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矛盾型依戀

2021-02-19 心理開花

今天的節目將會討論另一種不安全的依戀模式——焦慮矛盾型依戀。

 

焦慮矛盾型依戀模式的兒童在撫養者離開並返回後,會表現得「別彆扭扭」。一方面他們很難被安撫,甚至會哭泣,但另一方面他們又會粘附在養育者身邊。

 

而有著焦慮矛盾型依戀風格的成年人,內心時常不安,但又滿是委屈。他們表現出的憤怒和焦躁看起來和抱怨的事情不相匹配,常常給人容易被得罪的感受。他們容易和他人形成糾纏的人際關係,而當他人維持人際邊界或後退時,他們會惶恐或憤怒。但其實他們很能關心人,也喜歡關心他人,可是不知為什麼,他們很難維持深入的關係,這讓他們又感到十分孤獨。

 

不安全的依戀模式來自於早年和養育者的互動,尤其是在分離方面的互動。那麼,什麼樣的養育方式更有可能造就焦慮矛盾型依戀模式呢?歡迎收聽本期節目!

 

本期節目中包含的音樂:

Music from https://filmmusic.io

「Montauk-point」, 「Midsummer Sky」, 「Nu Flute」, 「Overture」, 「Porch Swing Days (Slower)」, 「Pride」, 「Rains Will Fall」, 「Reaching Out」, 「Reminiscing」, 「Resignation」, 「Ripples」, 「Sad Trio」, 「Reunited」 by Kevin MacLeod (https://incompetech.com)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參考文獻

l  Ainsworth, M. S. Blehar, M. C., Waters, E. and Wall, S. (1978). Patterns of Attachment.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l  Bowlby, J. (1969). Attachment and Loss: Vol 1. Attachment. New York: Basic Books.

l  Bowlby, J. (1973). Attachment and Loss: Vol. 2. Separa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l  Bowlby, J. (1977). The making and breaking of affectional bonds: 1. Etiology and psychopathology in light of attachment theory. Brit. J. Psychiat. 130:201-210.

l  Bowlby, J. (1979). The Making and Breaking of Affectional Bonds. New York: Tavistock Publications.

l  Bowlby, J. (1980). Attachment and Loss: Vol. 3. Loss: Sadness and Depress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l  Cundy, L. (2017). Anxiously Attached: Understanding and Working with Preoccupied Attachment. Routledge.

l  Grossmann, K. E. & Grossmann, K. (1991). Attachment quality as an organizer of emotional behavioral responses in a longitudinal perspective. In: Attachment Across the Life Cycle, ed. C. M. Parkes, J. Stevenson- Hinde, & P. Marris. London: Tavistock/Routledge, pp. 93-114. 

l  Hazan, C. & Shaver, P. R. (1987). Romantic love conceptualized as an attachment process. J. Personal. & Soc. Psychol., 52:511-524. 

l  Hazan, C. & Shaver, P. R. (1990). Love and work: An attachment—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J. Personal. & Soc. Psychol., 59:270-280. 

l  Levy, K.N. and Blatt, S.J. (1999). Attachment Theory and Psychoanalysis. Psychoanal. Inq., 19(4):541-575 

l  Waters, E. Merrick, S. K., Albersheim, W. & Treboux, D. (1995). Attachment security from infancy to early adulthood: A 20-year longitudinal study. Poster presented at the bienni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Indianapolis, IN. 

 

