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母親的關係,決定你和世界的關係

2021-02-28 小十點

今年春節,一部《你好,李煥英》讓賈玲火了。

票房突破30億、賈玲成為中國影史票房最高的女導演;豆瓣評分8.1,好評領先其他春節檔電影。

但是這部電影給她最大的收穫,也許是終於完成了一次和逝去母親的隔空對話,終於能和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和解。

豆瓣上一個網友看過之後,對李煥英說:「您女兒的電影我看了,拍得挺好,您閨女可真有才!不比那些專業學導演的差!她太招人喜歡了,最重要的,她向您說的一樣,活得健康快樂。」

賈玲不是科班出身的導演,處女座票房、口碑雙豐收,憑藉的更多是情感的真誠。

她實實在在地擁有過、失去過、遺憾過、內疚過,也真誠地希望能站在母親的角度上,看她因為意外離開的短暫一生,經歷了什麼、怎樣看待婚姻、看待這個總是讓她操心的女兒。

電影裡有一句臺詞,讓很多人淚目,賈曉玲對母親說:「我當你一回女兒,連讓你高興一次都沒做到。

同樣的,心理學大師歐文·亞隆在《媽媽及生命的意義》一書中的開篇,也講述了自己的母親去世多年後,他在夢裡見到母親,像個孩子一樣對母親大喊:「媽媽,我表現得怎麼樣?

對每個人來說,和母親的關係,都是自己經歷的第一個關係,和母親的相處方式,決定了你和世界的相處方式。

那麼,一個人為何成為母親?母親對於孩子來說,除了生育、養育之外,最大的價值又是什麼?


郝蕾主演的電影《春潮》,把一家三代女性、兩對母女同住一個屋簷下的愛恨糾葛展現得淋漓盡致。

40歲的郭建波是報社記者,在外,她工作投入、盡職盡責,跟蹤兒童性侵案、殺人案、暴力衝突事件,可是下班回到家,就變得鬱鬱寡歡。

電影《春潮》劇照

母親紀明蘭年輕時離婚,一個人帶著女兒長大。在母親的記憶裡,前夫是個不折不扣的渣男,自己艱難孤獨的一生,就是因為嫁給了他、又生了女兒。

於是,她把對前夫的恨發洩到郭建波身上,任何話題都可以扯到郭建波身上,再推及到死去的前夫身上,火力全開,訴說他的種種不堪。

郭建波說:「我被母親懲罰了四十年,因為我姓郭。」

和母親關係劍拔弩張的郭建波,也成了單親媽媽,她的女兒郭婉婷從一出生起,就被姥姥帶在身邊。

郭婉婷9歲,從小生活在兩個動不動就吵架的女人當中,小小年紀學會了看臉色,她既是姥姥與媽媽之間的潤滑劑,也是二人爆發新的矛盾的導火索。

情緒化的母女關係,也在這個孩子身上延續。

郭婉婷開玩笑說「姥姥翻臉比孫悟空還快」,紀明蘭立刻發飆:「對她多好都沒用,有一點不好,她都給你記下了,都是白眼狼!

你們兩個吃我的、喝我的,還想我笑著服侍你們,門兒都沒有!」

電影《春潮》劇照

就這樣,郭建波從不曾在紀明蘭身上得到過平淡的、日常的愛,她的孩子也沒有得到其他孩子一樣正常的、健全的愛。

一直想掙脫、一直想和解,但卻一直困在固有的相處模式中,繼續循環,沒有出口。

武志紅曾說,母嬰關係往往就是一個的命運雛形,這個很難改變。

因為一個人在6個月大之前,是和母親「共生」在一起的,所謂的「共生」,就是嬰兒認為自己和媽媽是一體的,是不分你我的。

這個階段的「共生」,母親對嬰兒無微不至的關愛,會讓嬰兒感受到自己的無所不能。

如果在這個階段經常被忽略、身體和情感的需求不能及時得到回應,「共生」匱乏,長大後就會總想建立「不分你我」的關係。

共生需求有沒有被滿足,決定了一個人在感情中的依賴類型。

心理學家瑪麗·安斯沃斯曾經通過陌生情景研究法,把孩子的依戀分為三個類型:安全型依戀、矛盾型依戀和迴避型依戀。

當孩子和母親來到一個陌生環境時:

安全型依戀的孩子會主動去探索周圍的東西,情緒穩定;

矛盾型依戀的孩子對母親過分依賴,不敢探索;

