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關係依戀:你會在愛的人面前撒嬌嗎?

2020-08-27 滴答愛自己

《不完美的她》由周迅主演,之前劇集連續更新的時候,我熬兩個夜看完了這部劇,期間幾度落淚,主題涉及家暴,其中有個情節很打動我。

主角緒之童年時的家庭創傷致使她和這個世界保持著距離,後來收養她的母親把她當作親生女兒般對待,給予了很多疼愛和關心,但女主大多數時候對於這樣的關心還是保持著距離。


她們之間的相處小心、客氣又疏離。渴望女兒對自己親近些,不要總是這麼客氣和疏離的母親在很想留她在家裡生活時,帶著期待對她說:「三十年來,你從來沒有向我撒過嬌,有那麼困難嗎?有寵愛的記憶才懂撒嬌,我寵愛你嗎?一次,撒一次嬌」。緒之微笑著做出了生硬的嘗試,但最後還是沒能撒一次驕。

撒嬌,意思是指仗著寵愛而故意作態,也用於為人處事時一種可愛的表現,比如在子女對父母,戀人之間等等。

「有寵愛的記憶才懂撒嬌」這句話觸動到我,有關於我的記憶

01 恰好,是不會撒嬌的人

我從來不會撒嬌,因為想寫這個話題,今天問了媽媽,我跟她撒過嬌嗎?哪怕一次,媽媽說沒有。


在大人眼裡我執拗頑固,以前被父親打,被罰跪在地上,電線一鞭一鞭的落在身上,父親總是問,錯沒錯,服不服?只要我說錯了就不會打了,可是我很難去說我錯了,固執的說沒錯,下一秒迎接的就是暴怒的父親和更狠的鞭子。

在我的印象中,被打的理由都很可笑,走五十米要多久,寫了一個小時會被打;點著蠟燭看書被認為是書呆子會被打;高三成績下降很厲害被認為貪玩被打;又或者媽媽被打我們也會被打……

有一次印象很深,我一直不服,他大概是打累了,也許是心疼。用一種我從來沒有聽到過的語氣,似乎慈愛中透露著無奈的說:我希望你能想別人家的姑娘一樣跟我撒個嬌啊。

當時覺得好像不會撒嬌是我的錯,直到上大學,看到別的女生撒嬌甚至覺得好做作。但是我後來學會了討好,不知道算不算,反正只要父親一說我錯了,我立馬就跟他說:對對對,我錯了。


我不知道這樣對不對,但是確實沒有再被打很多過,

02 試著去說自己的感受

在臺灣的時候,和男朋友異地,我患得患失又極度敏感,總是覺得他不愛我,他要分手,早上沒有給我發消息,或者是超過兩小時沒有回覆我消息,我就覺得完蛋了,要出軌了。

在這樣的處境中,我經常會想用分手作威脅來證明他是愛我的,所以總是分分合合。而他,在某種程度上和我類似,他也很愛提分手。

在這樣的關係中是很糟心的。他喜歡拍照,在一次他朋友圈出現了幫別人拍的照片時,我崩潰了,但是我又不敢去質問他,擔心他會生氣,會認為我不尊重他的興趣愛好,甚至一度覺得自己沒有資格和身份去跟他說這件事,會覺得我太小心眼了。


但那種事實就有的感覺和情緒壓在心頭重重的讓我很受不了,已經嚴重影響我生活和學習了,我去學校做了諮詢。

當時也跟諮詢師聊了很多關於自己家庭和關係中的事情,但是都沒有哭,就這樣講了。直到有一次聊到我回復男朋友消息都要左向右想很久,不能很直接的把我的想法告訴他時,諮詢師問我,有沒有跟他撒過嬌?這句話一下子讓我引發了我對父親的回憶。

撒嬌,是件好難的事情,那一次在心理室,我的諮詢師陪我一起哭很多。她鼓勵我在溝通的時候,嘗試去訴說自己的感受。

正好,那段時間學習了非暴力溝通的方法,還有一個學長跟我分析,反正最後學到的就是,是男朋友做的不恰當,我應該要去說。最後我說了,事實、感受和需要,所幸收到的反饋也是好的,他後來每次要在朋友圈發照片會先發給我看,也確實緩解了我的不安、焦慮和懷疑。


03 不是不會撒嬌,是因為足夠安全,所以可以撒嬌

撒嬌,在心理學中,我看成是在雙方情感連結和紐帶中安全依戀中的一種表現。

依戀,一般被定義為嬰兒和照顧者之間存在的一種特殊的感情關係。它產生於嬰兒與父母的相互作用過程中,是一種情感上的連結和紐帶。

依戀理論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依戀風格,主要為三種:安全型依戀、迴避型依戀和焦慮抗拒型依戀。


