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孩子安全感?依戀關係才是關鍵,最理想的依戀類型是這種

2020-12-27 涵妮媽媽育兒經1

萌萌2歲半了,特別黏媽媽,人稱「小跟屁蟲」!媽媽走到哪兒她就跟到哪兒,玩著玩著,如果見不到媽媽了,就會號啕大哭。

平時媽媽帶她出去玩時,非常怕生,不敢跟其他小朋友接觸玩耍。

像萌萌就是一種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非常黏媽媽,其實就是孩子在建構安全感的過程中,最常見的一種成長現象。

有一份穩固的安全感,可以讓孩子隨著年齡增長,逐漸成為獨立的個體時,情感上始終保持著安全的依戀狀態。

安全感是孩子的基本需求

有安全感的孩子情緒穩定,性格堅定平和,遇事不會驚慌失措,能較好地融入與人的交往關係,能現實、理智地處理在生活中遇到的難題。

而安全感缺乏的孩子則有以下的表現:

他們要麼過度怯懦,要麼膽大妄為,不顧自身安全;他們要麼過度黏人,要麼過度獨立;他們不願意獨立解決問題,而是依賴他人的幫助;他們迷戀物品,渴求物質滿足,離開慰藉物就六神無主、寢食不安;他們不敢參與競爭,或者不能接受失敗;他們不願意接受不同意見,而是要求大家必須跟他意見統一。安全感是人類兒童身體、情緒、認知發展的基礎,沒有安全感,其他的一切都好比空中樓閣,也許看上去很不錯,但卻缺乏根基,不堪一擊。

親子之間不同的依戀關係,會養育出3種依戀類型的孩子

什麼是依戀關係?

依戀是社會化過程中的一個階段性表現,是嬰兒與主要撫養者(通常是媽媽)之間最初的社會性聯結,也是嬰兒情感社會化的重要標誌。一般發生在嬰兒經常接觸、關係最密切的人之間。

不同的孩子生長在不同的家庭,他們的主要撫養人對待孩子的方式不一樣,親子之間的依戀關係也不一樣。

20世紀70年代末,一位叫安斯沃斯的心理學家用「陌生情境法」對嬰幼兒的依戀做出了研究,選擇的被試是2歲以內的嬰幼兒。

測驗的方法如下:

第一步,讓媽媽與寶寶一起進入一間有玩具的房間,然後媽媽鼓勵寶寶玩玩具和探索環境。當寶寶玩耍的時候,媽媽陪伴在身邊。

第二步,進來一個陌生人,先是保持沉默,再與媽媽交談,然後接近寶寶。

第三步,媽媽離開,寶寶產生分離焦慮,陌生人努力安慰和引導寶寶繼續玩兒。

第四步,媽媽重新回到寶寶身邊。

通過對眾多孩子行為的觀察、記錄、分析,安斯沃斯將嬰幼兒的依戀分成三種類型:

安全型依戀、反抗型依戀與迴避型依戀。

三種依戀關係的核心都是依戀,但反映出的孩子的人格特點、行為表現卻完全不同。

1、安全型依戀的孩子

對於和父母的分離會表示傷感,但並沒有強烈的分離焦慮。

他們將媽媽視為安全基地,有媽媽在他們就感到非常安全,即使進入陌生的環境也能情緒穩定、積極探索,當媽媽離開或者陌生人進來的時候都沒有強烈的不安全反應。

2、反抗型依戀的孩子

這種類型的孩子是缺乏安全感的,時刻警惕媽媽的離開,即使媽媽在的時候玩耍也不盡興,媽媽離開時會表現出極度的傷感和焦慮。

與父母團聚時會表現出尋求親近與拒絕交流兩種相互矛盾的行為。

3、迴避型依戀的孩子

在陌生的環境中孩子能自主地探索和遊戲,父母在場或者離開都無所謂,自己玩兒自己的。

和反抗型依戀相比,迴避型依戀是一種更加糟糕的依戀,孩子沒有和媽媽形成特別親密的感情連結,被稱為「無依戀嬰兒」

通過上面的三種依戀類型,我們看到最理想的依戀關係是安全型依戀,這樣的孩子在成人後具有高自尊,樂觀、自信,能夠與人建立信任而持久的人際關係,善於尋求社會支持,並具有良好的與他人分享的能力。

