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黃哲程 鄧琦 吳嬌穎)垃圾分類實施後,廚餘垃圾能否「機打粉碎」?針對該問題,正在召開的北京市十五屆人大三次會議上,多名市人大代表提出,由於易導致管網堵塞,廚餘垃圾處理裝置應設立限制條件。
昨日,新京報記者採訪了市城管委和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均表示,若不具備相關條件,不提倡大範圍使用粉碎機。
據了解,近日,廣州市已印發相關辦法,嚴禁將餐廚垃圾粉碎後直接排入公共排水管網。由於目前市面銷售的家用餐廚垃圾粉碎機基本採用粉碎後直接排入下水道的方式,這一規定意味著市民家裡使用的餐廚垃圾粉碎機將在廣州被禁用。
「含油」垃圾易堵管網
將於今年5月1日正式實施的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提出,有條件的居住區、家庭可以安裝符合標準的廚餘垃圾處理裝置。
昨天,市人大代表、海澱區環境衛生科學研究所所長任智慧表示,居民可以在家中安裝廚餘垃圾粉碎機,但需要有條件使用。
「我自己家裡就裝了,但不是所有廚餘垃圾都扔進去粉碎排放,比如蔥皮、蒜皮、骨頭不易打碎,容易造成下水道堵塞,不宜通過粉碎機處理。」
哪些廚餘垃圾適合用廚餘垃圾粉碎機?任智慧介紹,對於能夠打成粥糊狀、與水混合後基本成為液體狀的廚餘垃圾,可以投入機器。此外,投入的廚餘垃圾量不能太多。
不過,老舊小區下水管網舊、管網太細,容易堵塞,不建議使用廚餘垃圾粉碎機。餐飲企業由於廚餘垃圾油脂含量高,容易在管網凝結,也不宜使用該機器。
「任何技術的使用都需要講究場景和條件,國外有一些地區統一安裝,但使用時也都有條件限制。」她建議,對於使用廚餘垃圾粉碎機的居民,社區可以進行專門的使用指導。
建議設立使用限制條件
廚餘垃圾粉碎機的原理是將廚餘垃圾研磨成細小的顆粒,順水流直接排入下水道。在國內垃圾分類掀起熱潮後,該機器受到不少人熱捧。
市人大代表、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聶大華認為,針對廚餘垃圾,目前比較推崇集中處理,如果要使用廚餘垃圾粉碎機,需要有一定的限制條件。
「比如,溫度上能否保證不結冰,管網能否支撐處理量等。」聶大華認為,在北方等地冬天溫度比較低,廚餘垃圾中的油容易凝固,造成管網堵塞。另外,部分地區雨汙分流不完善,廚餘垃圾粉碎機容易造成垃圾直排。
她建議,廚餘垃圾應該在源頭做好分類,集中收集,再集中處理。處理階段可以在有條件、成規模的小區裡就地設置處理設施。針對社會上存在的鄰避效應,主要是大家對技術不了解,其實目前處理技術已經很成熟了。
■ 回應
市城管委相關人士:具備條件的小區可以安裝
北京市城管委相關人士向新京報記者介紹,廚餘垃圾或餐廚垃圾粉碎機,機器本身沒有問題,國內外製造技術水平差別不大。但國內有些地區地下汙水管網口徑較細,最初設計時沒有考慮過居民會排放粉碎後的廚餘垃圾,因此使用廚餘垃圾粉碎機容易造成下水道堵塞。
此外,廚餘垃圾有機質含量高,粉碎後與水混合依然濃度偏高,輸送到汙水處理廠後,會增加處理難度。
據介紹,北京市曾有部分地區試行過廚餘垃圾粉碎機,但最終由於設施和汙水處理難等問題,沒有大範圍推廣。「具備條件的小區安裝廚餘垃圾粉碎機,我認為沒有問題。」該負責人表示。
市水務局:不提倡大範圍使用粉碎機
北京市水務局副局長張世清表示,不提倡在北京市大範圍使用廚餘垃圾粉碎機,因為這會造成汙水處理成本提高和下水管網堵塞。
「粉碎後的垃圾進了汙水管線,然後輸送到汙水處理廠,最後還得進行再處理。」張世清說,包含廚餘垃圾的汙水濃度升高,處理技術要求更高,需要使用更多藥劑。同時,這也增加了汙水總量,如果大範圍使用廚餘垃圾粉碎機,汙水處理成本會明顯提升。
此外,由於廚餘垃圾中富含油脂,容易在汙水管網中淤積,帶來堵塞隱患。