迴避型依戀的孩子在什麼樣的環境裡、是否和母親在一起,表現得差異並不大,他很容易從陌生人那裡得到安慰,但卻不會依賴誰,和母親分離後再見到母親時,會採取迴避的態度。

依戀類型,決定了我們在感情中的表現:

安全型依戀的成年人容易與人親密,安心地依賴和被依賴,不擔心會被拋棄;

矛盾型依戀的成年人渴望與人親密,過分依賴,總是擔心自己被拋棄;

迴避型依戀的成年人則期待親密但又恐懼親密,因此拒絕與他人過分親近。

在《媽媽及生命的意義》開篇,作者歐文·亞隆在母親逝去十年後,夢見自己在一個遊樂園,在一輛通往黑暗鬼屋的纜車上向母親大聲喊出:「媽媽,我表現怎麼樣。」

醒來後,歐文·亞隆發現,自己一生都在研究生命的意義、研究關係的價值,他原本認為,生命的意義在於創造力,然而在夢中,潛意識卻指出他的一生追求的是另一個目標——爭取已逝母親的認同和讚許。

在夢裡,他重溫自己和母親的關係,他們彼此深愛,又互相忽略,他們從未互相稱讚,甚至害怕對方。

導演姜文也曾分享同樣的痛苦。

他深深記得兩件小事,一是自己考上中戲,開心地給母親報信時,母親只是把通知書丟在一旁,說「你還有一盆衣服沒洗」;二是拍戲賺錢後,他給母親買房,母親卻不願意去住。

「我不知道怎麼能讓她看見我做的事高興」,母親去世後,姜文也徹底失去了得到母親肯定的機會。

而賈玲不同,母親早逝,但她得到過母親最深的認可和愛。

在最困難的時候,她想到喜劇是母親為她選的專業,就能咬牙堅持下去;想到母親曾經說:「讓別人快樂是幸福」,她就更堅信自己的路。

和母親的關係為何如此重要?

為何我們總是拼命的在追求被自己的父母認同?

與母親的關係,如何影響一個人和伴侶的關係、和孩子的關係、在事業上的追求?

不被認可的遺憾,又該如何和解?

