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張舊影是1930年的慈谿(今慈城)火車站
漢字「慈谿」下面的拼音「TZE KI」
不為大眾所熟悉的是
這個「威妥瑪——翟理斯式」拼音
就是在寧波確立的
代表性的事件就是《華英字典》(A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的誕生。
《華英字典》被稱作「20世紀頭30年最流行的一部巨型漢英詞典」。
這部巨著的作者,便是「19世紀英國漢學三大星座」之一的英國駐寧波前領事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
翟理斯出生於英國牛津的一個文人世家。
1867年初,22歲的翟理斯被英國外交部派到北京。當時威妥瑪已經制定了一套漢語拼音方案威妥瑪拼音。翟理斯認為,威妥瑪拼音方案還存在一些不足,他開始有意識地思考和改進拼音方案。翟理斯與寧波的淵源很深。
1873年,他第一次來到寧波任職,就翻譯了《三字經》。
1880年,在廈門擔任領事期間,翟理斯查扣了一艘英國船隻,解救了四十餘位從寧波拐騙而來的未成年女孩。廈門士紳為表示感謝,向翟理斯贈送了萬民傘。
1888年,他向英國外交部提出了申請,希望將他派駐寧波。他在廈門義救寧波未成年女孩的行為為他在寧波博得了足夠的聲望,加上十餘年前也曾在寧波任職,英國外交部便派他回寧波。翟理斯回到寧波後,投入了《華英字典》的編撰工作,並將其當成最重要的事情。
1892年11月,翟理斯的初版《華英字典》在上海別發洋行出版。字典很快成為外國翻譯學生必備的日常工具書。字典用改進後的威妥瑪拼音標註了9種方言音和3種域外漢字音。各地方言分別用英文字母C(廣東)、H(客家)、F(福州)、W(溫州)、N(寧波)、P(北京)、M(華中,即漢口)、Y(揚州)、S z(四川)、K(高麗,即朝鮮)、J(日本)、A(安南,即越南)等表示。
在19世紀,像寧波這樣的南方城市,地方盛行的不是北京官話,而是本地方言。西方翻譯在京學了北京官話之後,來到被派駐的城市,卻發現自己所學根本就用不上,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這本字典會受到西洋人的追捧了。
如果單說《華英字典》對寧波的價值,則是可以通過字典,十分完整地歸納當時寧波方言的語音系統。通過與開埠初年的寧波話教會羅馬字相比較,後人能夠從第一手資料裡得知寧波方言一百多年來語音的歷史演變。
《華英字典》的最大貢獻是改進了威妥瑪創立的拼音法,確立了漢語拉丁化的拼寫標準,威妥瑪拼音也因此又稱為威妥瑪-翟理斯式拼音。1906年春季,上海舉行了帝國郵電聯席會議。會議決定對中國地名的拉丁字母拼寫法進行統一和規範,以初版《華英字典》中的拼寫法為依據。翟理斯年輕時統一漢語拼音標準的目標也終於實現了。
威式拼音在確立後流行了近百年。20世紀60年代翻譯出版的英文版《毛澤東選集》四卷本也是使用「Mao Tse-tung」這一拼法。1982 年國際標準化組織採用現代漢語拼音作為拼寫漢語的國際標準,它才慢慢退出歷史舞臺。不過,縱然漢語拼音已經取代威式拼音,但許多廣泛使用的名詞仍以威式拼音方式出現,如:清華大學(TsinghuaUniversity)、蘇州大學(Soochow University)。
由於《華英字典》,翟理斯還於1911年獲得國際漢學最高榮譽「儒蓮獎」。1912年二版《華英字典》前言裡,翟理斯曾用漢字成語「飲水思源」表達他的心情。他成就的取得,與他在寧波的時光密切相關,以至於他的著作上,經常在自己姓名下面寫著「劍橋大學漢學教授及大英帝國駐寧波前任領事」的頭銜。
1912年二版《華英字典》
1912年二版《華英字典》上書「飲水思源」
英國領事館舊址碑牌
英國駐寧波領事館今貌
文 | 徐春偉
責任編輯 | 黃世芬
編輯 | 周巧靈
電話聯繫:87186979
郵箱:nbdabyc@163.com
長按二維碼獲取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