從甲日開始灌入,為始為井也,配合下圖更為明晰:
《標幽賦》云:「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經使一經而可正。」 取五穴者,謂如陽經用甲、丙、戊、庚、壬時,取一時,分井、滎、輸、經、合,五穴既定為奇偶,三經只取一經。閻明廣在《指微針賦注》時曰「養子時刻,注穴必須根據。養子時刻注穴者,謂逐時幹旺氣注臟腑井滎之法也。每一時辰,相生養子五度,各注井滎俞經合五穴。晝夜十二時,氣血行過六十俞穴也。每一穴血氣分得一刻六十分六釐六毫六絲六忽六杪,此是一穴之數也。六十穴共成百刻,要求日下井滎,用五子建元日時取之。設令甲日甲戌時,膽統氣初出竅陰穴為井木,流至小腸為滎火,氣過前谷穴注至胃為俞土,氣過陷谷穴又並過本原丘墟穴。但是六腑各有一原穴,則不系屬井滎相生之法,即是陰陽二氣出入門戶也。行之大腸為經金,氣過陽溪穴,所入膀胱為合水,氣入委中穴而終。此是甲戌時木火土金水相生五度一時辰流注五穴畢也。他皆仿此。
《瓊瑤針經》雲 :陰陽天幹日甲丙戊庚壬屬陽,乙丁巳辛癸屬陰。
十幹所屬:甲乙屬木,丙丁屬火,戊己屬土,庚辛屬金,壬癸屬水。
十幹相生:甲木生丙火,丙火生戊土,戊土生庚金,庚金生壬水,壬水生甲木,乙木生丁火,丁火生己土,己土生辛金,辛金生癸水。
十二經配合十二支:寅肺卯大腸,辰胃巳脾鄉,午心未小腸,申膀酉腎當,戌與心包配,亥合三焦方,子膽醜肝位,支經配合強。
陽幹日:甲丙戊寅壬,丙戊庚壬申,戊庚壬甲丙,庚壬甲丙戊,壬申丙戊庚。
陰乾日:乙丁己辛癸,丁己辛癸乙,己辛癸乙丁,辛癸乙丁己,癸乙丁己辛
這些似乎支離破碎不知所云的口訣其實就是流注的五行相生養子之法,我們可以據此,以十天幹配五臟六腑,十二經脈配十二地支,天幹以壬癸配巳亥,取三焦心包,依照五運六氣《子午流注針經》有如下針刺定穴表,即子午流注方圖:
賈氏雲∶」陽日氣先脈外,血後脈內;陰日血先脈外,氣後脈內。交貫而行於五臟五腑之中,各注井滎俞經合五穴,共五十穴。惟三焦受十經血氣,次傳包絡,又各注五穴,通前十二經,共六十穴,才合得十六難內六十首也。越人言∶三部九候,各有頭首也。及《素問》言六十首,今世不傳。既言不傳,其文不載六十首字也,故聖人留此六十首法,令後人穿鑿也。」此六十頭首者以井為頭,繼以榮俞經合共成50頭也。另有十首,乃十二經脈之頭三焦心包也。三焦心包也有井榮俞經合各五個穴位,共計十穴,當知古人沒有一個字是杜撰!
