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劇裡的打戲通常都是最激動人心或者最揪心的時刻,畢竟有時候生死一線啊~但是有一些影視劇的畫風偏偏就要另闢蹊徑,有的看了讓人忍俊不禁,而有的讓人小小的腦袋,大大的疑惑。
尬舞=打戲?
《紫禁之巔》是一部臺灣關於街舞的青春偶像劇,蔡尚甫 、 紀言愷(之前叫簡孝儒) 、 曾之喬主演。當年可以說是紅遍校園呢,「晴天」「天蠍」「Fire」這些名字印象深刻。可以說是尬舞的鼻祖?
現在回頭看真心不忍直視,一個大寫的尬字。一群人尬舞?動作好像來來去去都是前後扭動?
而紫禁之巔裡面的打戲是這樣子的,深得街舞精髓?嗯,如果你再鬼迷心竅,就讓我打醒你吧!名場面之一。
還有這樣子的。其實沒什麼好勸架的吧,反正只要自己不傷到自己,別人好像也傷不到你的樣子啊~
慢動作+特寫=打戲
近幾年國內的古裝劇打戲特別喜歡使用慢鏡頭,導致觀眾都吐槽是不是沒有慢鏡頭就打不起來。
之前新版的《倚天屠龍記》就被吐槽,兩分鐘的打戲有十幾個慢鏡頭,靠慢動作來拖延時間,而不是豐富武打動作。
這個揮鏈子的慢動作特寫是想告訴觀眾鏈子有多粗嗎?
這一處的特寫也是很迷惑,慢慢地飄起來是腫麼回事?打擊感全沒了。
回身一劍、跪地一劍,一人一個慢動作,公平。
還有值得一提的是,張翠山自刎在新版裡被拍成了名場面,慢鏡頭抹脖子暴露了5毛特效就算了,這個倒足足倒了快20s吧。
據說下圖是開了2倍速的打戲,依舊像是慢動作。
還有《聽雪樓》,一部打戲超多的武俠劇,活生生變成了「舞」俠。首播的時候打戲就被不斷吐槽。
生死一線的打戲,慢動作柔柔地飄來飄去,也是急死人了,一點緊迫感都沒有體現出來。試圖用慢鏡頭和特寫來掩蓋打戲薄弱的痕跡不要太明顯了。
足部和衣角的特寫多次出現,一次可以解釋是用鏡頭來表達武功高強?濫用就不好玩了。
還有醞釀了半天都不打的圍攻,難道是想靠轉圈圈轉暈被圍攻的人嗎?他們暈不暈我不知道,觀眾可能暈了。
打得眼花繚亂=打戲
有些影視劇裡的打戲真的是打得眼花繚亂,能看得清一招就算我輸。
之前大火的《慶餘年》裡打戲就有這個毛病,一打起來鏡頭就亂晃,頭暈。
雖然說這部劇的重點是權謀,打戲是次要的,也不能那麼將就吧。
武功高強的五竹叔在第一集救還是嬰兒的範閒打戲就醬,略失望啊。
範閒和滕梓荊的不打不相識,場面也是很混亂。
國內新劇做得不錯的,《將夜》還算是可以的。名場面春風亭雨夜之戰,沒有讓書粉們失望,朝二哥朝小樹一戰成名。
希望以後的影視劇打戲都走點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