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依戀類型」決定了你的愛情是否安全?

2020-12-27 心靈庇護站

之前,有小夥伴舉手問我,在親密關係測驗中自己測出來的是非安全的依戀人格,怎麼緩解或者有沒有具體的應對方法?

親親,這邊建議是打一頓呢,如果一頓不夠那就打兩頓。

玩笑歸玩笑,言歸正傳。

一般我們說的恐懼型或者迴避型的人,並不特指人格。

它有一個專屬的名詞叫做依戀類型。它特指你在人際關係或親密關係中是如何通過自己的認知和判斷去體驗親密關係,以及一種特有的處事或應對方式。

依戀類型與我們日常每一天生活都是相關的,因為我們根本無法避免人際關係,特別是親密關係。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講講什麼是依戀,依戀類型是如何發展形成的,以及成人依戀類型的種類。

最後我們會就如何轉變依戀類型給出相應的建議。

01

什麼是依戀?

現在一般認為,依戀是個體與主要撫養者發展出的一種特殊的、積極的情感紐帶,也是指個體尋求並企圖與另一個體在身體和情感上保持親密聯繫的傾向。

具體來說,當我們對某人產生依戀時,我們會產生接近TA的願望(與其分離時感到焦慮),感到威脅時傾向於求助於TA,並且感受到被TA支持著去探索種種新事物。

依戀既是個體最初的社會性聯結,也是情感社會化的重要標誌。簡單地說,通過依戀他人我們不再是一個孤單的個體,而是一個融入了集體的社會人。

02

依戀類型的發展過程與差異性

我們一般認為:遺傳是心理發展的生物前提,環境是心理發展的決定性條件(這裡所說的主要是指撫育過程和教育過程)。遺傳與環境互相作用和影響,共同決定著個體的發展,對於不同的心理因素,它們所起作用的比例不同。

所以,依戀類型差異的產生既與個體本身先天的生物因素有關,也與後天的教養、所處的家庭環境等有關。

兒童先天特質尤其是氣質與母親的撫養困難程度密切相關比如,我們常會看到一些兒童容易照料,與母親關係融洽,容易接受撫慰;而一些兒童很難照料,異常活躍,拒絕母親的親近,不易撫慰。

關於後天影響依戀的家庭因素主要有兩種一個是關於依戀對象的(這裡也可以稱為主要看護者或主要撫養者),描述的是當嬰兒需要時,看護者是否是可得的、敏感的和有反應的;另一個是關於自己的,涉及的是自我是否是有價值或值得關愛和看護的。

例如:當需要時,看護者是敏感並總是可得的,那麼嬰兒就會發展出一種認為別人是有反應並可信的、自己是可愛的並有被照顧價值的認知反應。反之,當看護者是不一致和拒絕的,嬰兒就有可能發展出別人是沒有反應的、自己是不值得關愛的或自己是應該自我滿足的和不需要別人關愛的。

這種認知會一直對嬰兒產生持續影響,並在長大後影響其思想、情感和行為。

不過到了現代,有更多傾向認為嬰兒依戀的性質最根本取決於與嬰兒有關的看護者的行為,依戀是在嬰兒與看護者的相互交往和感情交流中逐漸形成的,在這一社會交往過程中,母親對嬰兒所發出的信號的敏感性和其對嬰兒是否關心是最重要的方面。

03

你的依戀類型是安全的嗎

依戀類型是在兩個維度基礎上區分四種依戀類型:憂慮被棄(焦慮)和迴避親密(迴避)。

1、在親密關係中感到舒心和輕鬆的人,迴避親密的程度就低。而與伴侶親密接觸時煩躁不安的人,迴避親密的程度就高。

2、憂慮被棄,即害怕他人認為自己沒有價值而遠離自己。

3、根據母親的依戀類型來預測孩子的依戀類型,準確率超過50%。

當然,這裡希望大家能額外清晰的認識到,我們對親密關係的性質和價值的總看法,也由體驗到的親密關係的經驗所決定的。也就是說,在經歷過的親密關係中,我們積累的經驗也會不停的影響著我們。

