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蹟男孩》在2018年上映,被贊「年度最暖心「的電影,影片改編自全球暢銷書帕拉西奧的《奇蹟》,講述了天生臉部畸形的10歲男孩奧吉,突破自我的勵志成長故事,因為文中充滿寓教於樂的意義,還成了美國部分地區的教材。
在進入中國播放時候,孫儷還傾情推薦過。
整部片子瀰漫著脈脈的溫情,一系列的小波折將劇情推向更溫暖的變化。奧吉身體有極大的缺陷,但是他的內心卻能充滿陽光,這不是一個偶發事件,而是包括奧吉在內的所有人一起努力的結果。
在這個過程當中,奧吉的媽媽擔任了重要的角色,正是她的愛與堅持,才讓奧吉成長成了一個善良溫暖又正能量的孩子,也讓她喚醒了人們內心中善良的一面。
看完電影,我有很多的感觸,同時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我知道養育孩子的不容易,而由茱莉亞.羅伯茨飾演的奧吉媽媽,她為了讓一個被基因「欺騙」的男孩,不但能夠平安長大,能夠進入普通學校接受所有孩子正在接受的教育,而且還讓這個孩子擁有自信、善良、愛,她又是要付出多少常人所不能想像的困難呢?
可以說這篇電影名稱叫《奇蹟男孩》,對我來說可以叫做《奇蹟媽媽》,在看電影的過程中,我不止一次佩服這個媽媽,我在反問自己,如果是我,我能如此優秀,堅強的承擔起這個家庭,並且把我家的那個普通的孩子也教育的如此優秀嗎?我知道現在的我,做不到,我還有太多需要成長的空間。
母親這個角色,是世界上唯一不需要培訓就可以上崗的職業,但是它也是唯一,甚至需要你24小時或是全年無休的職業,你期望孩子優秀,首先你先要學會自己優秀,回顧電影《奇蹟男孩》中奧吉媽媽的做法,如何為孩子創造一個健康有愛的成長環境,如何做好媽媽,看了這部電影,也許每個父母都能從中找到值得借鑑的答案。
將一個面部缺陷的孩子養大成人,並給予他希望和自信,陪伴他克服心理障礙,奧吉的母親絕不是一個凡人。
和一味的嬌縱寵溺不同,奧吉母親對奧吉的愛是平等的。
當第一天奧吉去學校,就因為長得像星球大戰裡怪物一樣,被同學隔離嘲笑:當吃飯的時候,所有的同學都集群的圍坐在一起有說有笑,只有小奧吉孤零零一個人;上體育課的時候,班上的男同學都把球往奧吉身上砸,而班上的女同學們也在背後竊竊私語,都說誰跟奧吉這個怪物交朋友就會被傳染。憤怒、難堪的奧吉悶悶不樂的回到家,衝進姐姐的房間,剪掉了留了10年的辮子,然後把自己的頭縮到頭盔裡,不肯吃飯也不肯說話,這時候家庭的氛圍非常凝重。
媽媽輕輕走進了房間了,輕輕地坐在孩子床邊,先是指出小奧吉不應該帶著情緒離開。這就是一位偉大的母親,掂量的清楚事情正確錯誤,完全把奧吉當成普通的孩子,你有情緒可以,但是不能無理取鬧,不分青紅皂白。
奧吉被自己的相貌困擾,哭著問她媽媽:「為什麼我這麼醜?」
媽媽認真的告訴他:「你不醜,奧吉」
奧吉:「因為你是我媽媽,所以你只能這樣說。」
這時媽媽直視奧吉的眼睛:「因為我是你媽媽,所以我說的才最重要,因為我了解你。」
並一遍遍強調:「你沒有錯,你一點也不醜!我們都非常愛你!」
最後告訴奧吉:「每個人的臉上都有印記,你的每次手術都在我的臉上留下了一條皺紋,但是臉只是過去的地圖,而心才是未來的地圖。」
正是因為媽媽這樣堅定的愛,給了奧吉源源不斷的安全感,讓他能夠一步一步地學會忍受並面對他人的眼光,理解有時人們並沒有惡意,只是因為無知。
不難發現,影片中媽媽全程以成人的交流方式和奧吉對話,沒有將他當作一個幼稚可笑的小孩來對待。即使是意見出現分歧,也耐心傾聽奧吉的看法,而不是以過來人「歷經世事」的姿態,將孩子的想法一棒子打死。
每次小奧吉有情緒了,她的媽媽都會在後面理解他,支持他,開導他。 奧吉媽媽的智慧和愛為奧吉提供了情感上的支持,讓奧吉明白真正的愛不會因為他的外貌不佳而消失,不論他在生活中遇到怎樣的問題,他的父母、姐姐永遠站在他的身邊,支持他度過黑暗、不斷前行。
而對於她的女兒維婭,雖然她因為兒子而疏忽了大女兒,但是當女兒有什麼事情跟他說,或是有什麼表情時候,他都能感受到,並且用自己的方式去開導她。
想想生活中,當我們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 作為父母和長輩,我們往往會站在過來人的高度,對孩子說很多道理,例如什麼「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還多,相信我準沒錯等等」。但這些連篇累牘的大道理,又有多少次真正觸動、影響到了你的孩子呢?
