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幸福的基石—安全型依戀

2021-02-12 宥初育兒

      在信息發達的時代,想必大家一定聽過這樣幾句話: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人終其一生都在彌補童年。」

      等等…以及最近很火的明星代孕事件牽扯出來的原生家庭養育問題。

     最近這些字眼充斥著各種社交平臺,衝擊得父母們氣憤、焦慮、自責,使得大家都感慨頗多。

     在這一場風波中,更多值得我們深思的是為什麼選擇想要棄養的處理方式?圍繞問題就出現「原生家庭」這個詞,不過這個詞範圍太廣,容易讓我們大腦信息膨脹。

     其實深究其原因,最大的問題就是在幼年時期沒有得到足夠的安全感,沒能成功建立安全型依戀,而成年後也不能正確的認識這種狀態,也就沒能及時調整,那他的一生很難真正的擁有幸福。

     

     因為一個人能與他人建立溫暖又穩固的情感聯結,需要紮根於幼年時期的安全型依戀——感覺自己被愛、相信愛有著美好的情緒價值。

     美國心理學家安斯沃斯採用「陌生情景」試驗,將幼兒時期的依戀歸納為「安全」和「不安全」兩大依戀類型:

1、安全型依戀:這一種安全型依戀的孩子,情緒更加穩定平和。在的離開母親時會產生失落感,通過陌生人的安慰可以緩解不良情緒,等到母親歸來時依舊能夠用高昂、積極的情緒去回應母親。

     這類孩子成長起來後,獨立性更強,既不會害怕孤獨也不會因為一些小事兒崩潰,內心十分強大。

2、3種不安全型依戀:

  A、反抗型依戀類型

     這一類型的孩子缺乏安全感的「矛盾」表現非常明顯。時刻都警惕著母親離開,當母親離開時就哭鬧不止、摔東西、倒地打滾,可若是母親回到身邊又會用負面的情緒與母親親近,如哭鬧、又踢又打、喜歡唱反調、暴躁易怒。

     反抗型依戀類型的孩子因為攻擊性強、情感矛盾、多變,長大後很難交到朋友。

  

 B、迴避型依戀類型

      這一類型的孩子在表面上看起來很「乖巧」或「淡漠」,實則是因為沒有安全感、不自信,不敢輕易表露內心情感。在母親離開身邊時沒有什麼特殊的反應,既不哭也不鬧,等到母親回來後會出現忽視或是迴避母親的現象。

      迴避型依戀類型孩子長大後會抗拒與人交往,不愛說話,沉默寡言,變成沉悶的性子。

 

  C、絮亂型依戀類型

      這一類型通常在幼兒時期受到心理創傷和虐待的孩子中出現,造成了內心深處無法解決的恐懼。在母親的離開或歸來可能會表現得茫然、躲避母親、反抗和迴避交替出現等反常的行為。

      紊亂型依戀類型的孩子長大後容易出現行為問題或心理障礙。

      通過以上的描述,大家可以比較一下自己孩子傾向於哪一種依戀類型?

     如果是第一種安全型依戀,說明你與孩子已經建立了相對安全的親子依戀關係。

     

    假如是後三種,那從現在開始就需要注意了,你和孩子之間並沒有建立安全依戀關係,對於孩子以後的親密關係、親子關係、人際交往等發展都不利。當然,這不僅單方面對孩子發展不利,對父母晚年生活質量也會有影響。

     那麼讓我們從現在出發,開始有意識的幫助孩子建立安全依戀,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

1、陪伴:儘量固定主要撫養人,保持生活規律和秩序,父母每天都留出高質量的陪伴時間。

2、愛:沒有附加條件的愛,減少孩子被比較的焦慮、怕被拋棄的恐懼。

3、敏感:對孩子的需求信號非常敏感,並且及時、真誠的回應。

4、親密接觸:嬰兒時期多和孩子身體接觸,用摟抱、親吻等方式表達快樂和喜悅。

5、同步性:尊重孩子的興趣,主動調節自己行動以適應孩子的發展,不用過早的逼著孩子去勇敢、獨立、堅強、完成父母的願望。

6、積極態度:用積極的態度看待問題,少指責孩子和他人、抱怨社會,以受害者自居,不把父母的焦慮傳遞給孩子。

7、支持鼓勵:放手孩子去探索周圍的環境和事物,當他們需要時提供幫助和保護;當然父母也不要過度苛求完美,導致孩子有畏難的情緒,失去自信。

8、避免分離焦慮:避免與孩子長期分離,特別是在出生後6—8個月時,錯過這個關鍵期孩子對父母的依戀就難以形成;而且在離開時可以告訴孩子為什麼離開,並且安排親人照顧,彌補父母離開時的恐懼、擔憂。

