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銳的考試鈴聲響起。
我心神不寧地坐在課桌前,寂靜的教室裡只聽得見怦怦的心跳聲,紙張的摩擦聲,如同猛獸的低沉嘶吼······我知道在這張試卷前,我將會再一次被傷得體無完膚。
試捲髮下來,上面什麼字也沒有。
怎麼是張白紙?這也太詭異了吧!
再凝神一看,字跡映入眼帘。
筆又不見了,東翻西找好不容易找到一支,卻無論如何也寫不出一個字來······
心急如焚,手足無措,刺耳的鈴聲再次響起,如同催命絕響,我的汗刷地一下流下來了,內心感到深深的恐懼和絕望······
01
學生時代,除了語文,理科成績全都慘不忍睹,考試成了我揮之不去的夢魘。大概從那個時候起,這個考試的情景就一直反反覆覆地出現在我的夢中,如影隨形。
高銘的《人人都能夢的解析》一書中說道:夢對於壓力的釋放是必需的,也是維繫我們心理健康的必要手段。也就是說,在這種情況下,夢要保證維護睡眠,並且把來自於潛意識的壓力合理地、順應自然地釋放出來。這種表現的最終結束點一定是某種寬慰,而非不快……
所以從嚴格意義上講,夢是一種自我心理修復機制。
每次我從夢中驚醒,在暗夜中茫然四顧,努力在夢境和現實之間徘徊掙扎,才發現是虛驚一場。想到今時不同往日,現在的我再也不用考試,提心弔膽、擔驚受怕的日子終於一去不返,便會豁然開朗,感到無比快慰和輕鬆。積壓在潛意識深處的焦慮通過夢境得到了有效釋放。
02
這是基於弗洛伊德心理層面對於夢的解析,而在中國,關於夢境,我們的祖先早已對它有了探索和研究。
早在周朝時,就有了周公解夢。東方和西方對於夢的解析完全不同,西方從人的心靈深處探索夢境的真實含義;而東方的解夢是從夢中預知吉兇禍福,有類似佔卜的意味,增添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周公解夢在民間廣為流傳,形成了獨特的解夢體系,時至今日仍十分風行,在紛擾的人世間,在生活的壓力下,人們希望從夢境中得到啟示,從而更有信心地去面對未知的將來。
中國古代許多關於夢的典故,都有著勘破世事的通透豁達。
比如莊周夢蝶,莊子夢見自己變成了一隻蝴蝶,自由自在地飛舞,十分快意,醒來後驚覺自己原來是莊子,進而現實和夢境傻傻分不清楚,不知是自己化成了蝴蝶還是蝴蝶變成了自已。
這是莊子天馬行空、落拓瀟灑的性格所致,也是他一向所秉承的「順應天道」「物我合一」思想的最好詮釋。潛意識中庄子希望自己變成逍遙自在的蝴蝶,以逃避現實社會的種種。
又比如黃粱一夢,落魄的盧生向道士呂翁抱怨生活艱難、功名無望,呂翁給他一個枕頭讓他睡覺,盧生在夢中娶妻生子,升官進爵,醒來卻發現自己還住在逼仄的客店中,店主人做的黃米飯還沒有煮熟。
盧生不由地惆悵滿懷,呂翁點化他:
人生的榮華富貴不過是一場短促的夢罷了,得失不過是過眼雲煙,你又何必那麼想不開呢?
莊周和盧生把對現實生活的不滿投照進虛無的夢境,在夢中他們實現了人生理想,美雖美哉,只不過再美的夢只是曇花一現,總有醒來的時候。
03
小人物連做夢也是種種無奈,而皇帝的夢則充滿了奇幻色彩。作為真龍天子的他們似乎總能上達天意,接收到上天施與的種種預示和啟迪。
唐太宗李世民夢中遭人追殺,被一白袍小將所救,問其姓名,對方答了四句詩:
「家住逍遙一點紅,四下飄飄影無蹤。三歲孩童千金價,保主跨海去徵東。」
說完跳入一個龍口,不見了蹤影。
唐太宗詢問大臣此夢何意,有人說道:
夢中有惡人追趕,必是某地發生叛亂;小將的四句詩,第一句「家住逍遙一點紅」,是說其居所為山西絳州;跳入龍口,應是山西的龍門縣;後面的兩句則為其姓名,如「四下飄飄影無蹤」是下雪,雪音同「薛」,小將當是姓薛之人;「三歲孩童千金價」說的是「人貴」,所以其名應為「仁貴」;最後一句「保主跨海去徵東」則表明此人日後定是朝廷的重要將才。
薛仁貴後來果然為唐太宗所得,成為唐朝著名的將領,「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為唐太宗的不朽基業立下了赫赫戰功。太宗由此說出了:「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也。」
04
科學證明,人生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睡眠中度過,不管是平民百姓還是帝王將相,人人都要睡覺,人人都會做夢,沒有哪一種現象和神奇的夢一樣,和我們如此親密相連、休戚相關。
在夢裡,我們見到了那個現實生活中的自己,既是夢中人,又是局外人——和我們幾乎一樣,又和我們有所不同;是真實的,又是虛幻的;那樣觸手可及,又那樣虛無縹緲。也許夢境是我們平凡生活的另一重人生?
在夢中我們無比清晰地感受著自己,觀察著自己、審視著自己,和另一個自己不期而遇,真情相擁。
我們既生活在紛繁的現實中,也生活在自由的夢境裡,都說人生如夢,原來夢裡人生,才是現實生活最真實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