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次分手會讓一些人失去理智?愛情依戀理論給你答案!

2021-01-08 學乃身之寶

文/學乃身之寶

愛情具有不確定性,這是我們都了解的常識。但是,為什麼有些人就是不接受分手呢?他們會因為一次分手而失去理智,甚至以自己的生命來威脅對方不要分手。

其原因和愛情依戀理論有關。

依戀,最早指的是嬰兒對特定個體的積極反應,其最大的功能是給嬰兒提供一種安全感。所有嬰兒都會對最初照顧他們的人(主要是母親)產生依戀,但依戀的性質是不同的。

依戀理論,是英國精神分析學家約翰鮑比通過研究1歲小孩和媽媽之間的互動實驗提出來的。

實驗是這樣的:他將媽媽和小孩帶到一個有很多玩具的房間,要求媽媽離開房間一會兒,然後觀察媽媽回來時小孩的反應。結果顯示,小孩主要有三種比較典型的表現。

第一種是安全型。媽媽離開時,他會一直挽留,且表現出不高興和抗議。當媽媽回來時,他會要求媽媽抱,抱一會兒後會自覺要求玩兒。如果媽媽離開太久,他會不安,但只要媽媽回來,他就會覺得安全,不哭不鬧。

第二種是迴避型。媽媽離開和回來時,他都沒什麼反應。但是通過儀器測量發現他有焦慮情緒,只是沒有表現出來。他的這種反應可以看出他平時和媽媽的相處模式,即他已經學會習慣媽媽不在身邊,也不期待媽媽來陪自己。

第三種是焦慮型。媽媽要離開的時候他會一直哭鬧,不願意讓媽媽離開。當媽媽強行離開後,他會特別憤怒,並在媽媽回來的時候打媽媽,然後好久才能平靜。他特別害怕媽媽離開,自己玩兒的時候也不安心,隨時觀察媽媽的動向,擔心媽媽再次離開。

還有的小孩在媽媽離開時,他會表現得很慌亂、不知所措。當媽媽回來時,他也不知道怎麼辦,有時讓媽媽抱著,同時又不讓媽媽抱。他覺得媽媽傷害了自己,對媽媽又愛又恨。這是紊亂型的孩子,比較少中,主要是前三種。

孩子的依戀對象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從父母轉向同伴、普通朋友或戀人,這樣,成人的愛情過程就可以看作是幼兒依戀過程的再現。

後來,社會學家布倫南在此基礎上,提出成年人的愛情依戀理論。他認為,早期依戀體驗會嚴重影響成年人用什麼方式來維繫親密關係。由此,他把成人的依戀風格也分為安全型、迴避型和焦慮型。

安全型的人在戀愛中對情侶的「依戀」是相對安全的。他們是快樂的、友善的,對親密關係不恐懼,相互信任和支持。他們在享受親密關係時,不會對戀情過分擔心。他們善於接納自己和對方,並且願意做出改變以滿足對方的需求。

迴避型的人在戀愛中對情侶的「依戀」是不充分的。雖然他們渴望與伴侶建立親密關係,但是他們對自己的獨立性看得更加重要。他們很多時候會拒絕承認自己對依戀的需要,認為失戀也不會影響自己的生活,也沒有發展出對伴侶的信任。他們和戀人相處,很少感到幸福和親密。

焦慮型的人在戀愛中對情侶的「依戀」是過於依戀。他們既渴望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又擔心對方不會回應自己的愛,不願和自己在一起。他們希望伴侶時刻表達對自己的愛,因為這樣他們才能平靜下來,否則就會很敏感,心神不寧。

在闡釋完愛情依戀理論的幾種風格後,我們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為什麼一次分手會讓一些人失去理智呢?

