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固廢網訊:深圳的廚餘垃圾去哪了?垃圾分類中廚餘垃圾為何要單獨分出?廚餘垃圾為什麼要拆袋投放?繼深圳垃圾分類推廣大使走進「分類達人」家中告訴市民如何分類之後,9月11日,深圳市城管和綜合執法局組織垃圾分類推廣大使馮紹勁等人走進小區、廚餘垃圾資源化中心等場所,告訴市民廚餘垃圾的去向,了解深圳廚餘垃圾經過拆袋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最後進行資源處理回收等全鏈條。
示範小區:
居民用廢舊電飯煲內膽裝廚餘垃圾
居民陳愛華家住光明區馬田街道明景園小區,該小區是光明區生活垃圾分類投放的試點示範小區。因為垃圾分類設施到位、宣傳到位,小區的居民養成了良好生活垃圾分類投放習慣。
走進陳愛華家裡,她正在清理早晨吃剩的廚餘垃圾。先瀝乾水分後,陳愛華用一個廢舊的電飯煲內膽裝廚餘垃圾,而用廢舊的快遞箱來裝可回收垃圾。「每天扔廚餘垃圾的時候,就端著這個電飯煲內膽下去,免得有湯水灑出去。小區裡的垃圾投放處每天早晚兩個時間段可以投放,居民基本也都習慣了。」陳愛華說,垃圾分類是為社會作貢獻,是為子孫後代造福。
陳愛華端著電飯煲內膽及可回收垃圾下了樓走到垃圾投放處,把內膽裡的廚餘垃圾倒進廚餘垃圾回收箱,塑膠袋則扔在旁邊的其他垃圾桶,然後把紙盒等可回收物扔到可回收箱。
分類投放:
廚餘垃圾從70公斤增加至200公斤
明景園小區有256戶居民,設有一處生活垃圾定時定點投放處,規定每天兩個時間段投放垃圾,分別為早上的7點至9點,晚上的7點至9點。投放點是整套設計的投放,分為可回收物、廚餘垃圾、其他垃圾等不同垃圾桶,並安裝有攝像頭、洗手盆及不斷播放垃圾分類知識的電視屏,還人性化的配有洗手液等。
「居民只能在兩個時間段投放垃圾,這些垃圾箱在其他時間段都是鎖住的,無法投放。」管理處主任助理蒲宗奇介紹,這樣可以有助於居民養成良好的垃圾分類投放習慣,而且在投放時間段有一名分類督導員進行督導,「自從實施垃圾分類定時定點投放後,居民生活環境變好了,沒有了以前的異味和髒亂差,居民居住舒適也更加支持垃圾分類。」
除投放硬體設施外,實施垃圾分類前,小區今年7月起開始多方位宣傳。小區到處可見宣傳標語,包括「垃圾也有家,分類回收用處大」、「廚餘垃圾佔比高,分類減量效果好」等,電梯裡也隨處可見垃圾分類溫馨提醒,提醒居民要是不實施垃圾分類會將有處罰等。還有投放點LED顯示屏滾動宣傳,業主微信群公告分類投放要求及開始時間,採用廣播形式在小區出入口語音提示等,通過各種方式營造小區垃圾「定時定點」分類投放氛圍。
在這種氛圍影響下,小區居民都養成了垃圾分類投放的習慣。蒲宗奇介紹,居民現在垃圾分類投放率可以達到80%以上,廚餘垃圾也從70公斤增加至200公斤,增加了1至1.5倍。
分類運輸:
清運前拍照上傳給公司登記臺帳
早上9點過後,垃圾清運車就開進明景園小區,有廚餘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物等不同的垃圾運輸車輛清運垃圾。清運工人將廚餘垃圾箱裡的垃圾桶拉出,先拍照上傳給公司登記臺帳,然後將垃圾桶裝上車。