心理開花,聽晴妮和大家聊聊各種各樣的心理學問題,讓我們的心理樂開花

節目音頻由心理開花電臺原創,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轉成文字發布~

相關焦點

  • 焦慮依戀型人格如何和迴避依戀型人格在一起?
    網友問題:               我是典型的焦慮依戀型人格,非常黏女朋友
  • 成人依戀與分離焦慮
    心理學家Hazan 和Shaver認為,婚戀關係與母嬰依戀的情緒及行為動力為同一生物系統所控制,是自然選擇的產物,以提高生存的機率及安全性,並列舉了兩者之間的許多相似之處,如尋求與另一方的親近,當另一方在身邊的時候會覺得安全和舒適,當與另一方分離的時候會感到焦慮,都與另一方分享自己的發現,都會撫愛另一方的面部,並都顯示出相互間的迷戀和專注,都會進行「身體交淡」等。
  • 《慾海情魔》:糟糕的親密關係背後,矛盾型依戀在作祟
    焦慮矛盾型依戀關係影響了維達親密關係的建立依戀類型有安全性、迴避型、還有焦慮矛盾型。安全性是好的一種親子關係,不會患得患失,關係親密。迴避型是處處迴避避免接觸,不主動依賴親人,習慣性保持雙方距離。焦慮矛盾型很容易患得患失,得到害怕失去,容易造成心理敏感。
  • 焦慮依戀型人格——《以家人之名》
    外人眼裡的凌霄和賀子秋相貌出挑,性格溫和,知恩圖報……然而,看起來很完美的凌霄和賀子秋都不是安全型人格的人,他們都屬於焦慮依戀型人格。凌霄的焦慮依戀症更加嚴重,因為妹妹的意外喪生,凌霄從小就承受著來自母親怨懟,內心也承受著自責的煎熬,後來又被媽媽放棄,丟給爸爸一個人。凌霄從小就敏感、成熟得讓人心疼。
  • 人生幸福的基石—安全型依戀
    美國心理學家安斯沃斯採用「陌生情景」試驗,將幼兒時期的依戀歸納為「安全」和「不安全」兩大依戀類型:1、安全型依戀:這一種安全型依戀的孩子,情緒更加穩定平和。在的離開母親時會產生失落感,通過陌生人的安慰可以緩解不良情緒,等到母親歸來時依舊能夠用高昂、積極的情緒去回應母親。
  • 「迴避型依戀的升級版」—— 恐懼型依戀
    不管是迴避型還是恐懼型,都不應該成為一座孤島,而要真正的接受他人,走進關係,一切沒有你想的那麼糟糕。根據廣大讀者的需要,這次我想就「恐懼型依戀」來做一些科普,讓你們能夠更加清楚的認清 「恐懼型」這個獨特的群體。恐懼型依戀是迴避型依戀的升級版。
  • 從焦慮依戀裡走出來,變身更為勇敢的人
    ,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可愛的,他人都是接納的、有好回應的,在關係中保有親密與自我獨立性。2.焦慮依戀:一方面覺得自己是沒價值的、不可愛的負面自我意象,而對他人的評價則是正向的,使得此類型的人會不斷地尋求他人的接納藉以肯定自我,這類型接近Hazan 和Shaver 的焦慮矛盾依戀型態。
  • 迴避型依戀的人在痛苦什麼?
    對於很多迴避型依戀的人來說,迴避本身是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行為模式和心態反射的形成其實是一個痛苦而漫長的過程。第一階段:親子互動模式『1990年,Bartholomew從嬰兒的三種依戀類型出發,提出了成人的四種依戀類型—他根據迴避的原因,將迴避型分為兩種:一種人既期待親密,又害怕被拒絕和欺騙,因此不願意與他人親近,稱為「恐懼型」(fearful);另一種人完全不願意與他人親密和相互依賴,稱為「疏離型」(dismissing)。
  • 焦慮型依戀和迴避型依戀,不會有好結果?
    最近很多人問我焦慮型依戀和迴避型依戀的問題,把自己對號入座。但大多其實只是短期有了一些焦慮情緒和迴避情緒,這本質上,和焦慮型依戀、迴避型依戀是有很大區別的。真正的焦慮型和迴避型依戀類型是由於原生家庭和成長環境導致的,難以改變,焦慮強勢和迴避壓抑的狀態往往是親密關係裡的常態。
  • 小時光提醒:什麼是依戀型人格?痴戀型、迴避型、你是哪種類型?
    該理論表示人們會形成依戀模式的社會關係,一切都基於和父母或者撫養者的相處經歷以及他們對於其需求的回應程度。主要有四種依戀類型:全依戀、迴避型、痴戀型以及破裂型;一般來說可以做去下描述:全依戀:他們的需求在小時候被完全滿足,就會覺得人們都很善良並且值得信任,覺得自己值得被愛。迴避型:這類人的童年被父母忽視,你覺得別人不好,但覺得自己很積極並且只相信自己。
  • 賈伯斯的親密關係模板:拒絕型依戀,依戀和情感連接的四重奏
