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又雙叕開始高調了。
前段時間,加勒萬河谷事件爆發之後,雖然印度總理莫迪一度釋放緩和信號,但近期根據相關跡象判斷,印度仍然想積極地謀求一些東西。甚至聲稱,「不會接受任何單方面改變實控線現狀的企圖」。
印度有關方面甚至還狂妄地主張,解決當前對峙僵局的唯一方法是中國在實控線地區停止新的建設。
一、高調的印度到底想要什麼?
印度的進口貿易中,有一大部分是中國貨。也正因為如此,加勒萬河谷事件後,印度國內掀起一股抵制「中國貨」的浪潮。
我們講,任何表面上看起來是民間行為的社會浪潮,背後必然有國家意志。印度也不能脫離這一規律。其實這個浪潮的背後,是印度政府在試圖減少對中國產品的依賴。
印度的盟友多著呢,有美國,日本,英國。
說到這裡令人唏噓,作為一個曾經被英國完全殖民的國家,印度至今沒有官方統一的民族語言,反而要用英語作為官方語言,真乃是一個民族的恥辱。
雖然說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朋友與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但對比當今世界大國,還有誰能像中國一樣這麼好打交道呢?
還去找曾經的殖民宗主國聯盟,印度的心裡,不知道到底在打什麼算盤。
而且,一到對外有矛盾,印度的國內反對派就要出來顯示存在感。印度執政的是印度人民黨。一些在野黨針對莫迪說的中國軍隊沒有越界,感到這是丟了國家的臉,於是不斷對抨擊莫迪軟弱、無能。
後來印度人民黨被攻擊的焦頭爛額,於是打腫臉充胖子地說,印度軍隊完全有能力在莫迪的領導下保證國家安全。
我們始終不明白,印度在當前情況下,面對一個強盛起來的中國,到底想要的是什麼。
1962年的中印戰爭,中國還沒有完全發力,就把印度軍隊打得狼狽大敗。
如果只是為了雪民族之恥,有必要在中國穩定、強盛的狀態下發難嗎?要知道,當前印度正處於疫情爆發期。
當前中國周邊國家,至今沒有別的國家敢和中國如此高調。
韓日澳等敵意甚濃的國家,至少在表面上和中國維持著較好的關係。
唯一的解釋是,背後有不可告人的政治運作。那就是美印同盟。
美國的同盟關係在擴大,亞太再平衡的範圍在擴大,美韓日澳同盟,擴大為美日澳印同盟,這個同盟圈針對的是誰,不言而喻。
同時,在現實利益上,印度也有著旺盛的地緣需求。
眾所周知,印度與中國的區位非常奇特,在喜馬拉雅山麓的南側,是平坦的印度平原。而在北側,則是中國廣袤的青藏高原。印度對這一區域寸土不敢失,失則直接威脅腹心之地。而中國則完全可淡定處之,青藏高原可以讓任何來犯之敵陷於進退兩難之地。
可以說,中國佔盡主動,而印度完全處於劣勢。
這就是印度一直蠢蠢欲動的現實動因。
然而,牛逼吹出去容易,可是真實情況如何呢?
二、有武器而無能力的印軍
印軍無法自行生產先進武器,其武器主要兩個來源。
一個是美國,一個是俄國斯。最主要的是俄羅斯。
印度在拿到蘇-30MKI和米格-29之後,由於其早先就具有維護基礎和飛行員,可以很快形成戰鬥力,它們"仍然不大可能對抗"諸如殲-10C、殲-16等戰機,更不要說殲-20了。
殲-10C擁有強大的AESA雷達,並裝備有先進的霹靂-15對空飛彈,其射程是米格-29同類飛彈的"2-3倍",如果印度想要戰機上進行對抗,除非採購俄羅斯的蘇-57。
蘇-30MKI儘管裝備有先進的對地精確的打擊武器,但該戰機卻並不適合山地巡邏,在高海拔地區表現不佳;至於米格-29,更是上世紀70年代的產物,可能還不如印度從法國採購的幻影-2000戰鬥機的升級型號。實際上,33架戰機僅售7.8億美元,平均2000多萬美元的單價就能看出,這批戰機基本就是俄羅斯淘汰的二手貨。
而印度的陸軍,更無法完全穿越喜馬拉雅山脈。
至於戰略飛彈部隊,印度更是闕如,否則不會一再催促俄羅斯向其出售S400飛彈。而反觀中國,據2019年中國70年國慶閱兵展示的新型飛彈,其全球打擊能力已經能和美國、俄羅斯分庭抗禮。
最關鍵的是,中國具有規模量產能力,而印度只能靠俄羅斯軍售。戰爭真的爆發後,兩國軍隊誰的能力更強,一望可知。中國具備足夠的力量,從青藏高原發射飛彈,摧毀想摧毀的任何印度腹地戰略目標。
顫抖吧,印度。
三、政治考量,印度能承受戰爭之重嗎?
