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訊(記者張曉明 通訊員馬夢瑤)近日,河北醫科大學獲評「全國文明校園」稱號,學校黨委書記翟海魂作為全國文明校園獲獎代表參加了表彰大會。「全國文明校園」由中央文明委評選命名表彰,是目前我國精神文明建設評比學校領域中的最高榮譽。
河北醫科大學獲評「全國文明校園」稱號。通訊員/供圖
近年來,河北醫科大學的一切工作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提出「學生為本、教師為先」辦學理念,在全國首創「三個老師」協同育人制度,注重加強思想引領,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方位構建「三全育人」格局,努力培養具有使命感、責任感的「擎燈人」。
河北醫科大學黨委書記翟海魂為青馬班學員宣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通訊員/供圖
疫情防控期間,學校黨委書記擔任班主任?
疫情防控期間,河北醫科大學黨委靠前指揮、提早部署,有力有序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學校領導多次到各附屬醫院為援鄂醫療隊員送行,慰問一線醫務人員。
2020年上半年,由於疫情原因學生無法返校。學校黨委書記翟海魂擔心自己聯繫班湖北籍同學的情況,同剛從武漢結束援鄂任務、正在隔離修養的袁雅冬老師一起,與班級同學進行三方連線,召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線上班會。
學校黨委書記擔任班主任?在臨床一線工作的專家也要「帶班」?這在河北醫科大學並不是一件稀罕事。從2015年起,學校開始給每個班級配備專職輔導員、名譽班主任和學業導師,在全國首創「三個老師」協同育人制度。何為「三個老師」制度?2015級臨床醫學專業本碩連讀班的李金澳同學這樣介紹:「我們班有三個老師,輔導員負責我們班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指導;名譽班主任是學校領導,有的班級名譽班主任是學校相關部門負責人,主要是幫助我們解決思想上、心理上的迷茫困惑和經濟困難等問題;學業導師是臨床專家,主要對我們的專業學習、學業發展進行指導和幫助。」
經過五年的實踐,「學生為本」這個共識在全校進一步深化,「三個老師」制度覆蓋全校所有院系班級,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提高。2018年,河北醫科大學在第九屆全國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總決賽中首次奪得特等獎,2019年在全國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大學生實踐技能大賽中奪得團體特等獎。
河北醫科大學校園一景。通訊員/供圖
思政課上,看話劇也能拿學分?
看話劇也能拿學分?在河北醫科大學不止看話劇能拿學分,看舞臺劇、聽報告都能拿學分,思想政治教育正在走出傳統課堂。
「要讓每節課每個活動都有育人功能」,是河北醫科大學深化思政教學改革提出的目標和要求。根據學校老前輩、開國少將殷希彭教授的感人事跡,學生自編自導自演的原創話劇《殷殷赤子心》被納入思政教學計劃和必修課,西柏坡紀念館演出的舞臺劇《新中國從這裡走來》、「追尋成功校友的足跡」專場報告會等思政教育載體形式正在不斷提高吸引力、感染力。
6月12日,河北醫科大學舉辦了主題為「講述前線故事 凝聚愛國力量」的全體師生員工同上一堂思政課活動。通訊員/供圖
今年疫情期間,河北醫科大學注重把疫情防控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結合起來,先後組織舉辦了緬懷遺體與器官捐獻者紀念日主題班會、護士節慶祝大會、「講述前線故事,凝聚愛國力量——全校師生同上一堂思政課」和線上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給同學們上好生命課、理想課、職業課、愛國課、責任課。
河北醫科大學校園一景。通訊員/供圖
實踐育人服務社會 「擎燈精神」代代傳承
20世紀50年代,河北醫科大學就已形成了「服務基層醫療衛生」的辦學傳統,數十年來堅持為全省各地群眾提供義診送藥、健康講座、支農支教服務,以學校博士生為主要成員的「博士服務團」連續20餘年深入全省各地鄉村開展送醫下鄉服務,實踐育人效果顯著。
2020年河北省鄉村醫生培訓心肺復甦術現場。通訊員/供圖
2016年,河北醫科大學在全國率先成立了鄉村醫師學院,學院主要致力於提升鄉村醫生的職業素養,至今已舉辦54期鄉村醫生培訓班,累計培訓基層衛生人員9000餘人次。在歷次參加培訓的學員中,既有30歲出頭的年輕基層醫生,也有60多歲的資深村醫。在第三期培訓中,學員中還有紮根鄉村23年的醫生夫婦。「能夠見到省裡最好醫科大學的老師太難得了,感謝河北醫科大學給我們提供寶貴的學習機會。」一起參加學習的夫妻倆激動地說。
湖北神農架林區基層衛生人員秋季培訓班暨2020年河北省鄉村醫生培訓開班儀式現場。通訊員/供圖
河北醫科大學4所直屬醫院派出的17名醫務人員正準備隨第一批支援湖北醫療隊奔赴武漢。圖為部分醫務工作者正在石家莊高鐵站進站。河北醫科大學/供圖
2月11日,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5名醫務工作者馳援湖北神農架。河北醫科大學/供圖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河北醫科大學共派出四批、77名醫護人員馳援湖北,並先後選派精銳專家60餘名奔赴省內各地市參與危重病人救治和防控督導工作。在圓滿完成支援湖北神農架林區抗疫任務後,河北醫科大學與林區籤訂了提升林區基層衛生人員服務能力合作框架協議,繼續發揚「擎燈人」精神,幫助林區培養一支帶不走的基礎醫療隊伍。疫情期間,學校有近千名學生自覺投身到家鄉的疫情防控工作中,傳承「擎燈」精神,做「小擎燈人」,把青春書寫在抗疫戰鬥和奉獻中。
據了解,「擎燈人」「擎燈精神」最早由《光明日報》在2015年提出,「擎燈精神」指的是河北醫大人甘於奉獻的高尚情操、扶危濟困的為民情懷、服務基層的責任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