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北戎」指的是什麼?匈奴與斯基泰人有哪些「親密」關係?

2021-01-11 時代的聲音

所謂北戎即"北部之戎",分布在今天的北京西部和西北部,是一支胡人部落。

其他的部落在公元前第4世紀時已經歸降於趙國。趙武靈王(大約公元前325-298年在位)甚至從他們那裡奪取了山西最北部(大同地區),實際上還奪取了今鄂爾多斯北部地區(約公元前300年)。正是為了有效地防範這些遊牧民的進攻,秦國(陝西)和趙國(山西)的漢人都改他們的重車兵為靈活的騎兵。

這一軍事改革帶來了中國服裝上的徹底變化;

弓箭時代的長袍被從遊牧民那裡學來的騎兵褲子所取代。從遊牧民哪裡,中國武士們還模仿了羽毛裝飾的帽子、"三尾服"和後來對名為"戰國時期"的藝術起到很大作用的"帶扣"。

也正是為了防禦匈奴,趙國及其鄰近諸國的中國人開始沿其北部邊境壘起最初的城牆,後來秦始皇統一和完成了城牆的建築,成為了長城。

據司馬遷記述,正是在公元前3世紀後半葉,匈奴似乎成為一支統一的、強大的民族,他們由一位名叫單于的首領統帥著,單于的全名漢文譯音是撐犁孤塗單于,中國人把這些詞解釋為"像天子一樣廣大的首領"。

在這些詞中可以發現突厥-蒙古語詞根,特別是"撐犁"是突厥-蒙古語詞(Tangri,天國)的譯音。在單于之下,有兩個最大的官職,即屠耆王,意為左右賢王。

漢文譯音"屠耆"與突厥字(doghri)有關係,意思是"正直的"、"忠實的"。

就基本上以遊牧生活為主的民族所能談到的固定居住地而言,單于住在鄂爾渾河上遊的山區,以後成吉思汗蒙古人的都城哈拉和林就建在這兒。左賢王--原則上是單于的繼承人--住在東面,可能在克魯倫高地。

右賢王住在西面,可能像阿爾伯特·赫爾曼認為的那樣,在杭愛山區、今烏裡雅蘇臺附近。

接下去,匈奴統治集團內依次有:

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然後是千夫長、百夫長,十夫長。這個遊牧民族,在行進時被組織得像一支軍隊。一般行進的方向是朝南,這在突厥-蒙古種各民族中已成為習慣;類似的現象在匈奴的後裔、6世紀的突厥人中,以及成吉思汗的蒙古人中都可以看到。

漢人描繪的匈奴肖像上的特徵,我們在他們的繼承者突厥人和蒙古人身上也可以看到。威格爾概括道:

"他們的身材矮而粗壯,頭大而圓,闊臉,顴骨高,鼻翼寬,上鬍鬚濃密,而領下僅有一小撮硬須,長長的耳垂上穿著孔,佩戴著一隻耳環。

頭部除了頭頂上留著一束頭髮外,其餘部分都剃光。厚厚的眉毛,杏眼,目光炯炯有神。身穿長齊小腿的、兩邊開叉的寬鬆長袍,腰上系有腰帶,腰帶兩端都垂在前面,由於寒冷,袖子在手腕處收緊。

一條短毛皮圍在肩上,頭戴皮帽。鞋是皮製的,寬大的褲子用一條皮帶在踝部綑紮緊。弓箭袋系在腰帶上,垂在左腿的前面,箭筒也系在腰帶上橫吊在腰背部,箭頭朝著右邊。

" 上述服裝的一些細部,特別是裹齊踝部的褲子,對匈奴人與斯基泰人來說都是共同的。有許多習慣也是相同的:如葬禮上的犧牲。

匈奴和斯基泰人都是在酋長(或首領)的墓上,割開其妻子及隨從們的喉嚨,至於匈奴人,其人數達到上百或者上千。

希羅多德記載,斯基泰人將敵人的頭蓋骨在沿眉毛平處鋸開,在外面用皮套蒙上,裡面嵌上金片,作為飲器使用。《前漢書》證實了匈奴人中有同樣的習慣。這一習慣特別是從老上單于用月氏王的頭蓋骨來飲酒的例子中可以看到。