亞隆博士在《媽媽及生命的意義》一書中,用六個扣人心弦的故事,深入探討母親這個角色和生命意義的話題,真實與虛構交錯,一步步走進親子關係的核心。

長按識別二維碼,收聽全本有聲書

賈曉玲說:「打我有記憶起,媽媽就是個中年婦女的樣子。所以我總忘記,媽媽曾經也是個花季少女。」

一個個花季少女變成母親,生命得以生生不息。

她們給予世界的,不只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還有愛的方式、和世界相處的方式。

親子關係中最大的遺憾,是不曾互相了解、互相體諒,而《媽媽及生命的意義》給了一個探尋母親世界和生命意義的機會。

領取十點聽書免費體驗卡,收聽全本有聲書,在六個故事中探索心靈,追尋關係的轉化和自我的療愈。

相關焦點

  • 你和你母親的關係,決定你和世界的關係
    1郝蕾在劇中飾演的是一個普通的中年母親,她的職業是一個報社記者,而且大多數時候,她在工作和家庭中都是沉默隱忍的狀態。這倒也不是個性使然,而是因為郝蕾所飾演的記者郭建波的家庭的話語權都掌握在母親紀明蘭的手裡。說起郭建波的母親,這可是一個有故事的女人,從紀明蘭自己的視角來看,她覺得自己這輩子過得十分悽慘。
  • 你和你母親的關係,決定著你和世界的關係
    那句「你快走吧,你走了,她就好了」融化了多少人的心,這個小女孩承載了太多太多了。《春潮》的海報上這樣宣傳:「你和你母親的關係,決定著你和世界的關係。」母親讓你和這個世界有了聯繫,那麼你和母親怎樣相處,就會以怎樣的態度面對世界。
  • 你和母親的關係 決定你和世界的關係|《春潮》
    這個女人和母親不一樣,和自己不一樣,身體是婀娜的性感的,這也許是一種希望重生的願望。在這種重生裡,希望釋放出被壓抑掉的女性部分。我們可以看到女主的名字都是很男性化的,郭建波,很難讓你聯想到這是一個女人的名字。
  • 《春潮》:你和母親的關係,決定你與世界的關係|格物Movie
    「暗示」,她希望和母親平等對話!郭建波這才知道,她與母親的矛盾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她隨即放棄了與母親和解的想法,轉而尋求新的對抗。▶水流:重奪話語權後的溫柔和解「你安靜了,世界就安靜了!」母親因病住院後,郭建波到醫院看著一動不動的母親。
  • 你和母親的關係,決定了你對生活的態度
    在琳琳的童年記憶裡,母親就是很可怕的存在,即使她有時候給琳琳買吃買喝,琳琳對她也是忌憚的。 現在人到中年的琳琳,雖然也已經身為人母,但是她對自己母親除了物質上的孝順,再無其他親近。 琳琳說,從童年起,她和母親之間就有一道看不見的「牆」,讓她無法再去靠近母親,母親對性格,讓她內心恐懼和壓抑,直到現在,為人處世時也是非常自卑。
  • 《春潮》:你和母親的關係,就是你和世界的關係,看不懂的才幸福
    「你和母親的關係,決定你和世界的關係。」 你和世界的關係,決定你和自己的關係。這樣的一句話,將母女關係搬到了熒幕上。看完《春潮》,思潮一直沒因電影結束而停止,而是如結尾泛起漣漪。劇中的每位主人公,在生活中都痛。也在嘗試著用其他的方式止痛,但是痛到最後已經麻木了。不知道母女兩個人是彼此的抗爭,還是在和命運抗爭,或者和自己的抗爭。
  • 《春潮》:你和媽媽的關係決定了你和世界的關係
    看到這裡,我很難想像一個母親是怎樣的讓女兒有隻要她安靜了世界就安靜的想法,怎樣的極端才讓有著血緣關係的女兒說出這樣的對白長期和母親的對峙和掙扎已經讓郭建波產生了倦怠,她想要逃脫這段畸形的家庭關係,但是又無能為力,這讓她內心一直掙扎,她不想女兒變成像她一樣的人,但卻又不能給予基本的陪伴,只能看著女兒一步步像姥姥發展。這些都是她想要改變卻沒辦法改變的事情。
  • 《春潮》:你和母親的關係,就是你和世界的關係
    就像春天的潮水一般,一波推著一波,母親推著女兒,母親和女兒又同時推著孫女,她們都是錯的,從母親那裡開始就錯了。二刷《春潮》這部電影, 再看了許多電影解說,我才看明白了這些隱藏在「性」表象下的倫理思考。又是一個很沉重的話題:原生家庭。關於這部影片,封面有這麼一句話:「你和母親的關係,就是你和世界的關係。
  • 你和母親的關係,就是你和世界的關係,這部《春潮》你看懂了嗎?
    她們三個人對「性」的認識都有偏差與問題,這份錯誤從母親開始,影響了三代人。後來自己回過頭來再次看了一遍這部電影, 再聽了許多關於這部影片的解說,我終於明白這部片不是單單寫的「性」的倫理,還引出另一個話題:原生家庭。影片海報的封面有這樣一段話:你和母親的關係,就是你和世界的關係。下一代的價值觀,對其影響最大的便是母親。
  • 你和母親的關係,就是你的命運,別不信
    性格決定命運,一個人的性格是在原生家庭的關係裡形成的。有句話這樣說的:母親決定孩子能走多遠,父親決定孩子能飛多高。瑞士著名心理學家卡爾·古斯塔夫·榮格曾說:母子關係指向親密 ,寓意融合;父子關係中指向疏離,寓意規則。我們與他人建立關係的能力就是來自和母親的關係。