馬田街道的工作人員介紹,收運人員到達收運點後,首先檢查投放點的廚餘垃圾桶是否滿溢,如果過滿,則使用車輛自帶的鐵鏟等工具進行簡單的勻量處理,確保廚餘垃圾桶蓋完全閉合。通過平板車尾板將桶安全放入車內,同時,每輛車安排2名收運人員,可避免廚餘垃圾桶拖移過程中因重量太大而無法控制的情況。車輛自身也是密閉狀態,且車輛鋪防水膜防止滲漏。
示範創建:
對226家餐飲及果蔬門店建立分類檔案
廚餘垃圾清運車隨後又開進馬田街道薯田埔社區的正龍新村收運廚餘垃圾。這是光明區的一個城中村,但生活垃圾定時定點投放處同樣配備得專業、規範,也規定了早上7點至9點、晚上7點至9點的兩個投放時間段。
正龍新村的生活垃圾定時定點投放處同樣配有廚餘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物等不同垃圾桶,及洗手盆、攝像頭、滾動播放的電視屏等。
馬田街道薯田埔社區工作站黨委委員麥永存介紹,轄區範圍包括2個城中村、2個住宅小區、3個機關單位、3所學校等,有2.45萬戶約5萬人。在垃圾分類示範社區創建階段,社區就做到了分類場所、分類設施、撤併桶、督導、分類收運等五個全覆蓋。對社區三小場所進行全面宣貫,籤訂責任書,對轄區住戶進行入戶宣教,告知居民商戶垃圾分類怎麼分、怎麼投、不分類面臨什麼處罰等。
「另外對226家餐飲及果蔬門店建立垃圾分類檔案,對各商鋪進行編號,要求商鋪自行將廚餘垃圾定時定點投放到廚餘垃圾收集點,並對未按要求投放的門店進行督辦。」麥永存說,薯田埔社區兩個城中村在示範創建前有100處垃圾分類投放點,投放桶153個,實施垃圾分類後,設置18處集中分類投放點並公示。
如今,薯田埔社區日均分流各類再利用垃圾15.9噸,廚餘垃圾(含果蔬垃圾、餐廚垃圾及家庭廚餘垃圾)實現從0到10噸的突破,達到人均每天分類廚餘垃圾0.21KG,預計10月底達到人均0.25KG。
回收利用:
產生有機肥和生物柴油兩大原料
廚餘垃圾清運車裝完明景園、薯田埔社區的廚餘垃圾後,就開到了馬田街道廚餘垃圾資源化中心。在這裡,廚餘垃圾要經過前端處理、生化反應等系列處理過程。
「廚餘垃圾首先要經過破碎、擠壓、脫水等前期處理,然後進入生化反應倉進行二次高溫發酵,產出有機肥原料,然後進行油水分離產生生物柴油原料,最後處理完後產生的汙水,經過預處理後排入市政汙水管網。」該中心技術人員賀煒君介紹,廚餘垃圾的回收處理可產生有機肥和生物柴油兩大原料,所以廚餘垃圾要分類回收。
為什麼家庭廚餘垃圾要拆袋投放?賀煒君從生產的有機肥中挑出一些塑料殘渣介紹,目前深圳廚餘垃圾處理設施主要採取厭氧發酵產沼或高溫好氧制肥的工藝,塑料垃圾袋不屬於廚餘垃圾,既不能產生沼氣,也不能轉變成肥料,也不可降解,因此需要投放至其他垃圾收集容器。
該中心的設備一天能處理2噸的廚餘垃圾,其中產生20%的固體有機肥,2%的生物油脂,減量垃圾達到80%,也就是產生汙水經過預處理後排入市政汙水管網。
聲音
深圳垃圾分類推廣大使馮紹勁:
看完廚餘垃圾產生、投放、收運、回收等一系列過程,深圳垃圾分類推廣大使馮紹勁感受很深。他說,自己也學到不少,作為推廣大使,經常深入學校、小區宣傳分類知識,需要第一手的鮮活資料。比如陳大姐用電飯煲內膽裝廚餘垃圾,這是將分類融入生活成為習慣的一種智慧貢獻,也說明居民進入了分類狀態。城中村的垃圾分類投放壓力大,但只要有方法、有策略,一樣能做好。還有小型的垃圾處理回收設備讓居民看到廚餘垃圾分類投放的價值和意義。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