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心的瓜眾們在看《追隨》和《記憶碎片》的時候,會發現一個非常穿越的標誌——蝙蝠俠標誌。直到在喬·舒馬赫執導的《蝙蝠俠與羅賓》被評為「史上最爛續集電影第五名」的七年後,諾蘭終於獲得一次重振蝙蝠俠系列電影的機會,與《蝙蝠俠》結下了不解之緣。
黑暗騎士三部曲自諾蘭之手,《蝙蝠俠:開戰時刻》(2005年6月15日公映,全球票房3.52億美元)、《蝙蝠俠:黑暗騎士》(2008年7月18日公映,全球票房10.02億美元)、《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2012年7月20日公映,全球票房10.82億美元),這是商業上巨大的成功,同時由於是系列電影的重啟之作,是完全獨立的系列,在保留黑暗基調的基礎上,拋棄了漫畫色彩過於濃厚的部分,塑造了一個現實化的蝙蝠俠,也獲得了原著粉和漫畫粉的高度好評!
一個人該如何改變世界?
這是年幼的布魯斯·韋恩在親眼目睹父母在哥譚市街頭被歹徒開槍打死後一直縈繞在腦海的問題,這起不幸的悲劇也改變了他的一生。他想要繼承他的父母為社會無私的奉獻精神,同時又他受到罪惡感及滿腔怒火的痛苦煎熬,一心想要為父母報仇。
這位年輕的億萬富翁對社會正義感到徹底失望,於是決定離開哥譚市,隱姓埋名、環遊世界,尋找打擊犯罪最犀利的方法,讓世上窮兇極惡的壞蛋聞之喪膽。他在世界各地到處遊蕩,為了了解罪犯的心理,布魯斯也親自犯罪,因此被逮捕入獄。他在獄中遇到一個名為杜卡的神秘人物,杜卡成為布魯斯的師父,傳授他一身高強的武藝以及堅強的意志力,讓他擁有打擊犯罪消滅邪惡力量的能力。
布魯斯重返哥譚市後,發現這座曾經興盛的大都會已被橫行霸道的罪犯以及貪汙腐敗的官僚控制,而他原來充滿為社會奉獻及服務的精神的家族事業韋恩企業,卻被現任的執行長厄爾掌控,成為一個唯利是圖的大財團。布魯斯的兒時好友瑞秋·道斯則成為了哥譚市地檢署的助理檢察官,由於黑幫老大卡曼費康尼收買了哥譚市的高官政要,她一直無法起訴最兇狠的罪犯。而該市的精神科醫師克萊恩醫師也為黑幫老大費康尼的打手以精神異為由脫罪。
布魯斯·韋恩藉由忠心耿耿的老管家阿爾弗雷德、正義警官吉姆·戈登以及他在韋恩企業的盟友盧修·福克斯的協助,化身打擊犯罪的化身蝙蝠俠:一個戴著面具的正義使者,使用驚人的身手、高超的智慧和高科技武器,對抗威脅要摧毀哥譚市的邪惡力量。
從親眼目睹父母被人殺死的陰影中走出來的蝙蝠俠,經歷了成長之後,已經不再是那個桀驁不的孤單英雄了。在警官吉姆·戈登和檢察官、被稱為」光明騎士「的哈維·登特的通力幫助下,蝙蝠俠無後顧之憂地繼續滿世界的奔波,與日益增長起來的犯罪威脅做著永無休止的爭鬥,而他所在的哥譚市,也是進展最為明顯的地方,犯罪率以一種驚人的速度持續下降著。
然而像哥譚這種科技與汙穢並存的城市,平靜是不可能維持太久的,果不其然,新一輪的混亂很快就席捲了整個城市,人們再一被被恐慌所籠罩著,而聲稱願意為這一切負責的,就是所有混亂的源頭以及支配者——小丑。小丑炸死瑞秋,將哈維·登特毀容,並令他變得喪心病狂,哈維·登特殺死了5個人,其中有兩個是警察,並綁架了戈登的妻兒——這正是小丑的目的,正如他對蝙蝠俠說的那樣:「人們看你和看我差不多,都認為我們是怪物,只不過是他們現在需要你罷了。等到他們不需要你的時候,他們會追捕你,這就是他們所謂的正人君子。看著我創造出來的罪犯犯罪比自己犯罪更刺激。」
最終,哈維·登特墜樓而亡,這也意味著小丑的勝利——他徹底毀掉了哥譚的希望、哥譚最完美的人。為了不使哥譚市失去希望,蝙蝠俠決心承擔下一切罪責。「I'm whatever Gotham needs me to be.(哥譚希望我是什麼人,我就是什麼人。)」為此,哥譚警方宣布追捕蝙蝠俠,他成為了聲名狼藉的逃犯。
當戈登的兒子追問:「為什麼要追捕蝙蝠俠?他並沒有做錯任何事呀」的時候,戈登回答:「Because he's the hero Gotham deserves, but not the one it needs right now. So we'll hunt him…because he can take it. Because he's not our hero. He's a silent guardian, a watchfuI protector. A dark knight.(因為他是哥譚市真正期待的英雄,但是哥譚現在不需要他。所以我們要追捕他。因為他能承受這些。因為他不是我們的英雄。他是一位沉默的守護者,一位警覺的保護者。他是黑暗騎士。」)