從愛情依戀理論來看,那些因為分手失去理智的人,就是具有焦慮情緒的成年人。他們從小和撫養者之間形成一種矛盾和缺乏穩定性的關係。父母可能對他們忽冷忽熱,使得他們無法確定如何才能贏得父母的愛。這種類型的孩子長大後,會表現出一種深刻的焦慮感和極度的恐懼感。

他們在愛情裡會特別敏感,對方一個小小的暗示他們都會想很多,特別擔心對方離開自己,不愛自己。一旦對方提出分手,他們就很容易走向極端,因為他們接受不了對方離開自己,就像小時候媽媽的離開。這種分離焦慮帶給他們極大的恐懼感,這才讓他們失去理智。

這裡要說明一點,我們在談論愛情依戀理論的時候,說明親密關係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生早期的依戀體驗。這種說法雖然有些宿命論,但是我們可以從中了解自己和他人,這也是談論愛情依戀理論的意義所在。

同時,我們還要意識到,每個人都是一個具有自由意志的獨立個體,可以通過心理調節改變早年養成的心理習慣。

那麼,接下來的問題是,我們該如何改變呢?

首先,我們要掌握愛情依戀理論,並通過這一理論來分辨自己和伴侶的依戀類型。

如果自己和伴侶在一起很幸福,能夠充分表達各自的情感,也不會過分擔心戀愛關係,那說明你們的依戀類型是安全型,繼續保持就好。

如果自己和伴侶在一起很難感受到幸福,彼此缺乏足夠的信任,彼此都比較重視獨立,兩個人在一起總是覺得有距離感,那說明你們的依戀類型是迴避型,需要改變。

如果自己和伴侶在一起沒有感受到快樂,且非常缺乏安全感,總是期望伴侶給予強烈愛的回應,這樣心理才踏實,那說明你們的依戀類型是焦慮型,需要改變。

這裡要說明一點,親密關係中,我們更多的是尋求自我改變,不要把改變的期望寄托在對方身上。如果我們發現自己在依戀類型中是需要改變的,做好自己是關鍵。

其次,根據具體類型有針對性地調整自己和對方的相處模式。

如果覺察到自己是迴避傾向的人,就需要有意識地打開自己的內心,給予對方充分信任。

從精神分析的理論來說,不願打開心扉的人,是一種高度自戀的狀態。因為他們認為,在自己不能控制的邊界之外,都是充滿敵意的。他們之所以不願意和伴侶建立充分的信任感,就是因為不信任外在世界,進而選擇活在自己的自戀中。

自戀是依戀的對立面。過於自戀就會導致依戀不充分,但我們每個人又是需要依戀的。怎麼辦呢?答案是降低自戀的程度。

迴避傾向的人,降低自戀程度,需要學會運用「自體客體」這一角色,去「使用」伴侶。

「自體客體」是自體心理學創始人海因茨科胡特提出的,他把這一概念定義為這樣一些人或客體:被體驗為自體的一部分,或為自體提供一種功能而被用於為自體服務的人或客體。

我們用自己和伴侶的關係來具體解釋下:伴侶的確是客體,在我這個自體之外,但是我覺得,伴侶好像是我自身的一部分,我可以像控制自己的手臂一樣來使用伴侶。

如果我們能夠「使用」伴侶,信任感也會建立了,那麼我們和伴侶之間的關係就會親密。比如,我們可以讓伴侶幫助自己做一件重要的事情。

如果覺察到自己是焦慮傾向的人,就需要學會放下自戀和控制。

文章開頭的問題,就是在說那些具有焦慮傾向的人會因為一次分手而失去理性,是因為他們放不下自戀和控制。

在他們看來,自己是不能接受分手的,也是不可以分手的,潛臺詞是「我那麼好,怎麼會分手呢」,這是自戀。另外,他們需要掌控一切的感覺,一旦伴侶提出分手,戀愛這件事就讓他們失去控制感,於是他們會感到焦慮和恐懼。

他們要做的是,看到外在世界總體是善的,哪怕有分手存在,同時還要相信,還有另一個「他」在等著自己去愛,那時的自己不怕失控,甚至會欣然接受失控,因為外在世界的善會接住自己。

再次,運用愛情依戀理論了解彼此的同時,學會維繫一段健康的愛情關係。

愛情依戀理論幫助我們看清自己和了解伴侶,這不僅有助於我們建立穩定情感的能力。還有益於維繫一段健康的愛情關係。

臺灣大學孫中興老師提出的「一個觀念」和「一個準則」,給我們在經營愛情時很大啟發。

「一個觀念」指的是「鑽石愛情觀」。在孫中興看來,一段健康的愛情關係,彼此應該像鑽石一樣,各自完整,但又能追求雙方切面最大限度的契合度。這說明愛情中的兩個人不僅相互獨立,又是合為一體。

