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發達的時代,想必大家一定聽過這樣幾句話: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人終其一生都在彌補童年。」
等等…以及最近很火的明星代孕事件牽扯出來的原生家庭養育問題。
最近這些字眼充斥著各種社交平臺,衝擊得父母們氣憤、焦慮、自責,使得大家都感慨頗多。
在這一場風波中,更多值得我們深思的是為什麼選擇想要棄養的處理方式?圍繞問題就出現「原生家庭」這個詞,不過這個詞範圍太廣,容易讓我們大腦信息膨脹。
其實深究其原因,最大的問題就是在幼年時期沒有得到足夠的安全感,沒能成功建立安全型依戀,而成年後也不能正確的認識這種狀態,也就沒能及時調整,那他的一生很難真正的擁有幸福。
因為一個人能與他人建立溫暖又穩固的情感聯結,需要紮根於幼年時期的安全型依戀——感覺自己被愛、相信愛有著美好的情緒價值。
美國心理學家安斯沃斯採用「陌生情景」試驗,將幼兒時期的依戀歸納為「安全」和「不安全」兩大依戀類型:
1、安全型依戀:這一種安全型依戀的孩子,情緒更加穩定平和。在的離開母親時會產生失落感,通過陌生人的安慰可以緩解不良情緒,等到母親歸來時依舊能夠用高昂、積極的情緒去回應母親。
這類孩子成長起來後,獨立性更強,既不會害怕孤獨也不會因為一些小事兒崩潰,內心十分強大。
2、3種不安全型依戀:
A、反抗型依戀類型
這一類型的孩子缺乏安全感的「矛盾」表現非常明顯。時刻都警惕著母親離開,當母親離開時就哭鬧不止、摔東西、倒地打滾,可若是母親回到身邊又會用負面的情緒與母親親近,如哭鬧、又踢又打、喜歡唱反調、暴躁易怒。
反抗型依戀類型的孩子因為攻擊性強、情感矛盾、多變,長大後很難交到朋友。
B、迴避型依戀類型
這一類型的孩子在表面上看起來很「乖巧」或「淡漠」,實則是因為沒有安全感、不自信,不敢輕易表露內心情感。在母親離開身邊時沒有什麼特殊的反應,既不哭也不鬧,等到母親回來後會出現忽視或是迴避母親的現象。
迴避型依戀類型孩子長大後會抗拒與人交往,不愛說話,沉默寡言,變成沉悶的性子。
C、絮亂型依戀類型
這一類型通常在幼兒時期受到心理創傷和虐待的孩子中出現,造成了內心深處無法解決的恐懼。在母親的離開或歸來可能會表現得茫然、躲避母親、反抗和迴避交替出現等反常的行為。
紊亂型依戀類型的孩子長大後容易出現行為問題或心理障礙。
通過以上的描述,大家可以比較一下自己孩子傾向於哪一種依戀類型?
如果是第一種安全型依戀,說明你與孩子已經建立了相對安全的親子依戀關係。
假如是後三種,那從現在開始就需要注意了,你和孩子之間並沒有建立安全依戀關係,對於孩子以後的親密關係、親子關係、人際交往等發展都不利。當然,這不僅單方面對孩子發展不利,對父母晚年生活質量也會有影響。
那麼讓我們從現在出發,開始有意識的幫助孩子建立安全依戀,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
1、陪伴:儘量固定主要撫養人,保持生活規律和秩序,父母每天都留出高質量的陪伴時間。
2、愛:沒有附加條件的愛,減少孩子被比較的焦慮、怕被拋棄的恐懼。
3、敏感:對孩子的需求信號非常敏感,並且及時、真誠的回應。
5、同步性:尊重孩子的興趣,主動調節自己行動以適應孩子的發展,不用過早的逼著孩子去勇敢、獨立、堅強、完成父母的願望。
6、積極態度:用積極的態度看待問題,少指責孩子和他人、抱怨社會,以受害者自居,不把父母的焦慮傳遞給孩子。
7、支持鼓勵:放手孩子去探索周圍的環境和事物,當他們需要時提供幫助和保護;當然父母也不要過度苛求完美,導致孩子有畏難的情緒,失去自信。
8、避免分離焦慮:避免與孩子長期分離,特別是在出生後6—8個月時,錯過這個關鍵期孩子對父母的依戀就難以形成;而且在離開時可以告訴孩子為什麼離開,並且安排親人照顧,彌補父母離開時的恐懼、擔憂。
家庭氛圍輕鬆、和諧,父母情緒穩定。
我們要在孩子幼年時期就幫助他建立一個「安全基地」,讓孩子安心地去探索外面的世界,讓他知道,那裡永遠對他敞開。當感到痛苦時,他可以在那裡得到平靜;當受到驚嚇時,他可以在那裡得到安撫,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