他們在情緒情感、性格、人際交往等方面都很有能力,社會適應性比較強,更容易享有成功的人生。

培養有安全感的孩子要這樣做

《培養孩子安全感》一書中說:孩子的安全感,是隨著他的成長、發育以及個性的發展逐漸形成的。在很大程度上,他的內心狀態受到與父母、兄弟姐妹或者他人之間現實關係的影響。這種家庭關係,影響著孩子的一生。

良好的家庭關係是我們感到幸福的基礎,與家人維持一種親密的關係是安全感的第一個層次。

如今的生活節奏變得忙碌而急促,父母總是缺乏與孩子共處的時間。

在《哪吒》電影中,哪吒總是抱怨媽媽要去斬妖除魔,沒有時間陪自己玩,每次都說下次。缺乏陪伴的哪吒,就跑到大街上嚇唬、捉弄陳塘關的百姓,一副混世魔王的熊孩子形象。

我們怎樣做才能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呢?

1、多與孩子有密切的身體接觸

對於小寶寶來講,父母和他們肌膚的親密接觸能夠讓他們感受到愛,他們會覺得自己所處的環境是安全的。孩子通過對父母行為的感知來感受愛,當父母經常親吻、擁抱孩子,孩子就能感受到愛。

2、用積極的情感傳遞愛

媽媽保持平和的心態,遇事不偏激、不焦慮、不驚慌,寶寶也因此能夠感受到一個祥和、平靜的氛圍,他們會覺得自己生活的環境是充滿友愛的,內心就不會惶恐。

平時,寶寶有了精彩的表現,媽媽要多衝著寶寶微笑。

寶寶表現得特別懂事的時候,要撫摸寶寶的頭。

寶寶有了可愛的舉動,與寶寶貼貼臉,等等。

3、迅速回應寶寶的需要

不管是生理需要還是精神需要,如果我們能夠積極回應,那麼,寶寶就不會產生消極體驗,即使有了恐懼、緊張、不適等負面情緒,也能快速地緩解或者消除。

4、鼓勵寶寶的探索行為

寶寶好動,渴望探索新奇的世界,如果我們滿足了寶寶的這一成長需要,多帶寶寶到外面的世界去玩耍,容忍寶寶搞破壞、淘氣,那麼,寶寶的內心就會感到無比的幸福。

5、及時檢驗自己的教養方式

寶寶和媽媽建立的是什麼類型的依戀關係,都是可以檢驗出來的。

讓孩子置身於有陌生人的情境中,通過觀察孩子的反應,來判斷孩子的依戀類型。

一般情況下,當孩子只是帶有警惕性地觀察環境,甚至有不安、惶恐出現,還哭泣了,但是一會兒就好了,自己玩兒了起來。

媽媽來的時候,能夠去媽媽那裡尋求安慰,然後接著玩兒,就是安全型依戀了。如果孩子沒有構建起堅固的安全型依戀,那麼,就多給孩子一些關愛、多陪孩子玩耍,以增進親子之情。

涵妮媽媽寄語:

