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一談依戀類型對親密關係的影響

2020-12-27 騰訊網

熟悉大叔的小夥伴們都知道,大叔在知乎上回答過許多關於戀愛的問題。

在大叔的那些回答下面,經常會有人評論說:「談啥戀愛啊?費神費事費錢,單身它不香麼?」

每當看到這樣的評論時,大叔都會笑而不語。

實際上,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單身它確實不香。愛情不僅僅是一種選擇的體驗,它其實更是一種生物性的驅使。我們,從根本上說就是社會性動物,是註定要和他人聯繫在一起的。正如進化心理學家說的那樣,我們的歸屬需要具有適應性的意義。合作可以促進我們種族的生存。在單打獨鬥中,我們的祖先並不是最厲害的捕食者,他們通過集體的行動獲得了足夠的力量,由於群居者能夠生存並繁衍生息,所以今天的我們攜帶了那些預先註定我們與他人聯繫的基因。

在我們還是嬰兒的時候,我們就表現出了和他人聯繫的需要。在父母注視我們的時候,我們會咕咕嚷嚷並且報以微笑。到八個月時,我們就可以跟在父親或者母親後面爬,並且一旦和父母分離就會哭鬧,等重新見到父母時,就會緊緊粘住不放,社會依戀作為一個強大的生存推動力,使嬰兒和父母保持著親密的關係。

如果剝奪兒童的依戀對象,或者在極端受忽視的情境下,兒童可能會變得退縮、畏懼、沉默寡言。精神病學家約翰鮑·比爾在對無家可歸的兒童的心理健康情況進行研究後向世衛組織反應說:「與他人的親密依戀關係構成了一個人生活的核心,……人們都是通過這些親密依戀來獲得力量和享受生活的。」

心理學家發現,幾乎所有的周歲嬰兒都會對父母表現出強烈的依戀,這些對父母的依戀和青年人熱戀時所變現出來的依戀非常類似,他們會期望得到愛撫,分離時會感到沮喪,重聚時會表現出強烈的情感反應,並會由於對方的注意和支持而表現出強烈的喜悅情緒。

由於嬰兒和他們的看護者之間產生的依戀風格不同,所以心理學家就試圖探究嬰兒的依戀類型是否會延續到成人期的親密關係中,這也是今天大叔想和小夥伴們談的主要問題。

研究發現,大約七成的嬰兒以及接近這個比例的成年人,都會表現出安全型依戀。當嬰兒被放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時,如果母親在場,他們會很舒適的玩耍,快樂的探索這個陌生的環境。母親一旦離開,她們就會變得緊張起來;當母親重新回來時,他們會跑向母親,抱住她一會兒,然後才放開母親繼續剛才的探索和玩耍。

研究者發現,這種安全型依戀的兒童成人後很容易和別人接近,並且不會由於對別人太過依賴或被拋棄而感到苦惱。這樣的戀人也會在安全的,以及忠誠的相互關係中享受性愛。而且他們的關係趨於令人滿意和持久的狀態。

大約兩成的嬰兒和成人表現出迴避型依戀。迴避型的嬰兒在和母親分離或重逢時,雖然會出現內部的生理喚醒,卻極少表現出悲傷。這種類型的嬰兒成人後往往會迴避親密的關係,他們往往對這種關係表現出較少的興趣,更傾向於擺脫這些關係。他們更可能涉足沒有愛情、只有性的一夜情。心理學家指出,迴避型的個體可能既害怕他人(「當我與別人太接近時我可能會感到不舒服」),又排斥他人(「獨立和自足對我是非常重要的」)。

大約一成的嬰兒和成人會表現出焦慮和矛盾的行為,成為不安全型依戀。在陌生的觀景中,這類兒童會充滿焦慮的粘在母親身邊,母親離開時,他們會哭泣;母親回來後,他們卻會對母親表現出冷漠或敵意。這種焦慮—矛盾型的嬰兒成人後會對他人不夠信任,因此會產生較強的佔有欲和嫉妒。他們和同一個人的關係可能會反覆地出現破裂的情況。在討論出現衝突時,他們會變得情緒激動而且易怒。

當不安全型的女性懷孕並覺察到來自丈夫的怨怒或得不到丈夫的支持時,那麼,她們會比安全性女性更容易在孩子出生的頭六個月陷入抑鬱。

心理學家將以上三種不同的依戀類型歸因於父母的反應方式。那些敏感、反應型的母親會讓孩子對於世界的可靠性形成一種基本的信任感,她們一般都會培養出安全性依戀的孩子,而那些童年曾經受到過悉心養育的人往往會和她們日後的愛情伴侶發展出溫馨而具有支持性的感情。

不管怎樣,早期的依戀類型的確為後來人際關係尤其是親密關係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參考資料:

Davis,1985;Maxwell,1985;Sternberg&Grajek,1984;

Shaver&others,1988;Shaver&Hazan,1993,1994;

Baldwin&others,1996;jones&Cunningham,1996;