「一個準則」指的是 「平等對待和共同奮鬥」的相處準則。「平等對待」很容易理解,即要尊重彼此,不要過於強勢和控制,像焦慮型的人,也不能過於冷淡和漠視,像迴避型的人。「共同奮鬥」,是要求雙方找到共同價值觀中的人生目標,有意識地培養共同興趣和共同話題。

這樣的觀念的準則,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不容易。但只要我們願意為自己的愛情付出努力,那就會有所收穫。

總之,我們每個人都在尋找依戀對象,在依戀中看清自己,活出自己,是我們的一生追求。

雖然我們與伴侶的依戀和早期的依戀體驗有關,但並不代表我們無法改變那些糟糕的體驗。愛是相互吸引,愛的長久就是願意去改變。

當我們覺察到自己和伴侶的依戀中有問題時,我們需要有針對性地去調整和改變自己,這樣才能擁有幸福的生活。而改變最主要的就是破除自戀,讓自己在愛的實踐中慢慢學會信任他人,接受不確定,並理智看待愛情。

如果自己已經升級為父母,那就要意識到自己和孩子的依戀關係會影響到孩子成人後的愛情依戀,所以要給予孩子充分的關注和愛,讓他在孩子的時候完成依戀,成為一個安全型的人。

最後,借用魯米的詩來作為結尾:

如果你可以哪怕一次,

拋棄你自己,

秘密中的秘密,

就會向你敞開;

隱藏在宇宙背後的未知的容顏,

就會在你的知覺之鏡中顯現。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

歡迎關注和轉發!