張世清認為,廚餘垃圾應該積極分類投放,通過專門的廚餘垃圾處理廠處理,「這是更規範、成本更低的處理方式。」
■ 觀點交鋒
正方:可以用
需要具備條件和能力
住建部環衛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徐海雲認為,與將廚餘垃圾收運到垃圾處理廠相比,使用家用廚餘垃圾粉碎機就地處理廚餘垃圾帶來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是更顯著的。在基礎設施完備、雨汙分流條件成熟的地區,應該鼓勵使用家用廚餘垃圾粉碎機。
「目前,我們城市大部分生活區域的基礎設施具備雨汙分流的條件和能力,下水道直排到河流的情況極少。在汙水處理系統完善的地區,更應該推廣這種就地處理設施,而不是禁用。」徐海雲說。
反方:不要用
是更嚴重的汙染轉移
北師大環境史博士、「零廢棄聯盟」創始人毛達認為,從根本上來講,使用廚餘垃圾粉碎機將廚餘垃圾粉碎後排入下水管道,是一種更嚴重的汙染轉移。
「汙水處理的原理就是固液分離,目前市面上的家用垃圾處理機並不是真正讓垃圾實現轉化,只是把廚餘垃圾粉碎了排入下水道。把這些依然是固體的有機廢物混合到液體廢物中,會比固體廢物混合更難處理、更難分離,反而是加速了汙染的過程。」毛達說,混合了固體廢物的水體進入汙水處理廠,會給後端汙水處理帶來更沉重的壓力。
在毛達看來,上述廣州出臺的相關規定是對公眾的一種警醒,希望能藉此糾正大家對所謂「垃圾粉碎機」的認識。「現在很多家用垃圾粉碎機打著『環保』的廣告來推銷產品,讓公眾以為垃圾粉碎後就算完成處理了。其實這樣對廚餘垃圾的簡單處理,與垃圾處理廠通過厭氧發酵讓廚餘垃圾轉化成沼氣或者通過堆肥實現轉化是有著根本區別的。」
他表示,也有說法認為廚餘垃圾進入下水管道,油脂可能會粘在管道上,使得下水管道內徑越來越小,排汙能力越來越差,這種情況也是有可能的。「但目前更嚴重的問題是,為什麼我們不能按照正規途徑去進行垃圾分類收集處理?」
毛達認為,對餐廚垃圾的正確處理方法,仍應該是做好前端的垃圾分類工作,讓廚餘垃圾進入專門的垃圾處理廠,通過專門的處理技術實現真正的轉化和資源化利用。
■ 案例
海澱日均生活垃圾產生量約3700噸,其中其它垃圾和廚餘垃圾約3100-3200噸,餐廚垃圾約500噸。另有再生資源量約50萬噸/年。
截至目前,海澱區全區1663個居住小區(村)中約995個開展了以廚餘垃圾分類為重點的分類工作,佔比約60%。
為規範居住小區廚餘垃圾分類模式,海澱區確定了兩種桶站配置模式。其一是「定時定點集中投放」模式。按照「每400戶1座」的標準,在居住小區設置「廚餘垃圾集中投放站」。安排專人負責投放站管理,在規定時間內指導居民投放廚餘垃圾。此種模式已在全區部分街鎮推廣,如羊坊店街道目前已有30%以上的小區利用此種模式組織垃圾分類工作,效果較好。另一種是「廚餘垃圾分散收集」模式。在居住小區按照「每80至100戶1個」的標準設置「分散收集桶站」。設專人負責桶站的日常管理,為居民參與分類投放提供基礎環境。
另外,海澱還實現餐廚垃圾主體管理和收運能力全覆蓋,將全部6300餘家餐飲單位納入臺帳,持續開展餐廚垃圾規範收運管理。
針對餐飲單位變化較大的特點,積極研發信息化平臺,開發建設餐廚垃圾管理系統。為提高餐廚收運能力,海澱區投入資金7321萬元購置餐廚垃圾專業收運車160輛,實現餐廚垃圾規範收運能力全覆蓋。同時,嚴肅追究違規收運餐廚垃圾行為,嚴防餐廚垃圾流入非法渠道。
針對廚餘垃圾粉碎機問題,記者從海澱區了解到,目前並無相關管理規定。不過有相關人士建議,這是個系統問題,應該從源頭入手管理,居民從源頭做好分類,官方做好監管和評估。監管方面,類似於電動車的推廣,廚餘垃圾粉碎機應該有個市場準入、統一目錄。評估方面,即針對不同的小區開展安裝能力評估,哪些能裝,安裝後,定期進行管道清理和維護。
新京報記者 黃哲程 鄧琦 吳嬌穎
編輯 丁天 校對 郭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