依戀類型種類

01安全型依戀

特點:低焦慮、低迴避

對於他人表現出信任,無論是自己還是對方,都會對這段關係感到心安。倘若和安全型的人在一起,會感到輕鬆愉快,舒適安心。親密關係中,也很容易對伴侶感到安心,兩個人的相處模式也比較穩定,自如,安全。

02焦慮-矛盾型(痴迷型)依戀

特點:高焦慮、低迴避

對親密關係是感到不穩定的,無法預測的,就會變得無比緊張以及依賴,甚至會對別人提出很過分的要求。但核心是希望被愛,想要依賴他人,卻又害怕被拋棄。喜歡不斷試探,反覆確認關係。

甚至可能會表現出控制欲強,佔有欲強,以及產生擔心被丟下等想法。會反覆確認想法,比如反覆確認對方是否真的愛我。

這種依戀類型的人在親密關係中投入全部的感情,但經常發現他人並不樂意把關係發展到如自己期望的那般親密。沒有親密關係讓我不安,有事還擔心伴侶不會像我看重他一樣看重我。所以這類人會經常把處於親密關係中的另一方嚇跑。

03恐懼型依戀

特點:高焦慮、高迴避

他們總是會有這種想法:「和他人發生親密關係使我不安。感情上我渴望親密關係,但很難完全相信他人或依賴他人。擔心自己和他人變得太親密,如果出現分離就會受到傷害。」

容易在感情中出現以下情況:明明想要好好在一起,因為害怕親密關係帶來分離的結局,常常令人感覺到冰冷的態度,他人難以接近,甚是容易發火。

總是會產生這些想法,「男人都很渣」、「到最後我肯定會被丟下的」。

一旦分手,便以為是自己的預言成真,「我就知道遲早會分手」……

於是,便越來越不相信愛情,無形中對於感情形成抗拒,很難維持一段親密關係。

04疏離型依戀

特點:低焦慮、高迴避

在與所有人交往過程中,都是停滯不前,表現出深深的迴避。特別是成年以後,他總是希望和別人保持距離,享有個人的空間和自由,擔心自己會受到別人的控制,喜歡單獨做決定,對於別人,很少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容易和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

這一類人群,認為根本沒有必要親近他人,自我的滿足和自由是更重要的東西。

在感情中也是如此,不願對戀人袒露心扉,希望可以得到完全的獨立和自由,寧願一個人靜靜待著,也不願意和戀人進行交流,容易讓伴侶產生「他不愛我」的錯覺,其實只是因為他的依戀模式,僅此而已。

依戀模式影響到我們與伴侶相處時的點點滴滴,這些依戀模式也是可以通過後天得到改變。

並且你也可以通過自己的依戀模式,分析伴侶的依戀模式,來找到屬於你們的相處方法,以此來維護你們的感情。

依戀關係中,迴避,恐懼,痴迷都屬於非安全型親密關係。不過他們都屬於小眾的情況,大部分的小夥伴們其實都是安全型的,根據統計和實驗推測,安全型的依戀關係其實是佔了半數以上的。

04

依戀類型會發生轉變嗎

當然依戀類型並不是完全不可改變的。不過必須理性的認識到,依戀類型的形成是受先天和後天因素綜合印象形成的。那麼,他一旦形成就如我們的人格一樣是持久穩定的存在。所以,無論是在改變自己以及試圖改變親密關係中的另一方,這是一個繁複而且浩大的工程,要有積極的心理準備。

依戀類型的匹配很重要,理性的認識自己的依戀類型,為我們將來擇偶時,做依戀類型匹配打好基礎。匹配的依戀類型是相當重要的,比如痴迷型(焦慮-矛盾)的人遇到了迴避型的人,就變成個一場追逐遊戲,一個跑一個追,互相這麼互相消耗,雙方都會為這段關係而產生巨大的煩惱,甚至某一方會做出相當過激的行為也是有可能的。

安全型的人是最優的匹配標準,但是情感這種事是很難控制,如果我們遇到了不匹配的對象時,又該怎麼辦呢?