    前面說過,親密關係模板分三種:安全型迴避型焦慮型,但這幾個型號並不是固定的,青春期,各個方面還沒有成型,沒有形成穩定性。我們看問題的方式,就是我們被教育的方式,往往是非黑即白,黑就是黑,白就是白,對就是對,錯就是錯,桌子是桌子,沙發是沙發,我們看青春期的小孩,更容易上這個道,這是一個坑。
  • 想愛,卻又特別容易失望——心理學:迴避型依戀的5大表現
    迴避型依戀與安全型依戀、焦慮型依戀、痴迷型依戀共同構成了4種不同風格的依戀類型。依戀理論最早由心理學家John Bowlby於20世紀40年代提出,他將關係中的迴避親密作為縱坐標,焦慮作為橫坐標,概括出了4種不同的依戀風格。
  • 孩子的依戀類型決定孩子未來,別錯過培養「安全型依戀」關鍵期
    艾恩斯•沃斯通過設計陌生情境技術,專門用以研究依戀類型,具體實驗過程是這樣的:通過觀察多個寶寶的表現,研究者把媽媽寶寶之間的依戀行為分為3種:焦慮—迴避型、安全型和焦慮抵抗型。焦慮—抗拒型的寶寶約佔10%,這個類型的寶寶表現出很強的分離焦慮。當與媽媽分離的時候,抗拒型寶寶會感到強烈不安,哭鬧不止,難以安撫,當媽媽再次回來時,他們一方面會主動試圖去接觸媽媽,但是又會對媽媽的安慰行為表示出抗拒甚至發怒。
  • 如何養育出安全型依戀的孩子?
    攝影師:王新月如何養育出安全型依戀的孩子?
  • 焦慮型依戀和迴避型依戀該如何相處?
    我是一個治癒好的焦慮型依戀者,而我的伴侶則是一個同樣也治癒好的迴避型依戀者。 所以針對這兩個依戀類型還是比較了解的 ,今天來跟大家剖析一下。說實話迴避依戀的人不在少數,想要和他們建立關係就要知道他們心理的真實想法和他們一貫的思維方式才可以 。
  • 【依戀關係之恐懼型】人生就是怎麼著都不行.|漫畫心理學
    不同依戀類型的孩子,會有不同的內部工作認知模式,並會深刻影響到他們的人際關係模式。正如弗洛伊德所說:成年人的行為可以從他兒時中找到痕跡。根據一個人的焦慮程度和迴避程度的強弱,我們可以將依戀型人格分為4種:安全型、迴避型、痴迷型、恐懼型。我們可以大致根據這個分類,即判斷自己孩子的類型、也判斷自己在親密關係中的類型、以及親密關係對象的類型。
  • 一個來自迴避型依戀人格障礙的自述
    其實,這類人群是 「Iithromantic」 學術名性單戀,也有人稱之為迴避型依戀人格。他們喜歡在曖昧中體驗愛情,享受幻想帶來的浪漫,一旦情感得到真實的回應,就會使得他們焦慮,不知所措。迴避型依戀並不是渣,是他們真的不能夠自我控制,他們極度缺乏安全感。對於親密關係的需求度極低,更需要自己獨立的時間和空間他們生活中往往顯得很獨立,很高冷。無論面對伴侶或者家人、朋友、同事面前都會刻意地保持距離,向他們表示親密的時候,心裡和行為都是一個抗拒的態度。
  • 怎樣挽回一個迴避型依戀的愛人
    你以為他不是真的愛你,但其實這是迴避型依戀的防禦機制在運行。◆不會愛人的迴避型,善於向外歸因出現感情問題之後,焦慮型依戀容易向內歸因,認為是自己做的不夠好對方才會生氣,但是迴避型就不這麼認為。比起焦慮型的戀人,迴避型的戀人常常讓人感覺是冷漠和自私的。但這不過是他的依戀機制在作祟。我們會覺得迴避型依戀的人就像海王一樣,覺得他不是真正的愛我們。可事實上,他們自己也是這認為的,所以他們經常在痛失所愛之後追悔莫及,成為我們口中不懂得珍惜的渣男渣女。
  • 培養孩子安全感,應滿足孩子的「戀懷」,培養安全型依戀是目標
    朋友感覺孩子每天都陷入在各種不安中,擔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自己也不禁焦慮起來。這種行為說明孩子在尋求安全感。對孩子來說,與父母建立了一種親密安全的依戀關係,心裡感覺到了穩定和放鬆就屬於安全感。依戀關係有三種,安全型,迴避型和焦慮矛盾型。
  • 孩子3歲前,親子間「安全型依戀」的建立很關鍵,家長別掉以輕心
    02三種依戀類型1、安全依戀型安全依戀型的孩子面對媽媽的離開,會有焦慮,2、逃避型逃避型的孩子總是給人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感覺,即便是媽媽離開他們身邊,他們也不會有太大的反應。3、矛盾型矛盾型的孩子在得知媽媽要離開時就會表現出焦慮,非常不希望媽媽離開,在媽媽離開之後更是會一直害怕,似乎擔心媽媽拋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