大家對照地支元辰圖及流注表格結合《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流注序》去體會古人的論述:
天有十幹,地支十二。以幹加支(即甲從子上順加十二支),常遺其二(輪空二支甲戌乙亥空亡也)
二一合化,五運六氣(壬子癸丑為陰陽動靜之樞紐,氣數欲兆之時。五運六氣在戌亥之間運化。陽時癸亥到甲戌運行87.5刻,陰時乙丑至丙戌運行87.5刻)。
是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一而不重壬癸(從甲日到壬日,從乙到癸日,子醜還沒有與壬癸相重,即還沒到壬子癸丑三焦心包匯合.所謂「子中正者膽為頭。醜主生肝寅肺流」戌亥時氣入三焦心包,其氣血分別於子正開始交於膽和肝)
壬、癸乃重其位(一直到壬子癸丑才重合相交接,如果交接不成則成厥病)。
陰陽不質,五行質氣(太乙即是陰陽,是氣,五行是氣之質)。氣質既形,胎生墓死(氣與質相合成形,就有胎生墓死興衰變化)。所以甲猶草木(出自五行造化歌),原因壬癸(水生木也,五臟六腑十二經絡三焦心包所生也)。氣行於天,質具於地。質氣之分,陰質陽氣。故陽主變化,陰主專靜而莫自製。
是以陽腑示原(陽腑用原穴),陰髒隱秘(陰髒用俞穴)。然夫自子至巳,六陽化合(六陽腑);自午至亥,六陰變化(六陰髒)。惟壬得一,癸二從之(壬得子一,為氣先歸三焦,癸得醜二,為血後歸心包),為陰陽動靜之樞紐(壬癸子醜即三焦心包和膽肝,他們是氣血運轉樞紐),氣數欲兆之時(子醜氣血運轉的開始於膽肝,之後從寅時水下初刻開始從手太陰肺經雲門穴出)。
故氣運一周,一會於壬癸(匯於三焦心包),交接揮持,莫為其紀(三焦心包與經脈互相交接都是遵循這樣的規則)。故子午流注針訣,甲始於戌,而壬癸為終,壬子、癸丑為終始之地(自己對照上六十首表格看是否是終始之地)。一順一逆,一縱一橫,一起一止,一變一互,一合一化,一君一臣,一佐一使,一生一克,一母一子,一夫一婦,交神合氣,變化無窮。所以一歲(十二支)總六十穴,月、日、時,刻,一刻備六十穴(此言人之氣脈,行於十二經為一周,除任、督之外,計三百九十三穴。一日一夜有百刻,分於十二時,每一時有八刻二十分,每一刻計六十分應60穴)。歲明月日如之,其何以然哉?日月三十日則一會。於河圖,一六居北而括萬極,此皇極先天之數所由起,五行五氣所由化合,子午流注針法之心要也,神之變化淵乎哉!"
皇極先天數即太乙數也。針經古訣《天元太乙歌》云:"先師秘傳神應經,太乙通玄法最靈。句句言辭多妙典,萬兩黃金學也輕。"開宗明義就雲太乙即此也。邵雍之64卦元運乃太乙64卦元運學說也。故而學習古人之書未明術理之前最忌動則斥為偽作,附會,衍文,而是要首先考慮自己是否未得此道。古人流傳下來的經典賦文,是得道高人對天地之道的體悟,每一篇都是瑰寶,其中蘊含深刻的天地運行規律,我們後學之人只要能體悟其賦文就能得睽道之真意,即便千年以後也能隔空得傳道法。道法不失,待時而傳也。觀此篇序文論理與六十六首開穴表絲絲入扣,何來某些專家教授所謂附會穿鑿敷衍之說?
此篇序文必然抄錄自原始子午流注針經,乃得道高人所論。根據考證有一本已佚的針經-北宋許希所著《神應針經要訣》。據宋史記載,許希謂其術得之扁鵲,故其書名以神應,而竇太師所傳《玉龍歌》首句就說:扁鵲授我玉龍歌。竇文卿的再傳弟子王國瑞著書《扁鵲神應玉龍針經》應該是與此本失傳針經有淵源,所以王保留了其中的原序以及失傳的口訣。
自金代閻明廣著《子午流注針經》(1153年)系統闡述子午流注針法以來,歷代不少醫家對子午流法針法提出了質疑。種種質疑皆因為不明子午流注真意,不知其推演模型,誤認為日幹納甲為一法,一個時辰只有一穴,養子時刻為另一法,一個時辰有五穴。其實看懂上述子午流註定時開穴術數原理,即知納甲法實乃推演方法,而養子時刻才是真正用法。
那麼到底子午流注一個時辰可以取多少穴?《子午流注針經》「或曰:因何名曰六十首也?答曰:謂氣血一晝夜過六十俞穴也,各分頭首,十日一終,運行十幹,皆以五行元建日時為頭是也」,可見早已言明一日取六十穴,即一時辰可取五穴。
針灸大家竇漢卿著《標幽賦》亦云「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見幽微」。
六十六穴者,即子午流注井滎俞原經合也。陽於注腑,三十六穴,陰於注髒,三十穴,共成六十六穴,具載五卷子午流注圖中。此言經絡一日一周於身,歷行十二經穴,當此之時,酌取流注之中一穴用之,以見幽微之理。
養子時刻法以時幹為主,每一時辰相生養子五度,各注井榮俞經合五穴,每穴約佔1.666刻(100刻/60穴),合二十四分鐘開一穴,每日十二時辰開六十穴合為百刻。
養子時刻注穴法的開穴規律,是先開與本時辰之時幹相應經脈的井穴,然後依照「陽時開陽經穴」、「陰時開陰經穴,及「經生經」「穴生穴一」的原則,開本時辰其它四穴。每時辰相生五經流注五穴。
例如:諸日六甲時即(包括甲子、甲寅、甲辰、甲午、甲申、甲戌),則依照上表查得甲欄,依次開五穴。比如甲子時,開五穴,甲寅時也開此五穴。但是需要注意,甲申時乃氣入三焦時,此時要開三焦五穴。
同理,諸日六己時即(己丑、己卯、己已、己未、己酉、己亥),則依照上表查得己欄,依次開五穴。比如己丑時,開五穴,己巳時也開此五穴。但是需要注意,己卯時乃血入心包時,此時要開心包五穴。
那麼,是否甲時只能開陽穴?那如果此時是五臟之疾就沒治了嗎?己時只能開陰穴?那此時六腑之疾就沒治了嗎?