Mickelson&others,1997;Ainsworth,1973,1989;

Feeney,1996;Feeney&Noller,1990;Simpson&others,1992;

Bartholomew&Horowitz,1991;CASSIGY,2000;

Simpson&others,1996;Ainsworth,1979;ErikEeikson,1963;

Conger&others,2000;Harris,1998;

—End—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轉發哦

相關焦點

  • 依戀關係才是關鍵,最理想的依戀類型是這種
    親子之間不同的依戀關係,會養育出3種依戀類型的孩子什麼是依戀關係?依戀是社會化過程中的一個階段性表現,是嬰兒與主要撫養者(通常是媽媽)之間最初的社會性聯結,也是嬰兒情感社會化的重要標誌。一般發生在嬰兒經常接觸、關係最密切的人之間。
  • 如何處理與「迴避型依戀」者的親密關係?
    你開始懷疑,他到底是不是真的在乎你,在乎這段關係。是不是你隨時離開,都換不回他的反應? 明明在關係的確認之初,你也清楚地看到了他渴望的眼神,為什麼兩個人應該走向更深更緊密的階段,他卻在一步步退縮?對於這種始終要有自己的絕對獨立空間,生怕伴侶打擾到他的秩序,迴避親密關係,幾乎沒有共情能力和同理心的人,心理學的依戀理論中,叫做「迴避型依戀」。
  • 四種依戀類型, 看看你家寶寶屬於哪種類型?
    安全型親子依戀關係為孩子未來更好地適應社會打下基礎,而不安全型依戀關係則可能對孩子造成長久而深遠的消極影響。那麼,我們如何去判斷孩子屬於哪種依戀類型呢?接下來,小Q將向大家介紹親子依戀的不同類型及其表現。
  • 你的「依戀類型」決定了你的愛情是否安全?
    它有一個專屬的名詞叫做依戀類型。它特指你在人際關係或親密關係中是如何通過自己的認知和判斷去體驗親密關係,以及一種特有的處事或應對方式。依戀類型與我們日常每一天生活都是相關的,因為我們根本無法避免人際關係,特別是親密關係。
  • 賈伯斯的親密關係模板:拒絕型依戀,依戀和情感連接的四重奏
    02賈伯斯的親密關係模板賈伯斯這種親密關係,屬於哪種模板呢?前面說過,親密關係模板分三種:安全型迴避型焦慮型,但這幾個型號並不是固定的,青春期,各個方面還沒有成型,沒有形成穩定性。我們看問題的方式,就是我們被教育的方式,往往是非黑即白,黑就是黑,白就是白,對就是對,錯就是錯,桌子是桌子,沙發是沙發,我們看青春期的小孩,更容易上這個道,這是一個坑。
  • 看看你是哪種依戀類型?
    這些不同的依戀模式反映著嬰兒與父母的情感聯結模式,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們今後整個人生。所以鮑爾比說:「人類的依戀行為伴隨著人的一生,從搖籃到墳墓。」近年來,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成人依戀風格上:       第一種是安全型(secure)。      這種類型和兒童的安全型依戀基本相同。這種類型的人認為自己是值得愛的,他人也是值得愛和信任的。
  • 成年人的4種不同的依戀類型
    人際關係會受到每個人的人生經歷和經驗的影響。發展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母親對孩子的不同照顧方式,會對孩子以後的人際關係處理產生影響。因而導致孩子產生迴避型依戀——在於他人關係中畏縮不前,容易懷疑對方,不容易信任對方,也容易與他人建立起親密關係。這些小時候的經歷,會導致長大後對人際關係的處理模式。人際關係專家巴塞洛繆認為成年人有四種人際關係類型:安全型、痴迷型、恐懼型和疏離型。
  • 《慾海情魔》:糟糕的親密關係背後,矛盾型依戀在作祟
    焦慮矛盾型依戀關係影響了維達親密關係的建立依戀類型有安全性、迴避型、還有焦慮矛盾型。安全性是好的一種親子關係,不會患得患失,關係親密。迴避型是處處迴避避免接觸,不主動依賴親人,習慣性保持雙方距離。焦慮矛盾型很容易患得患失,得到害怕失去,容易造成心理敏感。
  • 幼兒教師招聘考點:依戀類型解讀
    依戀是嬰兒尋求並企圖與另一個人親密的身體和情感聯繫的傾向,是兒童在與父母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在情感上逐漸形成的一種聯結、紐帶或持久的關係。比如,我們生活中經常見到這樣的現象,新生兒對不同的人並無明顯的不同反應,但隨著嬰兒的成長他們會更喜歡與自己的母親(依戀對象)接觸,甚至在陌生人接近的時候表現出一些反抗或者哭泣的行為。
  • 自身剖析|迴避型依戀——逃離親密關係