檢察官哈維·登特死後的八年間,哥譚市在警察局長戈登的努力下有效地遏制了犯罪活動。而蝙蝠俠則背負著謀殺登特的罪名,被警方通緝,在哥譚市銷聲匿跡。
然而,這看似平靜的狀態被恐怖分子貝恩的出現打破,他利用貓女偷取布魯斯的指紋,致使韋恩集團面臨破產,布魯斯被趕出董事會。為了保證韋恩集團投資的能源項目不被壞人利用製造核彈,布魯斯幫助米蘭達成為董事會主席。貝恩利用一連串精密設計的計劃將哥譚市陷入孤絕之境,毀滅之日指日可待。布魯斯只能再次肩負起拯救哥譚的重任,然而至親的管家阿爾弗雷德辭職離開、貓女的背叛、貝恩的兇殘手段,愛人米拉達的真實面目露出,都讓他拯救哥譚的行動變得不可能…
諾蘭版的蝙蝠俠前傳三部曲更像是一個獨立的電影,將黑暗元素、複雜的人性與選擇、人物的成長與大場面結合,拍的風格非常「諾蘭」,缺點是丟失了蝙蝠俠漫畫世界的格局,把蝙蝠俠的能力弱化,變成了像是未經世事的毛小子,這與漫畫中擁有無比深邃的內心和思想,早已嘗過無數生離死別的蝙蝠俠天差地別。
但是這並不是說諾蘭版的不好,諾蘭的蝙蝠俠淡化了打鬥的場面,反而更變重於給人鄭重的思考,讓大眾意識到蝙蝠俠也是個平凡人,他也有掙扎和彷徨,但是他努力克服了,即使痛苦,他還是做到了。
蝙蝠俠就是能打敗一切困難,重新回來,守護哥譚市,永不改變。
在蝙蝠俠三部曲裡,最受大眾歡迎的形象應該是小丑了吧。
在一部電影裡包括電視劇裡,總要出現一個反派大BOSS,而成為反派一定需要的就是一個動機,這個動機往往是童年受到虐待,伴侶被人殺害等等,這個動機非常重要,說得好就會給這部電影加分添色許多,說得不好就會缺乏張力,讓人覺得平平淡淡。
而小丑這個角色卻像觀眾展現了什麼叫沒有邏輯的惡。有些人殺人是為了錢,為了報仇,而小丑是因為想殺人而殺人。
小丑有一句著名的臺詞「why so serious?」「幹嘛這麼嚴肅?」
這要從小丑的悲慘童年說起。
小丑小時候父親酗酒家暴,一次酒後失控亂刀捅死了自己的妻子,然後發現躲在角落裡瑟瑟發抖的小丑,他的父親一邊給小丑劃下猙獰的刀疤,一邊說「why so serious?」
長大後的小丑則用這句話貫徹了自己的人生觀。蝙蝠俠和阿福聊天時,說自己能夠理解黑幫的動機,只要有了欲望,就有了弱點,可他無法理解小丑。阿福說「有些人不為了錢,不為了權,他們沒有動機,就是喜歡看人間變地獄。」
影片中,除了小丑之外的人物,都有自己的行事邏輯和動機:蝙蝠俠為了維持正義,黑幫為了金錢,市民們則想自保。
只有小丑沒有動機,純粹是為了犯罪而犯罪。他可以把價值連城的寶石偷走給路邊的小孩玩耍,因為他享受的是作惡的過程,而不是成果。所以他可以當著黑幫老大的面燒掉了一座錢山,還可以開心的大笑。因為他不喜歡所有人都把規則當一回事一本正經,不僅警察為了秩序而執法,連黑幫都是盜亦有道。
只有小丑做到了不為規矩和條約所束縛。
當然,小丑這個最大的反派如此受到眾人追捧,一定離不開其扮演者——希斯萊傑(1979-2008)。
一個經典形象的塑造離不開一個富有張力的劇本打造的豐滿人物和一名合適的演員。兩者相輔相成,你無法去判別究竟是希斯萊傑演活了小丑還是小丑升華了希斯萊傑。
在開始拍攝的前段時間裡,希斯萊傑抱著劇本把自己關在酒店,試著去解讀小丑的過去,揣摩他的心理,「我在一間房間裡與世隔絕了六個星期,我開始有讓人不寒而慄的感覺,像個瘋子一樣四處亂竄,找到神情姿態,找到他的聲音很重要,因為當你找到這個聲音,你會在聲音中找到氣息。」他的好友在與他對劇本的時候,甚至被他的表演所嚇到。
大家在電影裡看到小丑的表演總是會陷入進去,可以說希斯萊傑賦予了小丑新的靈魂,也可以說是希斯萊傑把自己真的變成了小丑,完全進入到這個角色,真正做到了不瘋魔不成活。
甚至因為太進入角色,所以他在2008年1月22日,電影還未上映時,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我希望大家不僅僅能記住小丑這個角色,也可以記住希斯萊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