在安全型依戀風格中,因為有足夠的愛、及時響應、鼓勵和包容等積極因素在裡面,能感覺到安全和被愛,從而敢於積極探索環境,更願意與人親近。

而迴避型風格的人想靠近關係卻又害怕,從而表現出獨立不習慣依賴他人假裝獨立的表現。焦慮抗拒型具有高水平的不安全感,害怕被拋棄,信任感缺乏。

在嬰兒中,安全依戀類型的嬰兒往往調適最為良好,她們較有韌性,與同伴關係良好,招人喜愛。

在對成人依戀的研究中也有出現類似的行為模式,即成人依戀類型。總的來說,安全型成人比非安全型成人更加滿意自己的關係。他們有這樣一些特點:持續時間長、信任、忠誠、獨立,並且,更可能以戀愛伴侶為探索世界的安全基地。


我自己來看自己的話,我覺得自己更符合介於迴避型偏焦慮—抗拒型之間。

04 最後

其實怎樣從不安全依戀的影響著走出來呢,我覺得自己有進步,以前總是覺得自己不配被愛,但是現在這種想法已經很久沒有出現了。

以下是一些小技巧,針對不良關係帶來的低諮詢,不自信,缺乏安全感。

  1. 好的社會支持

不安全的依戀可能來源於原生家庭的影響,但是長大以後,我們找到的好的支持者,是可以陪伴自己、幫助自己的,且不會隨意評判自己的人。

但是又要去警惕那些關係緊密卻會再次傷害你的人。總之是不能再被貶低,我曾經覺得我想要的社會支持都是不能說我不好的,但是這裡需要注意的是,有的人指出你的不好,對事不對人,是希望你能更好的,但是對於那種被動攻擊者,經常潑冷水的人就要格外的注意。

  1. 積極的自我對話

積極對話不是經常跟自己說,我是最棒的,這樣的話,可以試著為自己作一些與自身更加貼切的一些更具體的積極性自我對話。

比如:男女朋友沒回消息—可能他現在在忙,有自己的事情,那我現在也要做我的事情,晚點再聯繫他。

被人拒絕時—可能我目前和這個人的需求不太匹配,但我依然覺得我是有價值的,有特別之處的。

  1. 自我肯定訓練

自我肯定訓練與非暴力溝通類似,當不再害怕去溝通的時候,運用說明事實、闡述感受、指出需求和合理請求的方式去溝通,注意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具體可以看《非暴力溝通》一書,我覺得有用,但是要做到不帶有指責的態度好難。


其實寫這篇文章要發出去我依舊害怕我爸看到會說什麼,原生家庭的問題很複雜、我對他的感情不能說是恨或是討厭,他為家、為我們付出了很多。有學長跟我說可以客觀的恨,我當時聽懂了,現在忘記了,而且又是或情緒容易上來的時候依舊還是很難讓自己以不指責不埋怨的態度去溝通。

目前更多的是距離,我能感受到父親有想跟我交流的想法,但是我對他有不知不覺帶有的敵意。但我很確信的一點是,如果我太把把自己的自卑、敏感、不會與人交流、缺乏安全感歸結於家庭的影響,只是一味的指責和怨恨原生家庭帶來的消極影響,不去看到它有時的複雜和無奈,把自己放在一個受傷者受害者的位置上,會忽視了自己可以掌控自己人生的動力和生命中那些積極溫暖的東西。