不是的,《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雲「一日刺六十六穴之法,用甲、丙、戊、庚、壬五穴,每時相配乙、丁、己、辛、癸。一時十穴」。其法講究夫妻配合,甲與己合,乃夫婦,故而對於一日來講,六甲時開陽穴還能開六己時陰穴,六己時也能開六甲時陽穴,可知一時可有十穴可開,包含五臟六腑。
《針經指南》夫婦配合刺法雲「大言陰與陽,小言夫與婦,陰日陰時則當刺陰乾,陽日陽時則當刺陽幹,故陰陽者氣血也。陰日血先氣後,陽日氣先血後。經雲∶榮行脈中,衛行脈外。故陰日雖遇陽時(如乙日甲時當刺甲之五陽穴),刺陰乾(己之五陰穴)者何也?蓋陰日血先行引氣,後隨血入脈中而行,此為婦有氣,夫往從之者(己合甲也),故(刺己)陰乾(五穴)是也。故陽日雖遇陰時(如甲日乙時當刺乙之五陰穴),刺陽幹(庚之五陽穴)者何也?蓋陽日氣先行引血,後隨氣流注在脈外而行,此為夫有氣,婦往從之者(庚合乙也),故(刺庚)陽幹(五穴)是也,如斯之論,此之謂也。」故而《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時日配合穴法雲「陽日陽時(可)針陰穴,陰日陰時(可)針陽穴;陽日陰時(可)針陽穴,陰日陽時(可)針陰穴」。如此何來後人「無穴可開」之說?何來「拘於陰陽」「機械死板」之說?
分享是一種美德,轉發是一種境界。
你的一次轉發、有可能會幫助無數人……
轉發時請註明原創作者和出處!
微信公眾號:針會天下(acucncom)
微信群:針會天下群
想睡、會睡、能睡,
睡得著、睡得香、睡得沉、睡得醒,
睡得山清水秀、睡得風輕雲淡、睡得神清氣爽!
最好的醫生是自己,最佳的修復是睡眠。
人體自有大藥。
大藥哪裡尋?
不覓仙方覓睡方。
睡中產內藥,
一睡元氣足,再睡陰陽調,三睡百病消。
「老氏靜臥養生法(夢密功)」於2014年1月成功申報成為重慶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類),其源自《老子》,發端於陳摶老祖,清末民初傳至涪陵名醫李夢常,當代由中醫氣功名師李先生國民尊師繼承發展。
「老氏靜臥養生法(夢密功)」的核心在於睡功,通過習練能使人擁有深度、充足、良好、香甜的睡眠,以此激活人體內藥,消除疲勞,減輕壓力,舒緩緊張的神經,提高機體自我修護能力,增強身體素質,以更好適應現代生活節奏。
我們善於解決睡眠問題
我們更善於用睡眠解決健康問題
一福老氏睡眠健康管理研究中心
聯繫電話:
15902312239 觀吾妙
18203007900 謝少龍
地址:重慶市第一社會福利院福康醫院7樓(巴南區苦竹壩)
本圖文內容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或不當之處,請聯繫小編即時刪除並在此先行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