9、和諧穩定:

家庭氛圍輕鬆、和諧,父母情緒穩定。

      

     我們要在孩子幼年時期就幫助他建立一個「安全基地」,讓孩子安心地去探索外面的世界,讓他知道,那裡永遠對他敞開。當感到痛苦時,他可以在那裡得到平靜;當受到驚嚇時,他可以在那裡得到安撫,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滋養。

相關焦點

  • 不婚主義的孫儷遇上了安全型依戀的鄧超,很幸運很幸福
    直到現在兩個人相愛了15年,結婚近10年,感情很穩定也很幸福。 談起這個變化,孫儷自己曾經說過,「因為家庭的不完整,我的潛意識裡其實不太相信婚姻與家庭。直到鄧超來了,兒子來了,是他們倆改變了我」。 什麼樣的男人,能有這種改變女人的能力?只有一種:安全型依戀的男人。
  • 如何建立安全型親子依戀關係?這將影響孩子一生~
    如何建立安全型親子依戀關係?「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嬰幼兒時期形成良好的親子關係,尤其是形成安全型親子依戀關係,對一個人一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至關重要。怎樣的嬰幼兒親子關係是比較理想的狀態?
  • 如何養育出安全型依戀的孩子?
    攝影師:王新月如何養育出安全型依戀的孩子?
  • 有一種依戀叫安全型依戀
    那如何幫助寶寶構建安全型依戀呢?    (1)    撫育者(麻麻)需要給予嬰兒及時的反應,親子依戀不但建立在寶寶與母親充裕交往時間、滿足嬰兒生理需求的基礎上,而且建立在親子交往中母親對於嬰兒發出信號的敏感性反饋和對嬰兒的細緻關懷呵護層面。
  • 她分享 | 如何建立安全型親子依戀關係?這將影響孩子一生~
    她分享 | 如何建立安全型親子依戀關係?「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嬰幼兒時期形成良好的親子關係,尤其是形成安全型親子依戀關係,對一個人一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至關重要。怎樣的嬰幼兒親子關係是比較理想的狀態?
  • 孩子的依戀類型決定孩子未來,別錯過培養「安全型依戀」關鍵期
    後來有了自己的孩子,每次聽到婆婆這樣說,我的心裡卻很高興,因為學習了兒童心理學知識,我知道,這是我和孩子的「安全依戀型」關係正在建立的表現。02心理學中,依戀就是寶寶跟成長過程中的主要照料者之間情感的紐帶關係。而安全型依戀關係,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艾恩斯•沃斯提出的。
  • 周星馳的迴避型依戀
    大部分的小孩子表現出一種安全型的依戀。一個安全型依戀的孩子喜歡和其他孩子在一起,有很好的社交技巧,並且與同齡人相處得很好。他們對母親離開感到痛苦,在父母回來後她們感到安慰。擁有安全依戀的孩子在壓力下具有彈性,可以很好地管理衝突。安全型依戀兒童的父母對孩子的信號很敏感,能迅速緩解孩子的不安,特別是當他們的孩子生病,受傷,心煩或沮喪時。他們對孩子表現出積極的感受,給予真正的愛和快樂。此外,他們還小心翼翼,不過度幹擾他們的孩子,給予孩子儘可能多的自由,獨立探索世界,同時確保他們的孩子安全。
  • 從小培養「安全型」依戀類型的孩子,才能讓孩子擁有穩定的情緒
    對於不安全型依戀類型的孩子來說,似乎只有通過這種方式,才能夠疏解自己內心中的不安全感。 作為幼兒園老師,對於不安全依戀類型的孩子要多多上心照顧,因為他們是在太能鬧騰了。而安全型依戀類型的孩子能夠讓老師省心不少,是大家都喜歡疼愛的小寶貝。
  • 《依戀障礙》| 別讓孩子傷在敏感期
    你可知道:每3個孩子就有1個有依戀問題;出生6~18個月是培養兒童依戀的「關鍵期」;父母的養育態度,決定了孩子的依戀形式。擁有健康依戀的孩子,會勇於去探索和挑戰;擁有安全型依戀的孩子,智力會發展得更好;後天形成的依戀,影響力甚至會超過遺傳基因。
  • 焦慮依戀型人格——《以家人之名》