每個父母都不可能永遠陪伴在孩子身邊,在每一個孩子在邁向獨立之前,一定需要足夠的安全感和信賴感的支撐。

想要孩子擁有獨立挑戰未來的勇氣,自信生活的能力,就要從小培養出孩子的安全感。

相關焦點

  • 親子關係:如何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
    依戀是寶寶開始對經常照顧者產生的一種依賴。這種親子依戀關係分為兩種類型:安全型依戀和不安全依戀。李俊梅醫生這種類型的孩子當媽媽在身邊時,他會安靜地玩耍,內心會感受到足夠的安全,可以在完全陌生的空間裡進行積極的玩耍和探索,可以積極和陌生人接觸。
  • 從依戀到幼兒安全感的建立
    在依戀領域的研究表明,一個孩子的安全感對情感和社會意義來說的重要程度,與對身體健康來說的重要程度是一樣的。 保護意識的發展與嬰兒-照顧者的關係直接相關。依戀行為還包括與身邊的照顧者保持接觸的努力,例如,依隈在照顧者的身邊,或坐在他們的腿上,以及任何其他需要安慰的信號,如啼哭。 把依戀的過程想像成一種嬰兒和照顧者之間的舞蹈。換句話說,依戀並不是完全取決於一個照顧者對於嬰兒的行為。嬰兒如何發出信號和如何對照顧者做出響應,也是這個過程裡面的關鍵的組成部分。
  • 孩子的依戀類型決定孩子未來,別錯過培養「安全型依戀」關鍵期
    在青春期,安全依戀的孩子往往比較少出現逃學、打架等叛逆行為,因為他們較好的情緒控制能力。焦慮—抗拒型依戀的孩子往往缺乏安全感,情緒不穩定,在社交中經常表現出害羞、焦慮等情緒,經常擔心其他人不喜歡自己。有時會會莫名其妙大哭大鬧,這是焦慮內化以後表現出來的行為,因為他感受不到父母的關愛,他用這種方式來獲得關注,求得父母關注。
  • 孩子3歲前,親子間「安全型依戀」的建立很關鍵,家長別掉以輕心
    在這段時間裡,孩子最希望得到父母的陪伴,因為這會讓他們有安全感,而安全感又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情感。只是有些家長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甚至會因為各種理由忽略對孩子的陪伴,導致孩子無法形成安全依戀。
  • 孩子哭鬧讓媽媽走,又讓媽媽抱?了解下四種依戀關係,這種最糾結
    我想我說的這種情況,應該不少家庭都有親身體會。所以我們今天就要聊聊孩子依戀關係的那些事兒。 依戀關係分四種類型 依戀關係就是我們常說的安全感,也是嬰幼兒和父母之間的情感聯結。
  • 和孩子的「安全依戀關係」如何建立?家長需注意,兩歲之前很重要
    聽完朋友的話我告訴她,寶寶之所以不黏她可能是因為她沒有與寶寶建立好"安全依戀關係"。那麼,為什麼家長一定要和孩子建立起"安全依戀關係"呢?這種關係究竟有什麼樣神奇的力量,可以讓親子之間的關係產生如此大的變化。
  • 如何建立安全型親子依戀關係?這將影響孩子一生~
    如何建立安全型親子依戀關係?嬰幼兒時期形成良好的親子關係,尤其是形成安全型親子依戀關係,對一個人一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至關重要。怎樣的嬰幼兒親子關係是比較理想的狀態?如何才能培養安全型親子依戀關係?寶寶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有什麼表現?父母應該如何正確應對?
  • 四種依戀類型, 看看你家寶寶屬於哪種類型?
    在童年時期,家庭是孩子生活的核心區域,是其社會化的最初交互環境。安全型親子依戀關係為孩子未來更好地適應社會打下基礎,而不安全型依戀關係則可能對孩子造成長久而深遠的消極影響。那麼,我們如何去判斷孩子屬於哪種依戀類型呢?接下來,小Q將向大家介紹親子依戀的不同類型及其表現。
  • 從小培養「安全型」依戀類型的孩子,才能讓孩子擁有穩定的情緒
    後來,在前輩們的指導下她才知道,那些不愛哭、乖巧懂事的孩子屬於安全型依戀類型的娃,而那些哭鬧不停的孩子屬於不安全依戀類型的娃。 前者內心安全感十分充足,即使父母不在身邊也不會出現害怕、緊張、哭鬧的情緒和行為,而後者則怎樣鬧騰怎麼來。 對於不安全型依戀類型的孩子來說,似乎只有通過這種方式,才能夠疏解自己內心中的不安全感。 作為幼兒園老師,對於不安全依戀類型的孩子要多多上心照顧,因為他們是在太能鬧騰了。
  • 可根據依戀機制,建立安全型依戀模式
    更需要進行心理撫養」觀點,並且認為「在孩子處於0-3歲敏感期的時間內,心力撫養是最關鍵的時候,因為是建立母親之間的依戀關係。」根據相關資料的的顯示,心理學家最早關注到依戀對心理問題的影響是源自於二次世界大戰的出現的孤兒。
  • 她分享 | 如何建立安全型親子依戀關係?這將影響孩子一生~