確實,匈奴和斯基泰人都是把頭看作戰利品的。希羅多德曾提到斯基泰人在戰利品中展示他們砍下的敵人的頭顱以及掛在馬韁繩上的頭皮,以示誇耀。

在匈奴的後裔,即公元第6世紀的突厥人中,一個戰士墳墩上的石頭,其數目是與他一生中所殺敵人的數目成比例。

相關焦點

  • 「13世紀前的亞洲高原」草原的早期歷史:斯基泰人與匈奴 一
    塔爾格倫還斷定,這一文化是屬於斯基泰人,即當時第一次出現在俄羅斯的北伊朗人的,他們繼辛梅裡安人之後將統治黑海北岸草原。辛梅裡安文化的最後階段處於公元前900至750年間。這是加利西亞地區的米海洛夫卡文物時期,其中有著名的金王冠,它反映了這一時期的辛梅裡安文化與高加索文化和奧地利的哈爾希塔特文化(公元前800-700年?)有相似之處。
  • 草原的早期歷史:斯基泰藝術
    斯基泰人是亞述的同盟者,這種親密關係幾乎持續了一個世紀,他們與亞述社會的這種最初的接觸,對草原藝術的研究是一個至關 重要的事實。首先,很可能正是在公元第7世紀穿越西亞的漫遊 期間,他們完成了從青銅時代到鐵器時代的過渡。①  參看邦弗尼斯特的(對亞洲社會的陳述>,1938年,4月7曰。
  • 《託米莉斯女王》:再現斯基泰人歷史傳奇的史詩電影
    遊戲《文明6》的玩家大概對斯基泰文明和託米莉斯會有所了解。歷史策略遊戲《文明6》中的託米莉斯女王和諸多北方遊牧民族一樣,斯基泰人並沒有明確的起源,他們從歷史的迷霧中走來,最終又散落在茫茫草原之中。有一種說法是斯基泰人最早可能起源於阿爾泰山以東,也就是現在的中國新疆地區。公元前8世紀中葉,周宣王徵伐獫狁、西戎,後者壓迫斯基泰人西走南俄羅斯。他們在中亞細亞遼闊的草原上縱橫馳騁,成為歐亞大陸上最早的遊牧徵服者,並於公元前7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建立了強大的斯基泰王朝。
  • 杜鋼建:古希臘時期伊塞冬斯人是塞種人,屬黃帝後裔
    伊塞冬斯人與馬薩格泰人的居住地域的劃分就是這樣。經過大遷徙後的親族關係經過幾代人世間之後,往往會因為領土疆域問題和其他部落關係如婚姻問題等而出現衝突和矛盾,有時甚至會導致戰爭,形成你死我活的對立。伊塞冬斯人和禿人族以及馬薩格泰人之間也發生過此種鬥爭。伊塞冬斯人中的塞種人是源於湖湘地區的羌戎部落塞種人。
  • 古時候的匈奴是現在的什麼地方人呢?
    唐虞以上有山戎、獫允、薰粥,居於北邊,隨草畜牧而轉移」。這種說法來源於匈奴的古老傳說,據說匈奴的王族,就出自夏朝末代君主夏桀之子淳維,這種說法應該是比較可信的。因為司馬遷的時代,漢武帝雖然重創了匈奴,但是匈奴實力尚存,漢文化還沒有自帶霸氣屬性,所以匈奴人也沒心思往上貼,人家也是挺驕傲的。
  • 臭名昭著的匈奴,最後演變為哪一個民族?
    匈奴在歷史發展過程中被迫分裂為南北匈奴,北匈奴一路西遷,最後在錫爾河流域的康居國定局;南匈奴依附東漢,自南北朝以後徹底退出歷史舞臺。一直以來,漢族人與匈奴人之間的關係都不融洽,前者看不起文明落後的匈奴人,後者幾乎時時刻刻想要入侵中原爭奪更多的發展資源。
  • 北匈奴西遷後,南匈奴又給漢人帶來了怎樣的災難?
    西漢宣帝時期,匈奴開始分裂成五個部落,五位單于互相攻伐,其中呼韓邪單于歸附漢朝。到了東漢光武帝時期,匈奴部落正式分裂成南、北匈奴兩塊。其中南匈奴歸附漢朝,北匈奴則繼續在漠北與大漢為敵。東漢明帝、章帝、和帝時期,東漢聯合南匈奴持續對北匈奴作戰,最終打跑了北匈奴。
