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4種不同的依戀類型

2020-12-22 心中所思

人際關係會受到每個人的人生經歷和經驗的影響。

發展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母親對孩子的不同照顧方式,會對孩子以後的人際關係處理產生影響。

當孩子哭鬧時,能夠得到父母或者其他人的照顧,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讓孩子停止哭鬧。

得到了細心照料的孩子,會表現出安全型依戀——從心裡會覺得他人是可以依靠的,可以從他人身上獲得安全感,能夠從心底信任他人。

如果大人對孩子的照顧,表現出反覆無常,有時細心照料,有時敷衍了事。

這樣會導致孩子產生焦慮和複雜的情感——焦慮-矛盾型

他們不會確定父母們是否會及時出現照顧他們,這使得他們與其他人的關係變得緊張和過分依賴他人。

還有一種情況是照顧孩子的大人,心中帶著對孩子敵對的或者拒絕的態度。

這些態度孩子是可以從他們的身上感受到,孩子會認為他們是靠不住的,不能依靠的。

因而導致孩子產生迴避型依戀——在於他人關係中畏縮不前,容易懷疑對方,不容易信任對方,也容易與他人建立起親密關係。

這些小時候的經歷,會導致長大後對人際關係的處理模式。

人際關係專家巴塞洛繆認為成年人有四種人際關係類型:安全型、痴迷型、恐懼型和疏離型。

01安全型

這類型人由小時候的安全型依戀發展而來。

他們在感情方面,很容易與他人建立起親密關係。

在他們依賴別人時,很心安,別人依賴他們時,也會感到心安。

在自己一個人獨處時,也會自得其樂,不害怕孤獨。

心中有想法時,會說出來,不會在意是否他人會認同,心中有自己的處世準則。

02痴迷型

由小時候的焦慮-矛盾型發展而來。

在每一段親密關係中,都把自己的一切投入進出,全身心放在對方身上,完全沒有自我。

但自己的強烈的感情,通常會壓得對方,透不過氣來。

他們想要得到心安,會需要得到他人過多的讚許和認同。

一直沉溺在人際關係中,十分害怕有一天關係破裂。

03恐懼型

由小時候的迴避型發展而來。

這類型人害怕和其他人建立起親密關係,但同時渴望和他人有親密關係。

害怕的原因是認為沒有人一直和自己保持親密關係,那個人終究會離開自己,但自己卻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他人卻早已轉身離去,只留下自己一人痛苦。