最後,很喜歡「我們很好,不需要任何人祈禱;我們不好,也不需要任何人」原諒這句歌詞。

我們永遠要相信,哪怕我們有過原生家庭的創傷,我們依舊可以往前走,依舊可以擁抱愛,擁抱更美好的人生。

相關焦點

  • 如何處理與「迴避型依戀」者的親密關係?
    明明在關係的確認之初,你也清楚地看到了他渴望的眼神,為什麼兩個人應該走向更深更緊密的階段,他卻在一步步退縮?對於這種始終要有自己的絕對獨立空間,生怕伴侶打擾到他的秩序,迴避親密關係,幾乎沒有共情能力和同理心的人,心理學的依戀理論中,叫做「迴避型依戀」。通常狀態下,他們會被貼以「以自我為中心」、「冷暴力」、不夠愛你」、「他只愛自己」等標籤。
  • 賈伯斯的親密關係模板:拒絕型依戀,依戀和情感連接的四重奏
    兩個人走到一起,建立一段關係,一定是藉助了某種媒介,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就是在說這事兒。這些媒介是什麼呢?相似,或者互補。你看到一個人跟你有點像,好像在哪見過,會有一種親切感,然後就會覺得這個人靠譜,接下來,開始互相靠近。
  • 再談一談依戀類型對親密關係的影響
    在父母注視我們的時候,我們會咕咕嚷嚷並且報以微笑。到八個月時,我們就可以跟在父親或者母親後面爬,並且一旦和父母分離就會哭鬧,等重新見到父母時,就會緊緊粘住不放,社會依戀作為一個強大的生存推動力,使嬰兒和父母保持著親密的關係。 如果剝奪兒童的依戀對象,或者在極端受忽視的情境下,兒童可能會變得退縮、畏懼、沉默寡言。
  • 自身剖析|迴避型依戀——逃離親密關係
    我的迴避型人格障礙問題就是在親密關係上,無法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不停地逃避和遠離。4.相信自己可以從迴避型人格轉變為穩定型的依戀人格在其之後的成長過程中,如果能很好地獲得彌補的話,也能夠轉變為「穩定型」,反之,如果受到了傷害的話,則會加劇這種不安的程度,而直至成年,這種個人所固有的依戀關係才會確立下來。我們將其稱為「依戀類型」。
  • 男人撒嬌鼻祖李逵告訴你:撒嬌男人,更好命!
    看起來粗魯且笨頭笨腦的李逵,其實是個很會撒嬌的人。他一撒嬌,眾兄弟們就都隨順了他。可見,男人撒起嬌來,也讓人招架不住啊! 當一個男人在你面前撒嬌,是在把自己縮小,把你的價值放大,希望你能夠看到他。那麼,你知道,一個男人在撒嬌時,是想你看到什麼嗎? 希望你看到他對你的依賴 女人向男人撒嬌,很多時候都是在表達一種情緒價值,那就是我需要你。
  • 39歲阿嬌稱「不會再結婚」:「逃避型依戀」,如何決定著我們的親密關係?
    卻讓人不由想起,那個曾在綜藝節目中向好友容祖兒認真訴說「好想結婚」的阿嬌。她曾有過一次婚姻。前夫賴弘國是一名醫生,無論從財力、背景、知名度等都與阿嬌差異懸殊。關係剛公開時,也有一大票人唱衰,紛紛表示,「阿嬌你為什麼找一個配不上你的人?」
  • 39歲阿嬌終灰心,稱「不會再結婚」:「逃避型依戀」,如何決定著我們的親密關係?
    一句話來說,就是「比起親密關係,更追求距離感」。內在是逃避型依戀形式的人,偏好在人際關係上保持距離。親密關係與分享情緒都無法讓他們感覺舒適,反而容易形成巨大的壓力。那麼,「逃避型依戀」的人有哪些特點?如果你希望你的交往對象,能夠分擔你的焦慮和痛苦,逃避型的人應該會讓你感到鬱悶和不滿,因為你難以感受到TA的愛。
  • 你遇到過迴避型依戀的人嗎?那是渣嗎?
    所謂「渣」,就是對感情不負責任,對自己和他人都不負責任的一種表現,這是個人選擇,而「迴避型依戀人格」,是牴觸親密關係,迴避人際關係,很難和別人進行深入的情感交流,這是一種心理疾病。為什麼有人會覺得迴避型依戀人格就是渣?
  • 心理|張雨綺的愛情與美人魚式依戀關係模式
    這位美人魚小姐真的非常漂亮,從不避諱在公眾面前展現對愛的態度。這件事為她敢愛敢恨的奇女子形象,又加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很多女孩子為她叫好,說她活出了自己,超讚der。她身上那種自由奔放,敢於自我暴露的姿態確實很有魅力。不過在她身上你也會看到一種複雜的依戀模式。
  • 《慾海情魔》:糟糕的親密關係背後,矛盾型依戀在作祟
    焦慮矛盾型依戀關係影響了維達親密關係的建立依戀類型有安全性、迴避型、還有焦慮矛盾型。安全性是好的一種親子關係,不會患得患失,關係親密。迴避型是處處迴避避免接觸,不主動依賴親人,習慣性保持雙方距離。焦慮矛盾型很容易患得患失,得到害怕失去,容易造成心理敏感。