相關焦點

  • 為什麼相互喜歡的人也會分手?「依戀人格衝突」
    我閨蜜終於和男朋友徹底分手了,我恨不能舉杯歡呼,為什麼?因為兩年來她男朋友帶給她的快樂遠遠多於痛苦。 他倆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時不時就搞冷戰,相愛相殺,互相折磨,分手複合,複合分手,短短兩年時間就把我閨蜜折磨得不成人形,足足瘦了20斤,性格也由之前的活潑樂觀自信變成了患得患失、疑神疑鬼,低自尊,幾近抑鬱。 這樣的愛情,不分手還留著過年嗎?
  • 為什麼越愛越怕失去愛 測試:你的愛情依戀模式是什麼?
    ——《我愛你,我恨你》。在親密關係中,我們常常有這樣矛盾的時候,我們會因為太愛,而有恐懼和害怕,害怕失去,所以常常表達出來的是恨。這種內心的矛盾源自我們和重要他人的依戀過程。 你喜歡這樣的母親嗎?受人尊重的母親:畫面中的母親是否是受人尊重的?拒絕的母親:畫面中的母親對你慷慨大方?她是否會拒絕你的很多需求呢?不公平的父親:畫面中的父親有沒有讓你感覺到冤枉和委屈?他有沒有做出一些讓你感覺不公平的行為呢?
  • 愛情心理學:揭示愛情本質的心理學理論
    愛情心理學是一門解釋愛情的知識,需要學習和運用。為什麼我們看到我們喜歡的人會心跳加快,為什麼戀愛中人總是甜蜜的,為什麼單相思是最痛苦的,為什麼初戀是美麗的,為什麼分手是痛苦的,為什麼會有七年之癢,戀愛的原因有很多,各種愛是理解愛的關鍵,如何把握愛是我們應該做的。
  • 迴避型依戀被分手後會很難過嗎?
    所有人在面對一段感情的結束,不僅是被分手方,主動分手方也是一樣,都會感到痛苦。只不過針對不同的人群,分手痛苦程度和痛苦期不同。而迴避型依戀人格似乎是親密關係中最令人恐懼的人格,他們面臨被分手也一樣會痛苦,但從他們的日常生活來看,並不會表現得十分明顯,甚至他們也會進行自我欺騙,會用逃避的方式來面對問題。既然談及迴避型依戀,我們首先要知道,迴避型依戀的人都會有哪些特質?
  • 依戀理論簡介
    但是,互動之所以是互動,雙方都對這種關係有影響,所以他們猜想,如果獲得周圍人和環境的支持,那麼他們會一直沿用這種模式;如果遭到挫折,他們會替換掉這種模式。所以,這就造成,其實,只通過早期依戀關係的類型,有時候對將來的人際關係不一定能預測得非常準。
  • 依戀理論的概念
    Bowlby的助手Mary Ainsworth(其早期在非洲的工作主要是研究大猩猩的行為)在隨後發展了如今著名的「陌生情境測試」,作為一個實驗室研究方法至今仍然被用作研究的標準。另一個非常重要的推動則是Mary Main和她的助手發展了「成人依戀訪談」,將其用於對成人依戀行為的研究。
  • 為什麼迴避型依戀的人,不那麼容易動情?
    那麼你大概率是遇到了一個迴避型依戀的人。 迴避型依戀的人有什麼特點呢? 他會發出模糊的信號,讓你難以判斷他是不是愛你。 有時他會像正常戀人一樣與你親暱,有時又很排斥靠近,你始終不知道他是怎麼想的。
  • 相愛很多年的情侶,為什麼會分手?
    好像兩個人之間也沒有發生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也沒有什麼讓人落淚的情節,就是那麼默契平靜的告別,再也沒有在對方的生命裡出現。歸納起來,分手的常見原因有3種。1、感情到了平淡期,太熟悉對方了,沒有一點新鮮感。愛情有三個要素,激情、親密、承諾。
  • 如果來生有你,請好好愛我一次|真正的愛情究竟長什麼樣子?
    我問她為什麼做這樣的選擇,她說:「我害怕被分手。」為什麼她會有如此強烈的不安全感呢?我們很自然地追溯到了她的爸爸媽媽。她3歲半的時候,爸爸媽媽就離婚了,她被判給了爸爸,但是爸爸常年出差,最後還是要跟媽媽生活。恰巧那個時候,媽媽又要去外地完成學業,讀博士,於是她只能寄託給外婆養大。
  • 親密關係依戀:你會在愛的人面前撒嬌嗎?
    在我的印象中,被打的理由都很可笑,走五十米要多久,寫了一個小時會被打;點著蠟燭看書被認為是書呆子會被打;高三成績下降很厲害被認為貪玩被打;又或者媽媽被打我們也會被打…… 有一次印象很深,我一直不服,他大概是打累了,也許是心疼。用一種我從來沒有聽到過的語氣,似乎慈愛中透露著無奈的說:我希望你能想別人家的姑娘一樣跟我撒個嬌啊。
  • 愛情三角理論|愛情應當是一件理性且功利的事