託爾斯泰說:「我們平等的相愛,因為我們互相了解,互相尊重。」
有的媽媽說,反映為什麼孩子越大越捉摸不透,越難溝通,其實最大問題是我們真正了解我們的孩子嗎?你對孩子學會尊重了嗎?還是更多對待孩子,我們都存在太多功利性了,是不是學習,考試都勝過了他的愉悅呢?
面對一個身體有缺陷的孩子,而自己細心呵護保護了10年,為了就是不讓他受到傷害,但是孩子需要成長,如果媽媽將奧吉放在家裡的溫室中成長,以頭盔掩面示人,奧吉的確可以避免旁人的嘲笑,同學的譏諷,但同時也失去了同齡孩子應有的友誼和見識。
當媽媽做出這個重要的決定,並且以平等的方式得到了奧吉,還有爸爸的尊重時候,她的內心更多的是擔心,害怕,恐懼。當看到,奧吉第一天由家人陪同到學校門口時候,媽媽在身後擔憂焦慮的背影,以及她的禱告:上帝啊,拜託讓同學們對他好點吧。我看了留下了眼淚,我能理解那種為人父母要選擇放手,讓孩子去成長的心情。
奧吉第一天去上學
我記得浩爺第一次去幼兒園上學時候,作為媽媽擔心都是孩子在學校被欺負怎麼辦?需要什麼東西會跟老師說嗎?問題很多,知道孩子要上幼兒園,本來是開心解放的事,可是我卻更多是焦慮。
當偷偷躲在教室外,看孩子在幼兒園情況,孩子哭得稀裡譁啦要找媽媽時候,自己也是在外面抹眼淚,忍著不能進。後來園長跟我說,這是孩子必經的一個過程,我越是放不開,越沒辦法讓孩子儘快適應學校生活。
慢慢的調整好了自己,老師偷偷給我發來小傢伙在學校是視頻,雖然偶爾還會好,但是浩爺已經變得很棒了,等真正9月份小班開學,他不僅適應了,而且還會幫助老師安慰那些哭泣的同學,主動帶他們玩,貌似自己是大哥哥一樣。
龍應臺在《目送》中的說過這樣的話: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孩子第一次走進校園時父母的目送,只是很多目送的開始。
母愛是一場難以得體的退出,為了孩子的成長,那些身邊最愛他的人,誰不是一邊狠心放手又一邊別過臉哭泣呢!