當你清楚的知道自己屬於不安全的依戀關係這就為自我改變邁出了第一步第二步,要把對方那種不安全依戀中的某些因素作為我們可以理解和包容的主要對象。要去理解對方有意識和無意識做出的行為。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你也要不斷的接納自己了解自己。學會引導自己和對方用新的認知和行為不斷的提高關係的質量。第三步,在自我成長的過程中,逐漸的去允許自己用自己的方式表達愛意,也在學習中允許自己用更多更好的方式去表達愛意。同時,合理的使對方表達出更多的需要。第四步,學會降低期待,我們愛對方是因為我們有愛的能力,而不是完全的像生意一樣付出就要得到相應的回報。在這裡我想說明的是,付出-回報在親密關係中是十分重要的原則,可付出和回報並不一定要有一樣的形式和行為。只要我們表達和接收到的都是愛意,這就是一場完美的親密關係。第五步,不斷地完善自己,愛自己和愛對方。

相關焦點

  • 看看你是哪種依戀類型?
    而跟著感覺走,枝枝蔓蔓,所謂「愛情」二字竟在心裡徹底打成了死結。已被感情蒙蔽時,戀人成了世上最難懂的人。 然而其實愛情還是有規可循的。神經學家扎克·潘克塞普發現,當你愛上一個人時,神經系統的狀態和吸毒相似,確實會上癮,也會像戒不了毒一樣高估那個人的重要性。 愛在我們的大腦中,決定於三個相互關聯的神經系統:依戀、照料、性。
  • 孩子的依戀類型決定孩子未來,別錯過培養「安全型依戀」關鍵期
    突然,這和諧的畫面被婆婆一句話打破了,「你不回來沐凡可聽話了,自己玩自己喝水,你一回來就不行了,嬌慣得不成樣子。」我立刻回應一句:這叫安全型依戀關係,你要學習了,媽媽!婆婆咂咂舌,轉身走了。我們家鄉有句土話:孩子看見娘,沒事都要哭一場。很多孩子在見到媽媽之前很聽話很獨立,自己玩遊戲,自己吃飯,甚至自己穿衣服。
  • 四種依戀類型, 看看你家寶寶屬於哪種類型?
    ,看看你家寶寶屬於哪種類型?安全型親子依戀關係為孩子未來更好地適應社會打下基礎,而不安全型依戀關係則可能對孩子造成長久而深遠的消極影響。那麼,我們如何去判斷孩子屬於哪種依戀類型呢?接下來,小Q將向大家介紹親子依戀的不同類型及其表現。
  • 寶寶的依戀類型,決定一生幸福感,看看你家娃是哪一種?
    兒童的依戀類型主要有四種: 安全型依戀,在人群中佔比例約65%。 這個依戀類型的劃分方法適用於8~24個月的寶寶,各位爸爸媽媽可以根據自己的寶寶的情況,區分寶寶的依戀類型。
  • 從小培養「安全型」依戀類型的孩子,才能讓孩子擁有穩定的情緒
    對於不安全型依戀類型的孩子來說,似乎只有通過這種方式,才能夠疏解自己內心中的不安全感。 作為幼兒園老師,對於不安全依戀類型的孩子要多多上心照顧,因為他們是在太能鬧騰了。而安全型依戀類型的孩子能夠讓老師省心不少,是大家都喜歡疼愛的小寶貝。
  • 為什麼越愛越怕失去愛 測試:你的愛情依戀模式是什麼?
    充滿愛意的父親:畫面中的父親對你的眼神、行為和表情中是否充滿愛意呢?自信的母親:畫面中的母親是否是充滿自信,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是一個好母親?接納的母親:畫面中的母親是否對你是十分接納的,不論你在哭鬧還是安靜的,她都能夠體察你的情緒情感,並接納你的積極與消極狀態?
  • 明心大偵探 | 是什麼決定了你在愛情中的表現
