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迴避型特質的人通常會被人『定義』和『誤解』。
就像那句話怎麼說的,『不是在被誤解,就是正在被誤解的路上。』開始的時候可能還會想要解釋解釋,到後來直接懶得解釋。最後造成親密關係的結果只能是更糟。
對於很多迴避型依戀的人來說,迴避本身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這種行為模式和心態反射的形成其實是一個痛苦而漫長的過程。
第一階段:親子互動模式『1990年,Bartholomew從嬰兒的三種依戀類型出發,提出了成人的四種依戀類型—他根據迴避的原因,將迴避型分為兩種:
一種人既期待親密,又害怕被拒絕和欺騙,因此不願意與他人親近,稱為「恐懼型」(fearful);
另一種人完全不願意與他人親密和相互依賴,稱為「疏離型」(dismissing)。除此之外,他還將「焦慮-矛盾型」改名為「痴迷型」(preoccupied) (Bartholomew, 1998)。』
這是基於先天和母子初始的關系所形成的。
迴避型依戀的人在兒時的行為模式裡,經常被灌輸了無助的反饋機制,而對於年幼的他們而言,這是一種『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二階段:原生家庭夫妻互動模式造成的模仿問題這樣的人的成長環境裡,通常總是會出現一個在家裡特別習慣這樣解決問題的老爸或老媽。
只要夫妻一吵架,可能爭吵不過幾句,就會才會冷暴力或者逃避另一半,採取不見面迴避的方式來處理關係。也許後來關係就因為還需要在一起搭夥過日子,隨便找點什麼生活話題就自然而然的和好了。
這樣的關係在『孩子』眼裡感覺是還能『相處』下去的。
這是一種因為生活和婚姻的妥協。而戀愛模式中,由於關係的不穩定,另一半未必會願意忍受這樣的妥協。
所以,就會自然覺得你無動於衷,冷漠無情,冷暴力,坐視不理,獨立,冷血,缺乏處理問題和面對矛盾的勇氣等等。
所以更多迴避型的人會習慣性的背負這個『不解釋,冷處理』的罵名,從而從行為上繼續遵循著原生家庭中迴避型父母一方的感情處理態度。
這就是典型的被誤解。
這樣說吧,如果哪怕是原生家庭中,有一個人願意妥協,和好,或者怎麼去合理的溝通和緩和關係,這個孩子都可能不至於會面對自己親密關係矛盾的時候不知所措,完全處於懵逼狀態。
這是形成階段。
如焦慮-迴避型其實在生活中真的很多。
大多數人的傳統家庭教育中湊合的模式很多,對於孩子也是普遍打壓式教育,於是,不同的孩子就會呈現出不同程度對於感情的無措。
當人不知道怎麼去處理,同時內心又渴望在關係中被愛,被關心的時候,選擇迴避矛盾的處理方式是他們在習得過程中唯一的選擇。
但是這樣的『練習』容易造成的問題就會越來越突出,也就特別容易造成分手。
哪怕是開啟下段關係,根本問題也一直都沒有解決。
於是就會重複出現:
1.獨立和自我感覺特別強;壓抑和遠離自己的感受;
2.內心和相處均有距離感,一定程度就很難和你交心;思慮敏感且很少外露;
3.對於感情不怎麼強求,對方哪怕是假意暗示要走,都可能會直接同意,不問緣由;讓對方感覺不被愛。
4.不主動,感情出現一點不好的苗頭都會開始習慣性的負面思考和迴避矛盾。
5.渴望,但自卑,覺得自己不配得到愛情。
沒談過這麼多次戀愛不要緊,我已經用我這麼多年累積下來的經驗幫你梳理了一遍,那很多兄弟又會說,老師談戀愛真的好累,我還是選擇單身吧~
就算你選擇單身,我也還是要給你們帶來最全面的福利:
有哪些給男孩子在戀愛中的忠告?
長按下方二維碼,添加曉老師微信Ted10676,驗證備註:忠告,即可免費領取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