  • 心理學家:與父母的相處模式和關係,早已決定了你的命運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都說性格決定命運,然而一個人性格的形成離不開家庭,個人與父母的關係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人們的性格。與父母關係好的孩子能夠形成良好的性格,在學習和工作中可以取得更高的成就。在中國社會,父親通常與勇敢、果斷、堅強等特點相聯繫,而母親通常與溫柔、賢惠、善解人意、體貼等特點相聯繫,因此與父母保持良好的關係,將有助於孩子內化這些性別特徵。當孩子到青春期之後,他們會產生強烈的成人意識。
  • 「養你弟,是你的義務」聽完這番話,她決定和家裡斷絕關係
    放在現在這個年代,可能有很多人都是非常反對這件事情的,因為現在大家倡導自由戀愛,而且,喜歡一個人是自己的事情,如果被父母決定的確是很不好的一件事情,可以聽取父母的建議,但是決定一定是要自己做。當母親提出這個請求的時候,女孩直接拒絕了,因為她並沒有那麼多存款,她現在住的房子,也是公司派發的,放著那麼多錢不給自己更好的生活,為什麼要給他買房子?但是沒有想到因為這件事情,母親卻跟女兒發生了爭吵,這件事情放在誰身上都是非常沒有道理的,但是,母親就覺得這件事情天經地義,還跟女孩說:「養你弟,是你的義務。」
  • 關係順了,萬事就順:你與他人的關係,就是你與世界的關係
    世界的改變,來自關係的革命 關係的革命,來自個體的覺醒 你與他人的關係,就是你與世界的關係親密關係也同樣,最基本的心態便是對自己的情緒和感受負責。 成熟關係的基礎是喜悅、自在和靈感互動的結合。 你們之間有著明顯的輕鬆和友善,你不試圖去改變對方,你接受其獨特性。你們之間可能也存在意見不同或溝通不暢,但這不會從本質上破壞你們的關係。
  • 當你和朋友的關係破裂了你該怎麼辦?
    研究人員發現,即使在「足夠好」的密切關係中,我們也花費了大約三分之一的時間進行協調關係,大約三分之一的破裂和三分之一的修復。修復是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階段。幾年前,我正在親戚家,見證了修復關係的光輝典範。我七歲的表弟馬小明一天早上從河邊釣魚。
  • 羅志祥和母親的「不正當關係」,是怎樣毀了他的?
    從平日裡羅志祥曬出的與母親的互動,到出軌事件中羅母對兒子的袒護,都令人唏噓。俗話說,母親的愛,成就孩子的一生。一個男人與母親的關係,決定了他的親密關係。今天我們就來說說,男與母親的關係,如何導致他更容易出軌,也來深度分析一下容易陷入三角關係的人。家族系統排列的創始人伯特·海靈格先生發現了人際關係中的一些非常重要的秩序,唯有我們尊重愛這些秩序,愛才能成功。
  • 看《囧媽》談家庭關係:親子關係和婚姻關係,不無關係
    在母子倆爆發式的大吵後,母親盧小花進行了反思並將自己的婚姻情況告訴了他,徐伊萬也因此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和所發生的一切……整部影片下來,給我感受最深的是親子關係和婚姻關係不無關係。 盧小花和兒子徐伊萬的親子關係 VS 徐伊萬和妻子的婚姻關係在影片一開始,徐伊萬和妻子張璐因為一盞檯燈引起了爭執。
  • 為何王朔認定母親不愛他,讓他和母親的關係不斷惡化
    這一次經歷深深地傷害了小王朔,他從此認定母親不愛他,後來的叛逆期,他和母親的關係更是惡化到不可收拾。王朔在他的《致女兒書》中這麼說:「我不記得愛過自己的父母。真不敢相信孩子和父母的關係能處成這樣。在節目中我們了解到,王朔的母親也不是完全不愛王朔,只不過是她女強人的性格,讓她在表達愛和教育孩子方面,和一般的母親不同。
  • 你和父母親的關係,註定了你會愛上誰,又會被誰吸引
    我們前期和父母的關係,不僅僅會影響著在未來個體的成長和心理狀態,還決定著你會愛上誰,又會被誰吸引。 蘇明玉的母親把她對於家庭的不滿,對於丈夫的憤怒,全部都拋向於兒時的蘇明玉,而這種家庭環境促使蘇明玉的內心變得越來越冷漠,但是她在內心深處又特別渴望得到父母的愛和他人的關注。 在蘇明玉成年之後,她和家裡人完全斷絕了關係,她非常痛恨自己的母親,她甚至覺得既然他們不愛自己,為什麼要生下自己?
  • 你和自己的關係怎麼樣?
    但其實,無法坦然地接受失敗,一味地對自己加以苛責,正是與自己關係不好的表現。這樣的人往往會認為,事情失敗都是因為自己無能。面對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挑戰,ta們更容易沉浸在沮喪的情緒中無法自拔。感到沮喪時,與自己關係不好的人更容易沉溺其中,並產生一種「為什麼是我」的感受。Ta們會感受到一種深刻的孤獨感,仿佛與世界、他人隔絕開。
  • 雪莉曾因崔子和母親斷絕關係
    雪莉母親表示得知女兒與大14歲男人交往後非常反對也很生氣,與女兒吵架後直接斷絕母女關係。飯圈周刊:雪莉的紀錄片中,雪莉第一任男友是大她14歲的崔子,崔母因此不同意兩人關係,導致雪莉直接和崔母斷絕關係和崔子分手造成了雪莉之後放飛自我,崔母在採訪中表達了和女兒的抱歉和後悔:&34;那段時間是我見過雪莉最開心的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