  • 看圖說史:匈奴人頭骨木乃伊
    對於匈奴人究竟長什麼樣子,歷史愛好者們可謂眾說紛紜,各執一詞。在位於俄羅斯聯邦阿爾泰共和國首都戈爾諾-阿爾泰斯克的科科裡亞考古博物館中,保存著一個匈奴武士的木乃伊遺骨和他的樺木箭杆,這個戰士的生活年代,相當於公元後3-4世紀的漢末三國-魏晉時代。此墓遺物不多,很有趣的是,他有一張近2米長的長弓,上面畫滿了黑色和白色的紋飾,這相當於他的射擊標尺,他可以根據獵物的遠近,決定如何彎弓搭箭,讓箭頭以怎樣的曲度命中目標。
  • 竇太后為何一定要滅掉北匈奴?如沒南匈奴添油加醋,一切未必發生
    東漢中期,漢朝與北匈奴爭奪對西域諸國控制權的戰爭。西漢開闢「絲綢之路」,密切了與西域(約今新疆及其與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鄰境一帶)的關係。西域諸國附漢後,朝廷設置西域都護府進行管理。王莽建立新朝後,匈奴趁機控制西域。
  • 南匈奴融入中華各民族之中,那麼北匈奴遷徙到哪裡去了
    南匈奴在長達 500 年的民族大融合中,與各民族雜居通婚,最終作為獨立族群的南匈奴,消失在歷史舞臺上。 那麼,北遷的北匈奴又去了哪裡呢? 北匈奴退回漠北有三個生存選擇,一是留在漠北蒙古高原,這可能就是蒙古族的先祖之一。一是繼續北遷寒冷的西伯利亞,這不太可能成為主流。
  • 解析匈奴戰爭:東漢時期,強悍的北匈奴為何卻走向了衰落?
    呼韓邪單于率領南匈奴投降漢朝,郅支單于率領北匈奴打殘北方三國進入西域一帶,最終被甘延壽、陳湯擊潰,北匈奴滅亡。王莽篡漢之後,試圖再度擴大對於南匈奴的弱化能力,將南匈奴分為十五個部落,瞬間引起了南匈奴的不滿。東漢建立之初,因為久經戰火,劉秀忙於恢復國內經濟。
  • 羋戎是羋月什麼人 揭秘羋戎是誰的孩子
    說到羋戎其實大家也還是多多少少都知道這個人的,不管是在電視上還是說在歷史資料上,這個人還是經常性的出現在大家的視野裡面了,那麼有的人要問了,這個羋戎和那個名氣非常大的羋月有什麼關係呢
  • 《三國志14》王允親密關係有哪些 王允親密關係一覽
    三國志14王允親密關係有哪些?許多玩家還不了解他的親密關係,所以小編今天給大家帶來的就是三國志14王允親密關係一覽,想要了解的玩家不妨進來看看,相信會有所幫助。 三國志14王允親密關係有哪些?
  • 古代的匈奴,是哪個民族的祖先,說出來大吃一驚
    匈奴這個詞相信大家都是不陌生的,不論是在電視劇中還是電影中,或者我們的歷史課本上,都曾出現過匈奴這個詞。那時因為匈奴在我國的歷史上扮演著較為重要的角色。我們來看看匈奴在我國歷史上什麼時候出現過。在公元前215年,匈奴被秦國的將軍蒙恬趕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區。後在秦末漢初時,匈奴這時兵力又起來,再次進犯我國,對當時的西漢政權造成了極大的威脅,還控制西域,後被漢武帝打敗,退到漠北分裂成五部。公元前119年,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翰海,抵禦匈奴」 。公元前53年,南匈奴首領呼韓邪,率領部下投降於西漢。公元前36年,西漢誅滅北匈奴郅支單于。
