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小夥伴舉手問我,在親密關係測驗中自己測出來的是非安全的依戀人格,怎麼緩解或者有沒有具體的應對方法?
親親,這邊建議是打一頓呢,如果一頓不夠那就打兩頓。
玩笑歸玩笑,言歸正傳。
一般我們說的恐懼型或者迴避型的人,並不特指人格。
它有一個專屬的名詞叫做依戀類型。它特指你在人際關係或親密關係中是如何通過自己的認知和判斷去體驗親密關係,以及一種特有的處事或應對方式。
依戀類型與我們日常每一天生活都是相關的,因為我們根本無法避免人際關係,特別是親密關係。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講講什麼是依戀,依戀類型是如何發展形成的,以及成人依戀類型的種類。
最後我們會就如何轉變依戀類型給出相應的建議。
01
什麼是依戀?
現在一般認為,依戀是個體與主要撫養者發展出的一種特殊的、積極的情感紐帶,也是指個體尋求並企圖與另一個體在身體和情感上保持親密聯繫的傾向。
具體來說,當我們對某人產生依戀時,我們會產生接近TA的願望(與其分離時感到焦慮),感到威脅時傾向於求助於TA,並且感受到被TA支持著去探索種種新事物。
依戀既是個體最初的社會性聯結,也是情感社會化的重要標誌。簡單地說,通過依戀他人我們不再是一個孤單的個體,而是一個融入了集體的社會人。
02
依戀類型的發展過程與差異性
我們一般認為:遺傳是心理發展的生物前提,環境是心理發展的決定性條件(這裡所說的主要是指撫育過程和教育過程)。遺傳與環境互相作用和影響,共同決定著個體的發展,對於不同的心理因素,它們所起作用的比例不同。
所以,依戀類型差異的產生既與個體本身先天的生物因素有關,也與後天的教養、所處的家庭環境等有關。
兒童先天特質尤其是氣質與母親的撫養困難程度密切相關,比如,我們常會看到一些兒童容易照料,與母親關係融洽,容易接受撫慰;而一些兒童很難照料,異常活躍,拒絕母親的親近,不易撫慰。
關於後天影響依戀的家庭因素主要有兩種:一個是關於依戀對象的(這裡也可以稱為主要看護者或主要撫養者),描述的是當嬰兒需要時,看護者是否是可得的、敏感的和有反應的;另一個是關於自己的,涉及的是自我是否是有價值或值得關愛和看護的。
例如:當需要時,看護者是敏感並總是可得的,那麼嬰兒就會發展出一種認為別人是有反應並可信的、自己是可愛的並有被照顧價值的認知反應。反之,當看護者是不一致和拒絕的,嬰兒就有可能發展出別人是沒有反應的、自己是不值得關愛的或自己是應該自我滿足的和不需要別人關愛的。
這種認知會一直對嬰兒產生持續影響,並在長大後影響其思想、情感和行為。
不過到了現代,有更多傾向認為嬰兒依戀的性質最根本取決於與嬰兒有關的看護者的行為,依戀是在嬰兒與看護者的相互交往和感情交流中逐漸形成的,在這一社會交往過程中,母親對嬰兒所發出的信號的敏感性和其對嬰兒是否關心是最重要的方面。
03
你的依戀類型是安全的嗎
依戀類型是在兩個維度基礎上區分四種依戀類型:憂慮被棄(焦慮)和迴避親密(迴避)。
1、在親密關係中感到舒心和輕鬆的人,迴避親密的程度就低。而與伴侶親密接觸時煩躁不安的人,迴避親密的程度就高。
2、憂慮被棄,即害怕他人認為自己沒有價值而遠離自己。
3、根據母親的依戀類型來預測孩子的依戀類型,準確率超過50%。
當然,這裡希望大家能額外清晰的認識到,我們對親密關係的性質和價值的總看法,也由體驗到的親密關係的經驗所決定的。也就是說,在經歷過的親密關係中,我們積累的經驗也會不停的影響著我們。
依戀類型種類
01安全型依戀
特點:低焦慮、低迴避
對於他人表現出信任,無論是自己還是對方,都會對這段關係感到心安。倘若和安全型的人在一起,會感到輕鬆愉快,舒適安心。親密關係中,也很容易對伴侶感到安心,兩個人的相處模式也比較穩定,自如,安全。
02焦慮-矛盾型(痴迷型)依戀
特點:高焦慮、低迴避
對親密關係是感到不穩定的,無法預測的,就會變得無比緊張以及依賴,甚至會對別人提出很過分的要求。但核心是希望被愛,想要依賴他人,卻又害怕被拋棄。喜歡不斷試探,反覆確認關係。