  • 【迴避型依戀】心裡「我愛你」,嘴上「給我滾」
    人若沒有依戀,愛就無法聯結,一切情感要麼流向死亡,要麼攻擊自我。也就是說,每個人渴望有一個依戀對象。但我們知道,「想法」和「行動」是兩回事。而迴避型依戀人格,就是在親密關係裡,你明明很渴望依戀對方,可在關鍵時候,總是做出相反的舉措。
  • 為什麼一次分手會讓一些人失去理智?愛情依戀理論給你答案!
    孩子的依戀對象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從父母轉向同伴、普通朋友或戀人,這樣,成人的愛情過程就可以看作是幼兒依戀過程的再現。後來,社會學家布倫南在此基礎上,提出成年人的愛情依戀理論。他認為,早期依戀體驗會嚴重影響成年人用什麼方式來維繫親密關係。由此,他把成人的依戀風格也分為安全型、迴避型和焦慮型。安全型的人在戀愛中對情侶的「依戀」是相對安全的。
  • 為什麼越愛越怕失去愛 測試:你的愛情依戀模式是什麼?
    在親密關係中,我們常常有這樣矛盾的時候,我們會因為太愛,而有恐懼和害怕,害怕失去,所以常常表達出來的是恨。這種內心的矛盾源自我們和重要他人的依戀過程。 父母夫妻關係是互相照顧的:畫面中父母有互動嗎?他們之間是互相支持照顧的嗎?要求很多的母親:畫面中的母親會對你有很多要求嗎?父母夫妻關係不愉快:畫面中父母會爭吵嗎?他們有分歧嗎?他們對於相互之間的關係感覺如何?
  • 迴避型依戀:我不敢要你的愛
    因為他們很重視獨立性,他們認為親密關係裡兩個人都應該是互相獨立而不是過分依賴的,他人的喜歡是他人自己的想法,與自己無關。兩個人產生了衝突,他們也會認為是對方不夠愛自己導致的。比起焦慮型的戀人,迴避型的戀人常常讓人感覺是冷漠和自私的。但這不過是他的依戀機制在作祟。我們會覺得迴避型依戀的人就像海王一樣,覺得他不是真正的愛我們。
  • 你的「依戀類型」決定了你的愛情是否安全?
    它有一個專屬的名詞叫做依戀類型。它特指你在人際關係或親密關係中是如何通過自己的認知和判斷去體驗親密關係,以及一種特有的處事或應對方式。依戀類型與我們日常每一天生活都是相關的,因為我們根本無法避免人際關係,特別是親密關係。
  • 為什麼相互喜歡的人也會分手?「依戀人格衝突」
    這樣的愛情,不分手還留著過年嗎? 焦慮型依戀風格的人,過度沉迷於愛情,在愛情裡很敏感,會非常依賴伴侶,但又不會直接說出來,總是靠猜。
  • 迴避型依戀的男人:明明很愛你,卻總在拒絕你
    說他不是個渣男,冷暴力玩起來一套一套的,整的人,放棄吧,真捨不得,堅持吧,只覺得整個人都抑鬱了。說實話,這確實不是因為他是個渣男,而是迴避型依戀的人在親密關係裡,都有3大特點。迴避型依戀的人會形成這樣性格特點,是因為他們性格的底色是"自卑",他們自我價值感低,認為自己不配被愛,也打從心底不相信有人會愛他們。會形成這樣的性格,最常見的原因就是他們在嬰兒時期,在本應該充滿愛的家庭裡,感受到的是冷漠和迴避,感受到的是家人不情願的照顧,於是為了減少渴望聯結卻未完成的痛苦,他們會逐漸放棄這種嘗試。
  • 女人這樣撒嬌,男人一般都無法抵擋誘惑,只會讓他愛你越來越深!
    但其實女人的撒嬌也會讓男人感受到自己是被人尊重和需要的,男人感受到了自己是被女人在乎和重視的,這已經足以滿足身為男人的成就感和虛榮心了。那麼在這個時候,女人的撒嬌就會成為一種極為有效的殺手鐧了。不過我們說了這麼多關於女人撒嬌的好處,你懂得撒嬌嗎?
  • 迴避型依戀被分手後會很難過嗎?
    而迴避型依戀人格似乎是親密關係中最令人恐懼的人格,他們面臨被分手也一樣會痛苦,但從他們的日常生活來看,並不會表現得十分明顯,甚至他們也會進行自我欺騙,會用逃避的方式來面對問題。既然談及迴避型依戀,我們首先要知道,迴避型依戀的人都會有哪些特質?
  • 看看你是哪種依戀類型?
    已被感情蒙蔽時,戀人成了世上最難懂的人。 然而其實愛情還是有規可循的。神經學家扎克·潘克塞普發現,當你愛上一個人時,神經系統的狀態和吸毒相似,確實會上癮,也會像戒不了毒一樣高估那個人的重要性。 愛在我們的大腦中,決定於三個相互關聯的神經系統:依戀、照料、性。他愛你會捨不得離開你,會想照顧你,會欣賞你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