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大辭典》中認為:「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
由此可見人是有情感的。除非是聖人,才能做到無欲無求吧當我們從母體誕生,做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存在在這個世界上,只要和外界有接觸,都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反應,持有一定的態度。只要人存在,客觀事物存在,二者相互作用,就會產生情感。
情感是客觀存在的,生活中的各種現象本身就蘊含了能激發人類產生情感的因素。比如欣賞一朵鮮花,看它美麗的顏色,聞它馥鬱的芳香,內心會產生美好的情感。比如結識一個心怡的朋友,他的談吐,他的行為能讓你產生傾慕的情感。再比如故鄉,提到這兩個字就能讓人產生無盡的思鄉情,最著名的要算余光中的《鄉愁》一詩了。
情感雖然是客觀存在的,但也有主觀的一面。
人通過各自的心靈去感受世間萬物從而引發情感。但是每個人對情感的體驗是不一樣的,這與人的個性、道德經驗等有關的各種體驗有很大的關係。所以即使是一樣的環境,一樣的境遇,對生活的感受不同,也會產生不同的情感。好比去爬山,有的人一路上為美麗的風景感慨,而有的人可以一路無話到山頂。兩個相愛的人分手了,一方比較敏感多情,分手後很難走出情傷的痛楚;而另一方對情感比較麻木,分手後很快就能重新開始,往往就被當作無情之人。
那麼擁有情感是一件好事嗎?我覺得這真的是上天賜予人類最寶貴的能力了。這就好比我們擁有的味覺,通過舌頭上的味蕾,我們可以品嘗世間各種能吃的不能吃的東西,體味酸甜苦辣鹹,可口的食物讓我們身心愉悅,回味綿長。而不好吃的,會當場吐掉,以後絕不再碰觸。所以情感的體驗必不可少。那些能讓我們開心的幸福的事情,就多多地去做吧。那些讓我們不開心的痛苦的人和事,就把他們吐掉啊。情感是不讓我們遭受傷害最好的保護機制。
情感會給我們帶來甜蜜,也會給我們帶來痛苦。而這往往取決於客觀事物能否滿足我們的需要。當客觀事物能夠滿足我們的需要,我們就覺得幸福,不能滿足時,可能就會充滿失望。如果想要得到更加幸福的生活,就要讓自己的情感成熟起來。在個人需要無論是否得到滿足的情況下,都能自覺地調節情感,使之不會傷害到自己的心靈。這就要求每個人對自己的心田進行耕耘灌溉,讓心靈受到更多文化的滋養,從而儘快成熟自己的情感。
你們感覺小編說的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