    「家人」是每個人的軟肋,對有些人來說是幸福的軟肋,對有些人來說是痛苦的軟肋。可不論幸福,還是痛苦,我們每個人從骨子裡都擺脫不了原生家庭的影響,它影響著我們的性格和人生的每一個選擇。不同的家庭塑造出來的孩子是不同的,或開朗活潑的,或羞澀內斂的,或穩重嚴謹的,或憂鬱彷徨的……但不論哪種性格的孩子,都沒有優劣之分,他們都是獨一無二的。
  • 焦慮依戀型人格如何和迴避依戀型人格在一起?
    網友問題:               我是典型的焦慮依戀型人格,非常黏女朋友
  • 【依戀關係之恐懼型】人生就是怎麼著都不行.|漫畫心理學
    不同依戀類型的孩子,會有不同的內部工作認知模式,並會深刻影響到他們的人際關係模式。正如弗洛伊德所說:成年人的行為可以從他兒時中找到痕跡。根據一個人的焦慮程度和迴避程度的強弱,我們可以將依戀型人格分為4種:安全型、迴避型、痴迷型、恐懼型。我們可以大致根據這個分類,即判斷自己孩子的類型、也判斷自己在親密關係中的類型、以及親密關係對象的類型。
  • 如何與迴避型依戀的人談戀愛?
    也許你不會明白他們遭遇了什麼,難道迴避型依戀的人真的這麼可怕嗎? 看,這就是迴避型人格,你為ta牽腸掛肚、百抓撓心,你總覺得ta跟你保持著距離,你得不到ta,從而佔有欲和徵服欲作祟,讓你跟著ta的腳步亦步亦趨。 你說這可怕不可怕!  什麼是迴避型依戀?
  • 【迴避型依戀】的人在痛苦什麼?
    」自相矛盾的一個首要肇因:「迴避型依戀者」始終在追求「愛」與「被愛」的感覺,他們想要彌補成長過程中缺失的體驗,因為曾經「求而不得」,所以遇見後便不由自主地依戀。 · 比如你們爭吵後,千萬不要追著ta要解釋、要道歉,更不要強硬地拒絕ta,隨便使用激將法,「迴避型依戀者」骨子裡是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的,你這樣做,只會讓他覺得「我沒有能力給別人幸福」,「別人也終究會對我失望」!
  • 迴避型依戀人格特徵篇
    迴避型依戀特徵一、自卑之痛「迴避型依戀者」一定是「迴避型人格」,這類人最大的痛苦,就是源自童年或原生家庭的「自卑感」。· 比如你們爭吵後,千萬不要追著ta要解釋、要道歉,更不要強硬地拒絕ta,隨便使用激將法,「迴避型依戀者」骨子裡是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的,你這樣做,只會讓他覺得「我沒有能力給別人幸福」,「別人也終究會對我失望」!
  • 焦慮矛盾型依戀
    今天的節目將會討論另一種不安全的依戀模式——焦慮矛盾型依戀。
  • 「迴避型依戀的升級版」—— 恐懼型依戀
    不管是迴避型還是恐懼型,都不應該成為一座孤島,而要真正的接受他人,走進關係,一切沒有你想的那麼糟糕。根據廣大讀者的需要,這次我想就「恐懼型依戀」來做一些科普,讓你們能夠更加清楚的認清 「恐懼型」這個獨特的群體。恐懼型依戀是迴避型依戀的升級版。
  • 迴避型依戀的人為何如此冷漠?
    由於「渣」、「不喜歡」跟迴避型依戀的外在行為上有高度重合性,他們同樣不負責,忽冷忽熱,低效溝通,因此是否是迴避型依戀,不要動不動就亂套 「公式」,也不要為了自尊自我安慰,否則你永遠得不到ta。 到底具有怎麼樣的表現才是真正的迴避型人格?
  • 孩子3歲前,親子間「安全型依戀」的建立很關鍵,家長別掉以輕心
    只是有些家長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甚至會因為各種理由忽略對孩子的陪伴,導致孩子無法形成安全依戀。萍萍是職場女強人,在一家上市公司裡做著主管的職位,工作中的她雷厲風行,但是在生活中卻非常溫柔,尤其是對才一歲大的女兒更是如此。
  • 焦慮型依戀和迴避型依戀該如何相處?
    我是一個治癒好的焦慮型依戀者,而我的伴侶則是一個同樣也治癒好的迴避型依戀者。 所以針對這兩個依戀類型還是比較了解的 ,今天來跟大家剖析一下。說實話迴避依戀的人不在少數,想要和他們建立關係就要知道他們心理的真實想法和他們一貫的思維方式才可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