擔心自己和他人有了親密關係,只會彼此傷害。

04疏離型

由小時候的迴避型發展而來。

疏離型的人在沒有親密關係時,心中也不會不安。

在他們心中獨立和自由,對於他們更重要。

認為和他人建立親密關係是不值得,不想犧牲自己的自由。

認為自己有能力一個人生活,同時生活得很好,不在乎是否有人喜歡自己,認同自己。

不喜歡有人依賴自己和自己去依賴他人,喜歡自力更生。

相關焦點

  • 依戀的類型
    在四川教師招聘考試當中,有一些常見但是特別容易被忽略的知識點,兒童的依戀,下面就依戀的類型進行簡單的學習。依戀,一般被定義為嬰兒和其照顧者之間存在的一種特殊的感情關係。它產生於嬰兒與其父母的相互作用過程中,是一種感情上的聯結和紐帶。
  • 再談一談依戀類型對親密關係的影響
    精神病學家約翰鮑·比爾在對無家可歸的兒童的心理健康情況進行研究後向世衛組織反應說:「與他人的親密依戀關係構成了一個人生活的核心,……人們都是通過這些親密依戀來獲得力量和享受生活的。」 心理學家發現,幾乎所有的周歲嬰兒都會對父母表現出強烈的依戀,這些對父母的依戀和青年人熱戀時所變現出來的依戀非常類似,他們會期望得到愛撫,分離時會感到沮喪,重聚時會表現出強烈的情感反應,並會由於對方的注意和支持而表現出強烈的喜悅情緒。
  • 四種依戀類型, 看看你家寶寶屬於哪種類型?
    安全型親子依戀關係為孩子未來更好地適應社會打下基礎,而不安全型依戀關係則可能對孩子造成長久而深遠的消極影響。那麼,我們如何去判斷孩子屬於哪種依戀類型呢?接下來,小Q將向大家介紹親子依戀的不同類型及其表現。
  • 看看你是哪種依戀類型?
    1969年,著名心理學家鮑爾比(John Bowlby)做了一個非常經典的實驗,讓我們看到了嬰兒對父母的依戀有怎樣的不同。他讓父母帶著孩子進入實驗室,孩子在地板上和實驗者玩耍,這個時候父母走出實驗室,過一會兒父母再回來。所有的受試嬰兒表現出3種不同的反應模式。
  • 依戀關係才是關鍵,最理想的依戀類型是這種
    親子之間不同的依戀關係,會養育出3種依戀類型的孩子什麼是依戀關係?依戀是社會化過程中的一個階段性表現,是嬰兒與主要撫養者(通常是媽媽)之間最初的社會性聯結,也是嬰兒情感社會化的重要標誌。一般發生在嬰兒經常接觸、關係最密切的人之間。
  • 馬伊琍曾用「哭聲免疫法」養育女兒,結果很後悔,說說4種依戀關係
    我們先來看看,母子間存在的4種依戀關係,再來說說如何更好的建立我們想的要依戀關係。 4種依戀關係 依戀是什麼意思? 「依戀理念之父」約翰.鮑爾比說,依戀就是,通過接近更強壯、更智慧的他人來尋求安全感。
  • 幼兒教師招聘考點:依戀類型解讀
    依戀是嬰兒尋求並企圖與另一個人親密的身體和情感聯繫的傾向,是兒童在與父母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在情感上逐漸形成的一種聯結、紐帶或持久的關係。比如,我們生活中經常見到這樣的現象,新生兒對不同的人並無明顯的不同反應,但隨著嬰兒的成長他們會更喜歡與自己的母親(依戀對象)接觸,甚至在陌生人接近的時候表現出一些反抗或者哭泣的行為。
  • 依戀理論的概念
    如果嬰兒的需要被充分照顧到,其結果就是安全的依戀。假如這些需要沒有被充分滿足或方式不穩定,就導致一種不安全的依戀,這通常是由於過度激勵和需求受挫間難以預料的變化所產生的。嬰兒和依戀對象間這些多樣和變化的互動體驗構建了嬰兒依戀關係中一種被稱之為「內部工作模型」的基礎。嬰兒對不同的依戀對象可能會發展出不同的模型對應著與照料者之間的特定關係。
  • 你的「依戀類型」決定了你的愛情是否安全?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講講什麼是依戀,依戀類型是如何發展形成的,以及成人依戀類型的種類。最後我們會就如何轉變依戀類型給出相應的建議。01什麼是依戀?遺傳與環境互相作用和影響,共同決定著個體的發展,對於不同的心理因素,它們所起作用的比例不同。所以,依戀類型差異的產生既與個體本身先天的生物因素有關,也與後天的教養、所處的家庭環境等有關。
  • 孩子的依戀類型決定孩子未來,別錯過培養「安全型依戀」關鍵期
