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明柏君。
說起法國幾位國寶級美女,有一位不容忽視。
在歐洲隨便問一個路人;「法國最美的女人是誰?」除了聖母瑪利亞以外,那麼得到的答案大多會是同一個名字「伊莎貝拉阿佳妮(Isabelle Adjani)。」
這個回答可見其地位和分量。
「有如此美貌又何須如此演技,有如此演技又何須如此美貌」,(經評論區網友友情提示,這句話原本是形容費雯麗的,請允許弱弱的借用一下)是的,阿佳妮這類美貌與演技都接近巔峰的人使得這句話成了個謬論。
她是法國人的驕傲,當她退出法蘭西劇院時,當時的團長Catherine Guérard說:
「一個世紀只能出一個阿佳妮。」
不僅是作為「美人」,更是作為演員。
今天就和大家一起靜靜的看看這位國寶級美女的故事。
正文
阿佳妮的母親是德國人奧古斯塔,父親是阿爾及利亞人穆罕默德·謝裡夫·阿佳尼 ,從小生活在社會底端,遭受著嚴重的種族歧視。阿佳妮便是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
與其他走清純路線的小女孩兒不同的是,阿佳妮14歲出演處女作《小煤炭商》裡就是一個叛逆野性的少女。
而到了《阿黛爾雨果的故事》裡,阿佳妮飾演了法國大文豪雨果的女兒,為了愛情可以奮不顧身捨棄所有。
19歲的阿佳妮,裙裾飄飄,落淚如珠,驚豔了世人。為她贏來凱撒獎和奧斯卡獎提名。
儘管同樣都是飾演少女,《美國往事》裡的詹妮弗·康納利(Jennifer Connelly)給人的感覺就是純潔,像初冬的雪花一樣純淨。而到了阿佳妮這,就是種完全不同的感覺。阿佳妮缺少了一種親和感,取而代之是遺世獨立的沒落和疏離感,並且還略帶點東方含蓄。這種特色也成功的成為她塑造各式內心細膩豐富,性格極端的人物的砝碼。
絕色佳人總是眼神中帶著淡淡的憂傷,也不知道會不會與她這些早年的經歷有關係。微微向下的嘴角,夾雜著絲絲的哀怨和距離感,特別是她在飾演瑪戈皇后時,那種倔強和睥睨眾生的冷漠感直擊觀眾內心深處,吸引人靠近卻又難以逾越距離。
1.皇后的勳章
阿佳妮先後獲得過5次凱撒獎最佳女演員、2次奧斯卡提名、坎城獎最佳女演員,是法國影壇公認的8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女演員,也是法國政府公布的榮譽勳位勳章獲得者。
2.天生的資本
除了驚嘆她的美,她的演技也是讓人驚嘆不已的。
有人評價:阿佳妮飾演的瑪戈王后最靠近尤瑟納爾筆下的迦梨女神。年近四十飾演二十幾歲的女子並不違和。
欲望與純真,愛與恨的交織,瑪戈皇后的命運和愛情都不由自主;但這並不妨礙她反抗命運。低自尊到委身於民間乞兒,又沾襟奮勇地對抗滿手血腥的家族至親。
很讓人印象深刻的一幕就是,在舉行婚禮的時候,皇后依舊不肯屈尊高貴的頭顱,即便後來有人迫使她低下,她也倔強的反抗者。可是在面對自己的至真愛人時,她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皇后,而是一個普通渴望愛情的女人瑪格麗特。
能得到瑪戈皇后愛的垂青是幸運的,同時也是致命的,瑪格麗特與拉莫爾的愛情是灼熱的,互相炙烤著對方的靈魂。