    她分享 | 如何建立安全型親子依戀關係?嬰幼兒時期形成良好的親子關係,尤其是形成安全型親子依戀關係,對一個人一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至關重要。怎樣的嬰幼兒親子關係是比較理想的狀態?如何才能培養安全型親子依戀關係?寶寶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有什麼表現?父母應該如何正確應對?
  • 如何養育出安全型依戀的孩子?
    如果你的孩子勇於探索未知,同時經常回到你身邊尋求聯結和安慰,那麼你就可以知道他屬於安全型依戀。安全型依戀使得個體在一生之中都更容易與他人建立並維繫較好的關係。這是因為安全型依戀的個體信任他們的「依戀對象」(不管是父母、老師還是戀人),相信他們會在需要的時候給自己提供支持。而也正是因為知道父母(或未來的戀人)是時刻歡迎他們回來的避風港,安全型依戀的個體也更勇於探索世界。
  • 看看你是哪種依戀類型?
    其中哪一個不協調都會讓我們的戀愛關係出現問題。 想要改善和伴侶的關係嗎?讓我們了解一下依戀模式,方便對症下藥。 1969年,著名心理學家鮑爾比(John Bowlby)做了一個非常經典的實驗,讓我們看到了嬰兒對父母的依戀有怎樣的不同。他讓父母帶著孩子進入實驗室,孩子在地板上和實驗者玩耍,這個時候父母走出實驗室,過一會兒父母再回來。
  • 焦慮型依戀和迴避型依戀該如何相處?
    我是一個治癒好的焦慮型依戀者,而我的伴侶則是一個同樣也治癒好的迴避型依戀者。 所以針對這兩個依戀類型還是比較了解的 ,今天來跟大家剖析一下。說實話迴避依戀的人不在少數,想要和他們建立關係就要知道他們心理的真實想法和他們一貫的思維方式才可以 。
  • 解析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依戀關係」的建立,影響小孩一生
    "依戀關係"的建立,影響孩子的一生"一個沒能得到愛的孩子不只覺得自己不受父母歡迎,而且相信自己不被任何人歡喜歡。相反,一個建立安全型依戀關係的孩子不僅相信父母愛他,而且相信自己在社交中受歡迎。因為這一刻,哪吒與母親建立了安全型依戀關係,哪吒在母親身上感受到了信任感、安全感。但是,縱觀哪吒童年時期的心理需求鮮少被滿足過,加上陳塘關民眾對他的不理解和歧視,哪吒表現出了不安全依戀關係——對父母的離去表達反抗,當父母回來也是強烈反抗與母親的接觸,甚至為此大發雷霆。
  • 母子關係 | 本應最堅韌的依戀,卻十分脆弱、不穩定
    扮演「好孩子」「母親這種病」的患者,最常見的症狀就是扮演「好孩子」。這種人會小心翼翼地觀察對方的臉色,有時甚至不惜損害自己的利益和生活,盡力取悅對方。孩提時代的生活經驗烙印在心裡,形成了這種行為模式。越是無法得到母愛的孩子,越會隨時窺探母親的反應,想知道怎麼做才能得到疼愛,於是不知不覺就學會了扮演「好孩子」。
  • 再談一談依戀類型對親密關係的影響
    由於嬰兒和他們的看護者之間產生的依戀風格不同,所以心理學家就試圖探究嬰兒的依戀類型是否會延續到成人期的親密關係中,這也是今天大叔想和小夥伴們談的主要問題。 研究發現,大約七成的嬰兒以及接近這個比例的成年人,都會表現出安全型依戀。當嬰兒被放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時,如果母親在場,他們會很舒適的玩耍,快樂的探索這個陌生的環境。
  • 培養孩子安全感,應滿足孩子的「戀懷」,培養安全型依戀是目標
    朋友最近很煩惱,今年本來已經準備和孩子分床睡,結果這幾天孩子日夜哭鬧,每天半夜醒來敲父母的門,就是不肯走。家長被逼無奈買了許多玩偶,讓孩子抱著睡覺才有點成效。而且他家小孩不管做什麼都不能離不開父母,只有看到爸爸媽媽出現在自己視線範圍內才能安心,連工作日去上班的時候,孩子都要無理取鬧的折磨上半天才肯罷休。
  • 馬伊琍曾用「哭聲免疫法」養育女兒,結果很後悔,說說4種依戀關係
    我們先來看看,母子間存在的4種依戀關係,再來說說如何更好的建立我們想的要依戀關係。 4種依戀關係 依戀是什麼意思? 「依戀理念之父」約翰.鮑爾比說,依戀就是,通過接近更強壯、更智慧的他人來尋求安全感。
  • 寶寶的依戀類型,決定一生幸福感,看看你家娃是哪一種?
    如何判斷寶寶的依戀類型 依戀類型的劃分目前常用的方式是安斯沃斯設計的陌生情境實驗,主要是觀察孩子在陌生環境下的探索行為 如何培養安全型依戀的寶寶 所有的父母都想養育一個安全型依戀的寶寶,這樣的寶寶有安全感、自信、社交能力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