    後來有了自己的孩子,每次聽到婆婆這樣說,我的心裡卻很高興,因為學習了兒童心理學知識,我知道,這是我和孩子的「安全依戀型」關係正在建立的表現。02心理學中,依戀就是寶寶跟成長過程中的主要照料者之間情感的紐帶關係。而安全型依戀關係,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艾恩斯•沃斯提出的。
  • 從小培養「安全型」依戀類型的孩子,才能讓孩子擁有穩定的情緒
    安全型依戀類型的小朋友,和不安全依戀類型的小朋友上幼兒園,表現大有不同 幼師小王是一名新入職的老師,在幼兒園開學那天,她與其他老師一起迎接來上幼兒園的學生
  • 4種不同類型的學習者:你是哪一種?
    這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學習風格,而這種風格又會隨著我們學習的內容的不同而變化。通常,一個人不適合一個學習類型,混合的學習風格有助於他們學習,而其他人可能有一個主導的學習風格。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來看看不同類型的學習者,以幫助你確定自己屬於哪個陣營。我們也會提供一些學習技巧來幫助你充分利用你的學習能力。
  • 【依戀關係之恐懼型】人生就是怎麼著都不行.|漫畫心理學
    「依戀」一詞是1969年由英國精神病學家鮑爾比提出來的。通俗理解,「依戀」就是指孩子跟媽媽之間建立的一種非常親密的情感的關係。
  • 愛情依戀理論給你答案!
    其原因和愛情依戀理論有關。依戀,最早指的是嬰兒對特定個體的積極反應,其最大的功能是給嬰兒提供一種安全感。所有嬰兒都會對最初照顧他們的人(主要是母親)產生依戀,但依戀的性質是不同的。依戀理論,是英國精神分析學家約翰鮑比通過研究1歲小孩和媽媽之間的互動實驗提出來的。
  • 依戀關係的研究進程
    實驗情境:把小猴放在一個籠子裡,這個籠子裡同時還放著兩個用不同材料做成的大點的猴子,一個是用鐵絲網做成的,她的身上掛著裝滿奶的奶瓶,一個是用絨布做成的,他的身上沒有奶瓶,實驗者發現,小猴子大部分時間都是和絨布媽媽在一起的。
  • 寶寶的依戀類型,決定一生幸福感,看看你家娃是哪一種?
    四種兒童依戀類型 依戀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國的鮑爾比提出來的,將依戀定義為: 如何判斷寶寶的依戀類型 依戀類型的劃分目前常用的方式是安斯沃斯設計的陌生情境實驗,主要是觀察孩子在陌生環境下的探索行為
  • 小時光提醒:什麼是依戀型人格?痴戀型、迴避型、你是哪種類型?
    小時光提醒:你想知道依戀人格是什麼嗎?每種依戀方式又是如何影響人的戀愛關係、友誼、育兒甚至世界觀的呢?你又是哪種類型呢?一起來看看吧!你有沒有想過你的關係是如何影響你的?又在你的生活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依戀理論是心理學家約翰鮑比在1968年提出的,是積極心理學的基礎理論之一。
  • 焦慮矛盾型依戀
    今天的節目將會討論另一種不安全的依戀模式——焦慮矛盾型依戀。
  • 如果身為父母的我有「依戀障礙」,該如何自救?怎樣做不影響教養我的孩子?
    所以,依戀關係就是我們與父母或者兒時的照料者的關係。這種依戀模式,自動發揮著作用,它不需要我們成長後有意識的調用它。依戀模式分為兩大類,一種是安全型的依戀,另一種是不安全的依戀。如果你很幸運,曾經擁有安全的依戀關係,那麼,這種依戀會使我們比較靈活,能夠理解,並且會輕鬆自如的與他人交往;而不安全的依戀關係會在某種程度上損害我們的靈活性和理解自己以及與他人交往的能力。美國心理學家瑪麗•愛因斯沃斯開發了一種陌生情境測驗,藉由把兒童與母親分開一段時間,再讓雙方重聚的情景設定來觀察兒童的不同反應,以此區分不同的依戀類型。
  • 人生幸福的基石—安全型依戀
    美國心理學家安斯沃斯採用「陌生情景」試驗,將幼兒時期的依戀歸納為「安全」和「不安全」兩大依戀類型:1、安全型依戀:這一種安全型依戀的孩子,情緒更加穩定平和。在的離開母親時會產生失落感,通過陌生人的安慰可以緩解不良情緒,等到母親歸來時依舊能夠用高昂、積極的情緒去回應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