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母(薯莨)
來源產地
為薯蕷科植物薯莨的塊莖。
5-8月採挖,洗淨,搗碎鮮用或切片曬乾。
生於海拔350-1500m的山坡、路旁、河谷邊的雜木林、闊中林中灌叢中或林邊。
分布於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四川、雲南及西藏等地。
別名赭魁、薯良、雞血蓮、血母、硃砂七、紅藥子、金花果、紅孩兒、孩兒血、牛血蓮、染布薯。
【原形態】
薯莨,藤本,粗壯,長可達20m左右。塊莖一般生長在表土層,為卵形、球形、長圓形或葫蘆狀,外皮黑褐色,凹凸不平,斷面新鮮時紅色,幹後紫黑色,直徑大的可達20cm以上。莖綠色,無毛,右旋,有分枝,下部有刺。
單葉,在莖下部的互生,中部以上的對生;葉柄長2-6cm;葉片革質或近革質,長橢圓形至卵形,或為卵狀披針形至狹披針形,長5-20cm,寬2-14cm,先端漸尖或驟不,基部圓形,有時呈三角狀缺廖,全緣,兩面無毛,表面深綠色,背麵粉綠色;
基出脈3-5網脈明顯。雄花序重穗狀,通常排列呈圓錐狀花序,長2-14cm,或更長;『雄花的外輪花被片為寬卵形,長約2mm,內輪小,倒卵形;雄蕊6,稍短於花被片;雌花外輪花被片較內輪大。
蒴果不反折,近三稜狀扁圓形,長1.8-3.5cm,寬2.5-5.5cm;種子著生在中軸中部,四周有膜質翅。花期4--6月,果期7月至翌年1月仍不脫落。
性味功效
《全國中草藥彙編》
苦、微酸、澀,平。
活血補血,收斂固澀。用於功能性子宮出血,產後出血,咯血,吐血,便血,尿血,腹瀉;外用治燒傷。
《中藥大辭典》
澀,苦,寒。
活血,止血,理氣,止痛。治產後腹痛,月經不調,崩漏,內傷吐血,風溼關節痛,痢疾,瘡癤,蛇咬傷,外傷出血。
《中華本草》
味苦;性涼;小毒
活血止血;理氣止痛;清熱解毒。主咳血;咯血;嘔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產後腹痛;脘腹脹痛;痧脹腹痛;熱毒血痢;水瀉;關節痛;跌打腫痛;瘡癤;帶狀皰疹;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絞汁或研末。外用:適量,研末敷或磨汁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