    我的迴避型人格障礙問題就是在親密關係上,無法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不停地逃避和遠離。4.相信自己可以從迴避型人格轉變為穩定型的依戀人格在其之後的成長過程中,如果能很好地獲得彌補的話,也能夠轉變為「穩定型」,反之,如果受到了傷害的話,則會加劇這種不安的程度,而直至成年,這種個人所固有的依戀關係才會確立下來。我們將其稱為「依戀類型」。
  • 依戀的類型
    在四川教師招聘考試當中,有一些常見但是特別容易被忽略的知識點,兒童的依戀,下面就依戀的類型進行簡單的學習。依戀,一般被定義為嬰兒和其照顧者之間存在的一種特殊的感情關係。它產生於嬰兒與其父母的相互作用過程中,是一種感情上的聯結和紐帶。
  • 寶寶的依戀類型,決定一生幸福感,看看你家娃是哪一種?
    這個依戀類型的劃分方法適用於8~24個月的寶寶,各位爸爸媽媽可以根據自己的寶寶的情況,區分寶寶的依戀類型。 四種依戀類型對寶寶的影響 四種依戀類型寶寶的心理發展特點不一樣,安全型依戀寶寶的想法積極、自信開朗、情緒愉快
  • 【依戀關係之恐懼型】人生就是怎麼著都不行.|漫畫心理學
    「依戀」一詞是1969年由英國精神病學家鮑爾比提出來的。通俗理解,「依戀」就是指孩子跟媽媽之間建立的一種非常親密的情感的關係。
  • 孩子的依戀類型決定孩子未來,別錯過培養「安全型依戀」關鍵期
    艾恩斯•沃斯通過設計陌生情境技術,專門用以研究依戀類型,具體實驗過程是這樣的:通過觀察多個寶寶的表現,研究者把媽媽寶寶之間的依戀行為分為3種:焦慮—迴避型、安全型和焦慮抵抗型。03依戀關係對孩子能力的發展影響很大。
  • 解析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依戀關係」的建立,影響小孩一生
    "依戀關係"影響了哪吒的性格、交際和處事習慣,負面"親子依戀關係"的陰影一直延續到他長大成人之後。接下來,我們就以"依戀關係"建立的角度出發,解析《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故事,並且探究"依戀關係"的建立對孩子造成的現實影響。
  • 親密關係依戀:你會在愛的人面前撒嬌嗎?
    依戀,一般被定義為嬰兒和照顧者之間存在的一種特殊的感情關係。它產生於嬰兒與父母的相互作用過程中,是一種情感上的連結和紐帶。 依戀理論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依戀風格,主要為三種:安全型依戀、迴避型依戀和焦慮抗拒型依戀。
  • 小時光提醒:什麼是依戀型人格?痴戀型、迴避型、你是哪種類型?
    小時光提醒:你想知道依戀人格是什麼嗎?每種依戀方式又是如何影響人的戀愛關係、友誼、育兒甚至世界觀的呢?你又是哪種類型呢?一起來看看吧!你有沒有想過你的關係是如何影響你的?又在你的生活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依戀理論是心理學家約翰鮑比在1968年提出的,是積極心理學的基礎理論之一。
  • 依戀關係的研究進程
    說到依戀關係,大家都會想到安全型、焦慮型、迴避型,以及這些類型會影響到成年後的人際關係。本文具體羅列一下心理學家研究依戀關係的都做出了怎樣的努力。第一:哈羅做的恆河猴驗。從這個實驗中,心理學家得到啟發,這個和人類最接近的物種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的依戀對象不一定是給我們提供食物的人,這個依戀對象的作用就像是我們的安全基地,當依戀對象在身邊時,就是會感覺到踏實安全。人類天生就有和另外一個人尋求依戀關係的本能,這也是進化的需求,因為剛出生的嬰兒最需要的是被保護,被照顧,被呵護。第二:鮑比的安全基地概念。
  • 心理|張雨綺的愛情與美人魚式依戀關係模式
    不過在她身上你也會看到一種複雜的依戀模式。這種依戀模式很多人身上都有,但如果意識不到的話,就會讓感情持續受挫,親密關係總難維繫,大家都很受傷。兒童在和母親的關係互動中,感受到母親可以隨時提供關注和支持,這讓他對周圍的環境感到安全,和母親的關係是流動和自在的,同時母親充分的愛讓他也相信自己是好的、值得被愛的。這樣的關係,在成年階段會發展出良好的人際關係和親密關係。個體在關係中對自己有信心,對他人的情感也有信心。焦慮型。
  • 39歲阿嬌終灰心,稱「不會再結婚」:「逃避型依戀」,如何決定著我們的親密關係?
    但隨著親密關係的深入,阿嬌很快退縮了。賴弘國曾髮長文,說在婚前派對中阿嬌就突然變得冷淡,表示自己後悔了。之後又多次提出分手,賴弘國用盡全力挽回,才讓這段戀情撐到了結婚那天。一句話來說,就是「比起親密關係,更追求距離感」。內在是逃避型依戀形式的人,偏好在人際關係上保持距離。親密關係與分享情緒都無法讓他們感覺舒適,反而容易形成巨大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