  • 匈奴是否還有後裔?專家:只要是這五姓之一,或許就是匈奴後代
    而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則認為匈奴其實就是商朝時的鬼方、混夷、獯鬻等部族,到周朝時改稱獫狁,春秋時稱戎、狄,戰國時稱胡,後世則統稱為匈奴。從商朝時期開始,每當匈奴一族強大到一定程度時,都會南下侵擾中原地區。比如與匈奴接壤的趙國,為了抵禦匈奴的侵擾,就修建了一條長達數千裡的長城,這也是中國最古老的長城。
  • 東漢時期,強悍的北匈奴是如何走向衰落的?最後的結局又是怎樣?
    此時留居漠北的北匈奴,因力量的削弱,不似鼎盛時期的匈奴,且其首領蒲奴單于也非雄主,再加上這時其盤踞之地又是天災橫行,而後周邊烏桓、鮮卑等部族又接連崛起,這是的北匈奴日子可謂是十分不好過。簡單的說,這時的北匈奴早就不復西漢時期的北匈奴那般的強悍,此時的它雖尚有力量,但也只是一個快走向遲暮之年的中老年。
  • 古代匈奴為何會消失?其後裔分布於什麼地方,是現在哪些民族?
    公元前304年,匈奴的休屠劉淵軍敗於匈奴,與鮮卑、羯、羌、氐五胡並稱為五胡。但是經過百年的「五胡亂華」之後,留在蒙古草原的匈奴又分化成了蒙古族、突厥、契丹族、滿族、鄂倫春族等等。匈奴人進入中原後,也逐漸漢化,以部落或氏族為姓,稱呼延、呼孤等。傳說在金氏家族中有一個家族,它也是匈奴金的後裔。
  • 漢朝打服南匈奴,迫使北匈奴西遷,卻無形中釋放了一個更強大的...
    在中國歷史就進入帝國統一階段時,中國北方迎來了第一個長久威脅中原王朝安全的遊牧民族,這就是匈奴。匈奴在秦漢時期開始活躍在中原北部,秦朝時期,秦國大將蒙恬將匈奴逐出黃河河套地區以及河西走廊地區;西漢前期匈奴變得強大起來,屢次進犯邊境,並控制西域。後被漢武帝所敗,退居漠北分裂為五部。到東漢時期,匈奴由於內亂,分裂為南、北匈奴。南匈奴投降漢朝。東漢政權對經過光武、明、章三帝近五十年休養生息,北匈奴其實只是小菜一碟。
  • 被東漢打殘了的北匈奴,一路西逃,最後到底去了哪裡?做了什麼?
    公元91年,大將軍竇憲打得北匈奴作鳥獸散,從那之後,漢朝就再也不知道北單于帶著殘兵跑到哪裡去了。而到了公元347年,在東歐東哥特邊境上突然出現一票匈奴人,成為東哥特人、西哥特人,甚至羅馬人的噩夢。大多數匈奴史研究者已經確認,這兩部分匈奴人的活動是同一歷史運動過程的首尾部分。但是,首、尾之間的部分,則是大片空白,尚未有效銜接。
  • 威壓中原數百年,攪亂歐洲政局的的匈奴是何來歷?現在是什麼民族
    「匈奴」,是中國古代歷史繞不過去的話題,它伴隨著中國原始文明而生,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可深遠的影響,關於它的典故遺蹟隨處都是,如長城就是為防禦匈奴而建,再如蒙恬、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還有著名的的「昭君出塞」都與匈奴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但奇怪的是,匈奴自南北朝之後,就再無聲息,這個民族真的從歷史上消失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