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一定知道這個遊戲
↓↓↓
玩的厲害的人一定不會不知道孤王,一位王者農藥的主播,被公認為王者榮耀的最強輔助,但是在本月2日,孤王因長期晝夜顛倒,從凌晨開始直播到早上,身體扛不住這樣的過度勞累,不幸猝死了,年僅20歲。
中六君知道
這又是一條讓人痛心的消息
在此,緬懷孤王
同時,中六君提醒大家
熬夜傷神不可取,
早睡早起才是王道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是長期以來人類適應環境的結果。熬夜會損害身體健康。因為人體腎上腺皮質激素和生長激素都是在夜間睡眠時才分泌的。前者在黎明前分泌,具有促進人體糖類代謝、保障肌肉發育的功能;後者在入睡後方才產生,既促進青少年的生長發育,也能延緩中老年人衰老。故一天中睡眠最佳時間是晚上10時到凌晨6時。
就像今年的第一個諾貝爾獎——生物和醫學獎,獲獎者是三個美國人:Jeffrey C. Hall、Michael Rosbash 和Michael W. Young.三人的工作窺探了生物鐘的秘密,並解釋了其工作原理。他們的研究成果解釋了植物、動物以及人類是如何適應這種生物節律,並同時與地球的自轉保持同步。
他們研究的東西關我們什麼事呢?
簡單而言,他們研究的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生物鐘。生物鐘調節身體重要功能,例如:行為、激素水平、睡眠、體溫和新陳代謝等,你什麼時候困、什麼時候醒、一天內的體溫變化、什麼時候荷爾蒙高漲想幹壞事,統統是由生物鐘在管理的,我們要儘可能避免生物鐘紊亂。也就是說,今年的諾貝爾獎告訴我們一件事——少熬夜!
近十多年的多項研究都表明,睡眠時間一般指從晚上到第二天早上的睡眠,不足5小時的人死亡時間是睡眠5~6小時者的近2倍!
研究表明,長期熬夜者的血壓、心率調節都會呈現較高負荷的態勢,血管收縮和免疫功能的調節也會出現異常:一方面,增加了心臟一過性缺血的可能,一方面也增加了冠脈粥樣硬化以及斑塊不穩定的風險,可能帶來心肌梗死;同時免疫系統對癌細胞有免疫監視作用,正常的免疫系統能將絕大部分異常分化的細胞及時清除,而當免疫監視作用削弱後,就可能出現漏洞,使患腫瘤的風險增加。
皮膚休息最好的時間就是在晚上,但是晚上如果晚睡、熬夜會增加皮膚的負擔,從而引起一系列的皮膚問題。
長期熬夜者記憶力、反應速度、總體的認知能力都會有明顯的下降,雖然進入長期正常作息後,他們的認知功能等問題可以恢復,但至少需要 5 年時間。
答案是,不能!
長期熬夜導致睡眠紊亂,會使睡眠質量下降,而睡眠質量的好壞並不是由睡眠時長決定,即便補上那些失去的時間,也無法得到充分的休息。同時,如果長期熬夜已經對機體造成了器質性的病變,補覺對於病變並不會有緩解作用。
不少人覺得,「熬夜好辛苦啊,趕緊洗洗就睡了吧」,但是,一天下來,皮膚早已都是灰塵、殘妝甚至早已經缺水,如果不及時清潔皮膚,容易使毛孔堵塞,同時睡眠不足會導致血液循環不暢,大量毒素和黑色素無法正常排出,皮膚不僅變差受損,還容易形成黑眼圈。
熬夜的過程中,應該要忌辛辣油膩的食物,這樣容易長痘痘,應飲食清淡,多喝水。熬夜後的幾天內,飲食同樣要清淡,清晨可以喝一杯溫開水排毒。
平時要多吃水果、蔬菜等一些富含維C的食物,多吃一些含膠原蛋白的食物,來補充皮膚熬夜的損耗。
經常熬夜,除了在飲食上花功夫,平時的生活中,也應當加強身體鍛鍊。平時可以多曬曬太陽,陽光照射可以使人心情變好,不再萎靡不振,對經常熬夜而精神低落、情緒不佳的人有幫助。
神經科 李中 主任
主任醫師、醫學博士、臨床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神經科主任
學術任職: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運動與健康促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藥理學會神經藥理學分會常委,中國醫師協會中西醫結合醫師分會腦心同治專家委員會常委,廣東省醫學會腸外腸內營養學分會神經營養學組副組長,中國老年保健醫學研究會老年認知心理疾病分會委員,廣東省醫學會神經病學、老年醫學分會委員,廣東省醫師協會神經內科醫師分會委員,廣東省老年保健協會神經內科專業委員會委員,廣東省健康教育中心特聘專家,省市醫學會醫療事故鑑定專家,香港科學工作者協會理事,國家和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國家衛計委項目評審專家。
學術專長:擅長於神經科常見病、多發病、急危重、疑難病症如中風、腦脊髓炎、癲癇、運動障礙、頭痛、眩暈、神經痛、多發性硬化、重症肌無力、格林-巴利症候群、肌萎縮症等的臨床診治搶救,對認知記憶障礙、焦慮失眠症臨床診療有深刻體會。
出診時間:周一上午 周三上午
還可點擊「閱讀原文」與專家直接交流
文/中山六院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