中印之間還會爆發全面戰爭,或是邊境衝突嗎?
這個不是咱一般人能考慮的事,也不用去胡說什麼。
但是咱可以從印度的角度分析一下,這個神秘國度,究竟有沒有能力承擔這樣一場戰爭。
首先,印度能否承擔美國在印太地區遏制中國平衡力量的角色。
印度內心的大國之夢與美國需要印度在印太地區發揮作用的目標不謀而合。作為民主制度國家,一個崛起的印度比一個崛起的中國對美國的世界權利和地位更為有利。而將印度洋視為太平洋西部的延伸段,不僅符合在亞太區存在的合理化,更符合印度海洋戰略的訴求。然而,從地區安全的角度來說,印度一直奉行不結盟政策,但是隨著自身權利慾望的膨脹,與周邊尼泊爾、巴基斯坦等國家也是齟齬不斷,不能很好地承擔起平衡手的角色。況且,印度在南非、俄羅斯、日本、中國及美國之間的大國外交也僅僅是獲取自身利益的途徑,並不想成為美國在印太地區的的棋子,美印之間無法達到相濡以沫的程度。美國對於印度的這番期望恐怕是印度不能承受之重。
其次,印度能否取代中國成為亞洲大國。從文化和體量來說,印度就是亞洲大國,而且同中國一樣有著悠久且輝煌的歷史。從印度獨立至今,印度不僅突破了聯合國的限制成功擁有了核武器,還支持聯合國改革,希望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在地區問題上印度也積極建立了類似中印俄、美日印澳等多邊機制,積極在全球氣候問題、跨國犯罪等問題上開展合作。印度著名的「古傑拉爾主義」對處理與南亞國家之間的關係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從在南亞的霸權外交向友善大國轉變。但是隨著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被越來越多南亞國家所接受,印度取代中國在印太地區的地位恐怕也是印度不能承受之重。
再次,中印之間如果一戰,印度是否有把握戰勝中國?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的失敗恐怕是印度歷史上無法抹去的痛,但卻是激發印度國內民族主義情緒的興奮劑。在印度國內疫情嚴重的情況下,莫迪政府在防疫抗疫以及提振經濟上面臨重重困難,據相關機構估計,印度今年的GDP有望達到負7左右。1959年3月,在中國平定了西藏叛亂之後,印度認為自己在西藏利益受到了侵犯,中印關係因此急轉直下。當年12月,時任美國總統的艾森豪訪問了印度。艾森豪對尼赫魯保證,印度的不結盟政策不妨礙美印兩國成為親密朋友。當時中蘇關係的惡化也為印蘇關係提供了契機。印度國防部在1960年向前蘇聯購買了兩個中隊的米格-21戰鬥機、8架安-12運輸機,以及一些米-4直升機,並在短短幾個月之後就完成了交付。
轉而當前形勢,儘管印度謀求發展與俄羅斯之間的關係,但是中俄之間關係的穩定性較印俄之間要強。而美國目前雖然對印度抱有一定的期望,一旦中印有事,趁機揩油或者假以援手很有可能,但是其援助的深度有待探討。又鑑於印度不結盟政策,強烈的獨立意識不一定能夠滿足美國的期望。美國在中俄印之間的選擇恐怕也是需要深入考量。勝敗之後恐怕也是印度不能承受之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