《十日談》裡的羅勒(Basil)可不是什麼好的「器皿」:「抱著愛人死去的頭顱」這種「血腥的浪漫」在王爾德的《莎樂美》、司湯達的《紅與黑》中上演了,在《瑪戈皇后》這部戲裡,悲劇再次重現。
另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就是《迷戀》(也譯作《著魔》)裡的雙面情人。
在地下通道那段成瘋成魔的表演,仿佛將觀眾帶入了一個不斷旋轉擴張的恐怖密級黑洞,雖說整個場景設定中沒有一句臺詞,但在阿佳妮神經質的吶喊與尖叫中觀眾能明顯的感受到角色的痛苦。放幾個動圖大家體會一下:
這部電影為阿佳妮帶來了1982年坎城國際電影節和法國凱撒電影節的最佳女演員獎。3.影后的任性
這裡要談談阿佳妮著名的「菲林事件」,在《迷戀》獲獎2年後,阿佳妮帶著她的新作品《殺人的夏天》再次來到坎城電影節。媒體與記者們自然對這位來客興致盎然,各大聚光燈菲林蜂擁而至,紛紛駐足邀請她拍照。
這個拍照流程,就是前幾年我國某些女星穿著各種戰袍「徵戰」坎城紅毯秀的那個需要拍照的場合。
然而阿佳妮冷冷的表示:「我是演員,我到這裡是來宣傳自己電影的,不是按照你們的要求擺拍各種姿勢的」。說完便離場,各大媒體記者也是面面相覷,頗為震驚。
對於公眾人物而言,得罪誰都不要得罪媒體。想想演員文章當年(非洗白,勿撕)。
所以到了晚上,阿佳妮與電影各位主創真正需要各位記者拍照宣傳時,媒體與記者們都不幹了。他們放下了手中的攝像機、相機等設備,並背對阿佳妮,以示抗議。
多年後阿佳妮在採訪中談及此事表示還是不能忘懷這次事件給她帶來的影響,據說她一回到酒店就立刻崩潰。
4.女人的脆弱
佳人情路坎坷,阿佳妮也不無例外。
21歲的阿佳妮與《羅丹的情人》導演布魯諾·努伊頓(Bruno Nuytten)相戀並為其生下一個兒子,隱瞞多年,最後依然換來離去。
分手一年後,漸漸走出情傷的阿佳妮與「演技之王」之稱的英國演員丹尼爾·戴-劉易斯(Daniel Day-Lewis)相戀。兩個戲瘋子閃動著無以倫比的天賦和熱情,在電影的光影聲色中朝相輝映。熱戀時,兩人都減少了工作量,恨不得時時刻刻膩在一起。然而隨著激情的褪去,彼此的炙熱只怕都傷了對方。這段感情從歐洲輾轉美國。兩人決裂原因不得而知,坊間有傳是劉易斯無法忍受阿佳妮偏執的個性,也有人說是協議分手,眾說紛紜,真假難辨。
阿佳妮不知是不是為了挽回感情也跑到美國去了。然而覆水難收,劉易斯不肯回頭。
劉易斯去了好萊塢發展,遇見另一個叫女演員瑞貝卡米勒並迅速步入婚姻殿堂。據說結婚前給阿佳妮發了一條傳真:「我不希望你是最後一個知道這件事的人。」但拒絕承認阿佳妮為其生的兒子。不過感情是兩人的事情,無分對錯,不做評價。
阿佳妮其他幾段感情都無疾而終,隨著她移居海外,她的個人生活也終究成了個迷。
孤傲的影后
阿佳妮在熒幕上悲情,熱烈,偏執;生活中的她神秘,孤傲,個性。
也許有人喜歡她愛到骨子裡,也許有人厭惡她棄之鄙夷。
正如她自己所言:「明星不過是一個死去的天體,只是在人們的想像中發光」。她其實已經看透很多事物了。
阿佳妮就是這樣,一個孤傲又脆弱的女人,無法被定義的特別的存在。
(由於篇幅原因,關於阿佳妮與坎城電影節愛恨情仇,與中國影視圈的故事以及疑似整容的話題留在下篇再做討論吧)
感謝閱讀,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