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萌2歲半了,特別黏媽媽,人稱「小跟屁蟲」!媽媽走到哪兒她就跟到哪兒,玩著玩著,如果見不到媽媽了,就會號啕大哭。
平時媽媽帶她出去玩時,非常怕生,不敢跟其他小朋友接觸玩耍。
像萌萌就是一種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非常黏媽媽,其實就是孩子在建構安全感的過程中,最常見的一種成長現象。
有一份穩固的安全感,可以讓孩子隨著年齡增長,逐漸成為獨立的個體時,情感上始終保持著安全的依戀狀態。
安全感是孩子的基本需求
有安全感的孩子情緒穩定,性格堅定平和,遇事不會驚慌失措,能較好地融入與人的交往關係,能現實、理智地處理在生活中遇到的難題。
而安全感缺乏的孩子則有以下的表現:
他們要麼過度怯懦,要麼膽大妄為,不顧自身安全;他們要麼過度黏人,要麼過度獨立;他們不願意獨立解決問題,而是依賴他人的幫助;他們迷戀物品,渴求物質滿足,離開慰藉物就六神無主、寢食不安;他們不敢參與競爭,或者不能接受失敗;他們不願意接受不同意見,而是要求大家必須跟他意見統一。安全感是人類兒童身體、情緒、認知發展的基礎,沒有安全感,其他的一切都好比空中樓閣,也許看上去很不錯,但卻缺乏根基,不堪一擊。
親子之間不同的依戀關係,會養育出3種依戀類型的孩子
什麼是依戀關係?
依戀是社會化過程中的一個階段性表現,是嬰兒與主要撫養者(通常是媽媽)之間最初的社會性聯結,也是嬰兒情感社會化的重要標誌。一般發生在嬰兒經常接觸、關係最密切的人之間。
不同的孩子生長在不同的家庭,他們的主要撫養人對待孩子的方式不一樣,親子之間的依戀關係也不一樣。
20世紀70年代末,一位叫安斯沃斯的心理學家用「陌生情境法」對嬰幼兒的依戀做出了研究,選擇的被試是2歲以內的嬰幼兒。
測驗的方法如下:
第一步,讓媽媽與寶寶一起進入一間有玩具的房間,然後媽媽鼓勵寶寶玩玩具和探索環境。當寶寶玩耍的時候,媽媽陪伴在身邊。
第二步,進來一個陌生人,先是保持沉默,再與媽媽交談,然後接近寶寶。
第三步,媽媽離開,寶寶產生分離焦慮,陌生人努力安慰和引導寶寶繼續玩兒。
第四步,媽媽重新回到寶寶身邊。
通過對眾多孩子行為的觀察、記錄、分析,安斯沃斯將嬰幼兒的依戀分成三種類型:
安全型依戀、反抗型依戀與迴避型依戀。
三種依戀關係的核心都是依戀,但反映出的孩子的人格特點、行為表現卻完全不同。
1、安全型依戀的孩子
對於和父母的分離會表示傷感,但並沒有強烈的分離焦慮。
他們將媽媽視為安全基地,有媽媽在他們就感到非常安全,即使進入陌生的環境也能情緒穩定、積極探索,當媽媽離開或者陌生人進來的時候都沒有強烈的不安全反應。
2、反抗型依戀的孩子
這種類型的孩子是缺乏安全感的,時刻警惕媽媽的離開,即使媽媽在的時候玩耍也不盡興,媽媽離開時會表現出極度的傷感和焦慮。
與父母團聚時會表現出尋求親近與拒絕交流兩種相互矛盾的行為。
3、迴避型依戀的孩子
在陌生的環境中孩子能自主地探索和遊戲,父母在場或者離開都無所謂,自己玩兒自己的。
和反抗型依戀相比,迴避型依戀是一種更加糟糕的依戀,孩子沒有和媽媽形成特別親密的感情連結,被稱為「無依戀嬰兒」。
通過上面的三種依戀類型,我們看到最理想的依戀關係是安全型依戀,這樣的孩子在成人後具有高自尊,樂觀、自信,能夠與人建立信任而持久的人際關係,善於尋求社會支持,並具有良好的與他人分享的能力。
他們在情緒情感、性格、人際交往等方面都很有能力,社會適應性比較強,更容易享有成功的人生。
培養有安全感的孩子要這樣做
《培養孩子安全感》一書中說:孩子的安全感,是隨著他的成長、發育以及個性的發展逐漸形成的。在很大程度上,他的內心狀態受到與父母、兄弟姐妹或者他人之間現實關係的影響。這種家庭關係,影響著孩子的一生。
良好的家庭關係是我們感到幸福的基礎,與家人維持一種親密的關係是安全感的第一個層次。
如今的生活節奏變得忙碌而急促,父母總是缺乏與孩子共處的時間。
在《哪吒》電影中,哪吒總是抱怨媽媽要去斬妖除魔,沒有時間陪自己玩,每次都說下次。缺乏陪伴的哪吒,就跑到大街上嚇唬、捉弄陳塘關的百姓,一副混世魔王的熊孩子形象。
我們怎樣做才能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呢?
1、多與孩子有密切的身體接觸
對於小寶寶來講,父母和他們肌膚的親密接觸能夠讓他們感受到愛,他們會覺得自己所處的環境是安全的。孩子通過對父母行為的感知來感受愛,當父母經常親吻、擁抱孩子,孩子就能感受到愛。
2、用積極的情感傳遞愛
媽媽保持平和的心態,遇事不偏激、不焦慮、不驚慌,寶寶也因此能夠感受到一個祥和、平靜的氛圍,他們會覺得自己生活的環境是充滿友愛的,內心就不會惶恐。
平時,寶寶有了精彩的表現,媽媽要多衝著寶寶微笑。
寶寶表現得特別懂事的時候,要撫摸寶寶的頭。
寶寶有了可愛的舉動,與寶寶貼貼臉,等等。
3、迅速回應寶寶的需要
不管是生理需要還是精神需要,如果我們能夠積極回應,那麼,寶寶就不會產生消極體驗,即使有了恐懼、緊張、不適等負面情緒,也能快速地緩解或者消除。
4、鼓勵寶寶的探索行為
寶寶好動,渴望探索新奇的世界,如果我們滿足了寶寶的這一成長需要,多帶寶寶到外面的世界去玩耍,容忍寶寶搞破壞、淘氣,那麼,寶寶的內心就會感到無比的幸福。
5、及時檢驗自己的教養方式
寶寶和媽媽建立的是什麼類型的依戀關係,都是可以檢驗出來的。
讓孩子置身於有陌生人的情境中,通過觀察孩子的反應,來判斷孩子的依戀類型。
一般情況下,當孩子只是帶有警惕性地觀察環境,甚至有不安、惶恐出現,還哭泣了,但是一會兒就好了,自己玩兒了起來。
媽媽來的時候,能夠去媽媽那裡尋求安慰,然後接著玩兒,就是安全型依戀了。如果孩子沒有構建起堅固的安全型依戀,那麼,就多給孩子一些關愛、多陪孩子玩耍,以增進親子之情。
涵妮媽媽寄語:
每個父母都不可能永遠陪伴在孩子身邊,在每一個孩子在邁向獨立之前,一定需要足夠的安全感和信賴感的支撐。
想要孩子擁有獨立挑戰未來的勇氣,自信生活的能力,就要從小培養出孩子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