甚至可能會表現出控制欲強,佔有欲強,以及產生擔心被丟下等想法。會反覆確認想法,比如反覆確認對方是否真的愛我。
這種依戀類型的人在親密關係中投入全部的感情,但經常發現他人並不樂意把關係發展到如自己期望的那般親密。沒有親密關係讓我不安,有事還擔心伴侶不會像我看重他一樣看重我。所以這類人會經常把處於親密關係中的另一方嚇跑。
03恐懼型依戀
特點:高焦慮、高迴避
他們總是會有這種想法:「和他人發生親密關係使我不安。感情上我渴望親密關係,但很難完全相信他人或依賴他人。擔心自己和他人變得太親密,如果出現分離就會受到傷害。」
容易在感情中出現以下情況:明明想要好好在一起,因為害怕親密關係帶來分離的結局,常常令人感覺到冰冷的態度,他人難以接近,甚是容易發火。
總是會產生這些想法,「男人都很渣」、「到最後我肯定會被丟下的」。
一旦分手,便以為是自己的預言成真,「我就知道遲早會分手」……
於是,便越來越不相信愛情,無形中對於感情形成抗拒,很難維持一段親密關係。
04疏離型依戀
特點:低焦慮、高迴避
在與所有人交往過程中,都是停滯不前,表現出深深的迴避。特別是成年以後,他總是希望和別人保持距離,享有個人的空間和自由,擔心自己會受到別人的控制,喜歡單獨做決定,對於別人,很少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容易和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
這一類人群,認為根本沒有必要親近他人,自我的滿足和自由是更重要的東西。
在感情中也是如此,不願對戀人袒露心扉,希望可以得到完全的獨立和自由,寧願一個人靜靜待著,也不願意和戀人進行交流,容易讓伴侶產生「他不愛我」的錯覺,其實只是因為他的依戀模式,僅此而已。
依戀模式影響到我們與伴侶相處時的點點滴滴,這些依戀模式也是可以通過後天得到改變。
並且你也可以通過自己的依戀模式,分析伴侶的依戀模式,來找到屬於你們的相處方法,以此來維護你們的感情。
依戀關係中,迴避,恐懼,痴迷都屬於非安全型親密關係。不過他們都屬於小眾的情況,大部分的小夥伴們其實都是安全型的,根據統計和實驗推測,安全型的依戀關係其實是佔了半數以上的。
04
依戀類型會發生轉變嗎
當然依戀類型並不是完全不可改變的。不過必須理性的認識到,依戀類型的形成是受先天和後天因素綜合印象形成的。那麼,他一旦形成就如我們的人格一樣是持久穩定的存在。所以,無論是在改變自己以及試圖改變親密關係中的另一方,這是一個繁複而且浩大的工程,要有積極的心理準備。
依戀類型的匹配很重要,理性的認識自己的依戀類型,為我們將來擇偶時,做依戀類型匹配打好基礎。匹配的依戀類型是相當重要的,比如痴迷型(焦慮-矛盾)的人遇到了迴避型的人,就變成個一場追逐遊戲,一個跑一個追,互相這麼互相消耗,雙方都會為這段關係而產生巨大的煩惱,甚至某一方會做出相當過激的行為也是有可能的。
安全型的人是最優的匹配標準,但是情感這種事是很難控制,如果我們遇到了不匹配的對象時,又該怎麼辦呢?
當你清楚的知道自己屬於不安全的依戀關係這就為自我改變邁出了第一步。第二步,要把對方那種不安全依戀中的某些因素作為我們可以理解和包容的主要對象。要去理解對方有意識和無意識做出的行為。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你也要不斷的接納自己了解自己。學會引導自己和對方用新的認知和行為不斷的提高關係的質量。第三步,在自我成長的過程中,逐漸的去允許自己用自己的方式表達愛意,也在學習中允許自己用更多更好的方式去表達愛意。同時,合理的使對方表達出更多的需要。第四步,學會降低期待,我們愛對方是因為我們有愛的能力,而不是完全的像生意一樣付出就要得到相應的回報。在這裡我想說明的是,付出-回報在親密關係中是十分重要的原則,可付出和回報並不一定要有一樣的形式和行為。只要我們表達和接收到的都是愛意,這就是一場完美的親密關係。第五步,不斷地完善自己,愛自己和愛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