她沒有覺得自己的孩子技不如人,不能參與同齡人的競爭。她想用實際行動告訴自己的兒子:你和他們是一樣的,你應該要過上正常人的生活。
他也相信自己的愛的付出和教育方式,奧吉可以能夠有正確積極的心態,去面對所有苦難和挫折,所以當他不喜歡周邊環境,難過同齡孩子看他的眼神,他學會調整自己,記住媽媽說的話:「如果你不喜歡你在的地方,那麼就想想你想去的地方」。」所以,她想像自己穿著太空服,遨遊在太空。
我們現在很多父母總喜歡抱著"「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好」冠冕堂皇的理由,不捨得放手,自以為是地幫孩子做各種選擇:跟哪個小朋友一起玩、報什麼興趣培訓班、大學選擇什麼專業、畢業後做什麼工作……
而這些都不是關愛,是一種【掌控】,我們無法做孩子一輩子的保護傘,不如儘早放手,讓他自己去經歷風雨,學著獨立成長。
英國心理學博士西爾維婭·克萊爾曾說:「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通過電影介紹,小奧吉的媽媽本來在攻讀碩士,就差畢業論文,而且他的夢想是成為一個兒童插畫作家,他有很好的畫畫天賦,但是因為小奧吉她暫時告別了她的夢想,把所有 心力都放在小奧吉的教育上。
她的辛苦沒有白費,原本出生的醜陋的璞玉已經被他雕琢的完美,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她把有關小奧吉的故事作為作為創作畫畫的來源,在小奧吉終於適應學校的生活,他又迅速的把時間撿起來,完成了自己10年的畢業論文。
有人說,孩子的成長是不會等待人的,茱莉亞媽媽的偉大是他為了孩子暫時告別了自己的舞臺,但是他卻不曾放棄自己的夢想,從未放棄成為更好的自己的媽媽。
現在很多父母會宣稱為了孩子犧牲放棄了自己、放棄了興趣愛好,放棄了身材容貌,甚至放棄了工作事業。很多人還用這种放棄來感動自己,感動社會。
但是媽媽也是一個人,也需要有自己的社會價值,有自己的社交娛樂,以一個人的犧牲去成就另一個人,這是教育的意義嗎?
還記得那個澳洲綠黨女議員邊哺乳邊演講的報導嗎?她3個月的嬰兒哭鬧不止,於是她一邊解開衣服給孩子哺乳,一邊繼續她的精彩演講,整個國會一下子變得非常安靜。
所以即使身為人母,也可以有自己的事業和追求;孩子是母親們奮勇前行的動力,更是讓自己越變越強的能量。
現在孩子也是我的動力源泉,我已經浪費了太多的時間,但是我認為只要沒有放棄,我相信一切都不會太遲。現在沒開始其實已經在開始,我學習教育學,心理學,閱讀育兒書籍,考教師證,我挑戰自己去分享知識……就如現在比較火的《乘風破浪的姐姐》,後浪已經虎視眈眈,前浪再不努力,只有淘汰,我要做的是逆齡的美麗。
兒童心理學大師溫尼科特提到一個概念,叫「足夠好的媽媽(good enough mother)」。
他在著作《父母——嬰兒關係的理論》中提到:好的媽媽……起初幾乎完全能適應嬰兒的需要,隨著時間的推移,她逐漸難以適應,嬰兒的能力不斷增長,她開始面對自己的失敗。
這個社會在變化的很快,孩子的不斷學習成長,如果我們還停留在原地踏步,或是輕易放棄了自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指望孩子去幫自己實現的夢想的父母,面對孩子的指責時候,我們如何去引導和教育、要求她呢?
一個足夠好的媽媽,能愉快地接受孩子的成長,也能坦然接受自己逐漸從孩子的生活中退出。
孩子不是我們的全世界,我們應該擁有自己的生活。
主持人董卿剛剛升級做了媽媽以後,每天都圍著孩子轉,一度十分迷茫。
後來,她選擇重回央視,轉型做《朗讀者》的製片人。
她說:「我不希望孩子的世界只有我,我也不希望我的世界只有孩子。」
如今的董卿在事業上有了新的成長,在做媽媽的道路上也越來越遊刃有餘。
德國著名的哲學家雅斯貝爾斯(Karl Theodor Jaspers)在《什麼是教育?》中寫道: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作為父母,我們是離孩子最近的那棵樹,那朵雲,那個靈魂。
你熱愛學習,努力工作,孝順父母,積極生活,孩子自然會學著你的樣子去做。
很多原生家庭可能已經無法做到成為溫暖的港灣。但是不妨礙我們未來或者說從現在做這樣的父母:包容,相信,盼望,忍耐,愛會永不止息,而這些都是成就孩子未來的正確教育方式。
餘味,獨立婚禮匠一枚!專注於婚後你我成長,追求自我實現和辣媽修養之道!同時搜索分享一切和
美好有關的事情,這裡有趣有料有態度!歡迎在後臺溝通、交流有關婚禮、心理、育兒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