    ①安全型:【噢ta可能玩耍太開心啦】發條簡訊:親愛的我很困先去睡啦,玩得開心!明天再聯繫吧!②焦慮型:【腦袋裡面上演小劇場:哦湊這是發生了什麼!ta為什麼不接電話!ta是不是愛上別人了!ta到底和誰一起出去的!ta是不是出什麼事了!天啦嚕!】一直打電話一直打電話直到ta接為止,如果真接了自己會很生氣很焦慮怪對方。
  • 再談一談依戀類型對親密關係的影響
    由於嬰兒和他們的看護者之間產生的依戀風格不同,所以心理學家就試圖探究嬰兒的依戀類型是否會延續到成人期的親密關係中,這也是今天大叔想和小夥伴們談的主要問題。 研究發現,大約七成的嬰兒以及接近這個比例的成年人,都會表現出安全型依戀。當嬰兒被放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時,如果母親在場,他們會很舒適的玩耍,快樂的探索這個陌生的環境。
  • 依戀的類型
    在四川教師招聘考試當中,有一些常見但是特別容易被忽略的知識點,兒童的依戀,下面就依戀的類型進行簡單的學習。依戀,一般被定義為嬰兒和其照顧者之間存在的一種特殊的感情關係。它產生於嬰兒與其父母的相互作用過程中,是一種感情上的聯結和紐帶。
  • 愛情依戀理論給你答案!
    孩子的依戀對象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從父母轉向同伴、普通朋友或戀人,這樣,成人的愛情過程就可以看作是幼兒依戀過程的再現。後來,社會學家布倫南在此基礎上,提出成年人的愛情依戀理論。他認為,早期依戀體驗會嚴重影響成年人用什麼方式來維繫親密關係。由此,他把成人的依戀風格也分為安全型、迴避型和焦慮型。安全型的人在戀愛中對情侶的「依戀」是相對安全的。
  • 成年人的4種不同的依戀類型
    得到了細心照料的孩子,會表現出安全型依戀——從心裡會覺得他人是可以依靠的,可以從他人身上獲得安全感,能夠從心底信任他人。如果大人對孩子的照顧,表現出反覆無常,有時細心照料,有時敷衍了事。因而導致孩子產生迴避型依戀——在於他人關係中畏縮不前,容易懷疑對方,不容易信任對方,也容易與他人建立起親密關係。這些小時候的經歷,會導致長大後對人際關係的處理模式。人際關係專家巴塞洛繆認為成年人有四種人際關係類型:安全型、痴迷型、恐懼型和疏離型。
  • 人生幸福的基石—安全型依戀
    美國心理學家安斯沃斯採用「陌生情景」試驗,將幼兒時期的依戀歸納為「安全」和「不安全」兩大依戀類型:1、安全型依戀:這一種安全型依戀的孩子,情緒更加穩定平和。在的離開母親時會產生失落感,通過陌生人的安慰可以緩解不良情緒,等到母親歸來時依舊能夠用高昂、積極的情緒去回應母親。
  • 小時光提醒:什麼是依戀型人格?痴戀型、迴避型、你是哪種類型?
    小時光提醒:你想知道依戀人格是什麼嗎?每種依戀方式又是如何影響人的戀愛關係、友誼、育兒甚至世界觀的呢?你又是哪種類型呢?一起來看看吧!你有沒有想過你的關係是如何影響你的?又在你的生活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依戀理論是心理學家約翰鮑比在1968年提出的,是積極心理學的基礎理論之一。
  • 如何養育出安全型依戀的孩子?