    他們只會給予對方幼稚的「承諾」,或者稱為「幻想」更為妥當,最後到了畢業分手季,把青春留在記憶——「不求天長地久,只求曾經擁有。」有充分的親密關係和承諾而缺少激情的是相伴之愛。常見於結婚十餘載的老夫老妻,他們愛情中激情燃燒的歲月已經過去,經過時間的錘鍊,他們體內的多巴胺與5-羥色胺平均水平下降,轉而由神經肽催產素調控愛情,令二人相思相守,白頭到老。
  • 戀愛使人失去理智,繼馬薇薇網戀被騙,葉璇宣布和平分手
    真正愛你的男人會秒回信息;真正愛你的男人肯為你起床做早餐;真正愛你的男人會隨時願意讓你看他的手機。這些戀愛毒雞湯都是來自葉璇女士的微博,日常秀恩愛似乎成了最容易讓她滿足的事情。她和男朋友小默先生因網絡結緣,愛得轟轟烈烈,鬧得沸沸揚揚,最後還是因感情訴求不同而告終。
  • 消失的姚笛,在愛情裡失去理智是致命的
    而姚笛沒有得到心愛的人,也斷送了自己的演藝生涯。似乎做過一次「小三」的姚笛就永遠都是見不得光的老鼠了。其實理性去看待,姚笛當時在知道對方仍然處於已婚的狀態下介入了他人的婚姻確實不對,只是因為對方說自己即將離婚,不去證實,也不等待對方離婚後再接觸,而是不管不顧一頭扎進盲目的愛情裡,真是可恨又可憐。但是真正錯的明明只渣男,可是現在渣男說了一聲對不起就回歸家庭了,姚笛卻不得不一個人面對一切。
  • 愛情會讓人智商變低嗎?愛情是盲目的嗎?科學家給你答案
    愛情真的是盲目的嗎?現在神經科學家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為這句話找到了依據。 愛情讓人智商變低心理學家最新研究發現,在與漂亮女人談話時,男人的智商確實會暫時變低。為了驗證這個理論,科學家對40名異性戀男同學進行測試。首先讓這些學生接受標準記憶測試,以觀察他們在正常情況下的表現。
  • 愛情心理學:那些揭秘愛情本質的心理學理論
    為什麼我們看到喜歡的人會心心跳加速,為什麼戀愛中的人總是甜蜜的,為什麼單相思是最痛苦的,為什麼初戀是美好的,為什麼分手是痛苦的,為什麼會有七年之癢,愛情中有很多為什麼,愛情的種種都是解讀愛情的關鍵,如何把握愛情就是我們要做的。愛情是抓不住摸不著,但是愛情的行為與心理可以去描寫、可以解釋、可以研究。
  • 瑪格特麗《飄》:為什麼斯佳麗最終失去了愛情?答案令多少人警醒
    年少時的我,對這對亂世佳人的分道揚鑣而感到不滿,可是成年之後,重新再去審視瑞德的離開,我由衷地理解他的選擇,或者說對成年人的愛情有了更深層的思考。 為什麼斯佳麗最終失去了愛情?答案令多少人警醒!
  • 情感測試:你覺得哪只娃娃熊最可愛?測你的他會不會依戀你?
    愛情最開始的時候或許只是兩個人相互的喜歡,有好感,慢慢的就會發現你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依戀對方,不管什麼時候心裡想的那個人都是你的他,這其實就是愛情真正的開始了,在愛情開始後,兩個人彼此之間會經歷很多事情,也會有一段時間處於冷漠期,那麼你想知道他對你還有沒有依戀呢?讓我們做個有趣的測試吧,你感覺哪只娃娃熊最可愛?
  • 《分手心理學》:治癒失戀之痛的,不是時間而是成長
    再理智的人,面對分手這件事,都難逃痛苦這一劫,就算你是提出分手的那個人。為什麼分手會讓人那麼痛苦?面對分手後的傷痛,我們是該交給時間慢慢恢復,還是有其他更好的應對措施讓我們更快走出失戀的陰影,從容迎接新的生活和新的戀情?
  • 看看你是哪種依戀類型?
    瘋狂浪漫,哭哭鬧鬧,擁有失去,都有美感。而跟著感覺走,枝枝蔓蔓,所謂「愛情」二字竟在心裡徹底打成了死結。已被感情蒙蔽時,戀人成了世上最難懂的人。 然而其實愛情還是有規可循的。神經學家扎克·潘克塞普發現,當你愛上一個人時,神經系統的狀態和吸毒相似,確實會上癮,也會像戒不了毒一樣高估那個人的重要性。
  • 愛情沒那麼糟糕,找出問題找到真愛 ​- 依戀人格診斷
    你有沒有疑惑過:為什麼總是類似的人吸引你,或者被你吸引?為什麼有些人就是可以把你吃的死死的?為什麼情投意合的人,交往起來完全沒有想像中合拍?(2個月一次是根據塗磊老師的說法:「最幸福的婚姻,一生中也會有200次離婚的念頭」當然他一半是在調侃。但卻相當程度上反應了真實的婚姻生活)愛情難婚姻更難,放棄吧!但是再傷心再失望,就算到了80歲,內心默默渴望的還是有個相濡以沫的人相依相伴。所以情感真的是一門無法逃避,必須修好的必修課,這門課不及格,這一輩子別想舒坦。除非你退隱山林孤獨終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