    如果你的孩子勇於探索未知,同時經常回到你身邊尋求聯結和安慰,那麼你就可以知道他屬於安全型依戀。安全型依戀使得個體在一生之中都更容易與他人建立並維繫較好的關係。這是因為安全型依戀的個體信任他們的「依戀對象」(不管是父母、老師還是戀人),相信他們會在需要的時候給自己提供支持。而也正是因為知道父母(或未來的戀人)是時刻歡迎他們回來的避風港,安全型依戀的個體也更勇於探索世界。
  • 幼兒教師招聘考點:依戀類型解讀
    其實這種現象的出現,正是由於我們所說的依戀關係的存在,所以有些嬰兒才會在親人離去後長時間哭鬧、情緒不安,出現分離焦慮,這就是依戀關係受到障礙的表現。心理學家艾斯沃斯通過「陌生情景」實驗,研究了嬰兒的分離焦慮和陌生焦慮,實驗過程主要是在帶有陌生人的陌生環境中,通過觀察母親在場、離開以及返回三種情況下嬰兒的探索行為、分離焦慮反應和依戀行為等,從而總結出以下三種親子依戀關係的類型,這部分知識點相對來講易於理解,可以聯繫生活中的場景進行想像,考點主要在於每種依戀關係類型與其不同情況下表現特點的對應關係,需要聯繫實驗中的操作過程進行對比記憶
  • 迴避型依戀的男人:明明很愛你,卻總在拒絕你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是有很多事組成的,除了愛情之外,有父母親友、有工作、有愛好……你在挽回的過程中,要做好的第一件事,就是積極拓展除愛情以外的生活方式。因為,只有你把自己的世界活得足夠大,讓你的社交圈足夠廣泛,你的情緒才不會因為愛情這件小事的起起落落而大起大落,你才能在整個挽回的過程裡保持情緒穩定。在一般的親密關係挽回中,發發脾氣也不算什麼大事,但是在迴避型依戀的人身上,這就是小型災難,還記得他們的性格特點嗎?
  • 你知道嗎?有一種依戀叫安全型依戀
    那如何幫助寶寶構建安全型依戀呢?    (1)    撫育者(麻麻)需要給予嬰兒及時的反應,親子依戀不但建立在寶寶與母親充裕交往時間、滿足嬰兒生理需求的基礎上,而且建立在親子交往中母親對於嬰兒發出信號的敏感性反饋和對嬰兒的細緻關懷呵護層面。
  • 依戀關係才是關鍵,最理想的依戀類型是這種
    通過對眾多孩子行為的觀察、記錄、分析,安斯沃斯將嬰幼兒的依戀分成三種類型:安全型依戀、反抗型依戀與迴避型依戀。三種依戀關係的核心都是依戀,但反映出的孩子的人格特點、行為表現卻完全不同。1、安全型依戀的孩子對於和父母的分離會表示傷感,但並沒有強烈的分離焦慮。他們將媽媽視為安全基地,有媽媽在他們就感到非常安全,即使進入陌生的環境也能情緒穩定、積極探索,當媽媽離開或者陌生人進來的時候都沒有強烈的不安全反應。
  • 愛情沒那麼糟糕,找出問題找到真愛 ​- 依戀人格診斷
    當你的依戀模式是安全型時,你在戀愛中非常有優勢,安全型的人一般會擁有坦誠,平等和睦的親密關係。這樣健康的關係會促進雙方努力成為更好自己。這類人一般來說情緒比較穩定,他們既不會過於擔心被拋棄,也不怕別人在感情上與自己過於親近。對親密關係和相互依賴,感覺很自在。親密關係對於他們來說是安全的,舒服的,值得信賴的。他們體貼,不害怕承諾,他們會給對方滿滿的安全感。
  • 你和母親的關係,決定你和世界的關係
    」對每個人來說,和母親的關係,都是自己經歷的第一個關係,和母親的相處方式,決定了你和世界的相處方式。那麼,一個人為何成為母親?母親對於孩子來說,除了生育、養育之外,最大的價值又是什麼?共生需求有沒有被滿足,決定了一個人在感情中的依賴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