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想,一天天一遍遍地聽同一個人的歌,會不會讓自己的耳朵失去對音樂的判斷?
就像只看同一種顏色會讓人目光恍惚。
但當音樂軟體上響起刀郎的歌時,又想,對音樂為什麼要有判斷力?又曾幾何時對音樂有過什麼判斷力?
音樂於我,沒有半點物質上的意義,也與生存毫無關係,說到底不過是車窗外的一樹風景,無論是看到還是錯過,都是曇花一現罷了。
就像是那些年的刀郎,一場雪後儘是不舍和惋惜。
即使如今早已不在江湖,也遮擋不住他的神秘氣息,因為江湖上仍是流傳著他的傳奇。
那麼究竟為什麼刀郎如此的神秘,令人不舍呢?
01、放手一搏,無怨無悔
刀郎原名羅林,於1971年出生在資中縣羅泉鎮的一個普通藝人家。
作為四川內江資中縣文工團成員的父母,或許這樣的生活在旁人眼中儘是幸福,可背後卻是不可言喻的貧困。
不吃香的工作,只能以數量累積報酬,忙碌的工作,也讓羅林自小就失去了與父母享受童年的機會,只能和妹妹的相依為命,所以羅林喜歡音樂的最大程度上是睹物思人。
在6歲時,羅林隨著同齡人一樣上了學。很聰明的羅林,考試成績每次都是名列前茅。
能歌善舞,成績又十分優秀的他一度成為了校園裡的明星,在老師的重點培育下,也作為尖子生衝擊著更高的成績。
可家庭貧苦的壓力實在太大,為了能夠減輕家庭負擔,16歲時放棄了高考的羅林,本想考音樂團,可比之更高昂的學費,叫其無處可去。
但天無絕人之路,內江歌舞團知道了有這樣的一個可塑之才後,隨即便投出了橄欖枝。
步入了歌舞團後,在內江的日子裡,羅林瘋狂地學習鍵盤樂器,並且與巴蜀笑星廖健結識。
無心學習音樂,只把音樂作為愛好的羅林,發現了音樂的美。帶著對音樂的衝動,四年之中前後到了成都、重慶、西藏、西安,跑攤賣唱。
但那個時候不缺優秀的歌手,缺少的是有故事的聲音。
將其兩者兼併與一身的羅林,缺少的卻是一個機會 ,但堅信著能用音樂闖出一片天地的他,在1991年一家名叫「school」的酒吧打工賣唱。
所謂是金子就會發亮,在堅持了三個月之後,略顯滄桑的嗓音得到了《國防時報》總編輯陳帥佛的青睞,在陳帥佛的幫助下組建了「手術刀」樂隊,而成員正是之前結識的廖健,廖健為主唱,羅林便是健盤手,他們倆配合得驚為天人。
可當他準備為夢想放手一搏時,卻發現微薄的收入,無法支撐成員們基本的生活。於是在樂隊成立不到兩年時,便以大家的陸續離開而宣告解散了。
不甘心於平凡生活的羅林,尋找著束縛自己的枷鎖。一次偶然的機會,無意間從電視上看到一位老人用艾捷克彈奏《十二木卡姆》片段,被深深吸引的羅林,決定放棄一切去新疆。
02、戈壁灘上的一汪清泉
1995年,來到了新疆發展的羅林沉醉於新疆的風土人情之中,在新疆生活期間,虛心地向民間藝人求教,由於他的聲音特點和新疆麥蓋提縣的民間藝人群體「刀郎」的聲音很相似,故此他便以「刀郎」作為自己的藝名。
在1996年,刀郎毛遂自薦到新疆德威龍音像公司徵聘音樂總監,自彈自唱的一首《雪》,面試官一度起身鼓掌。而後更是擔任了烏魯木齊羅林音樂創作室首席製作人。獨立擔綱製作了《新疆原創第一擊》、《西域情歌》、《大漠情歌》、《絲路樂魂》、《絲路樂韻》以及《走進新疆之音樂篇》等唱片。
與烏魯木齊電視臺合作的音樂電視作品《西部明珠》獲中國音樂電視銅獎,與共青團烏魯木齊市委及烏魯木齊電視臺合作的音樂電視《志願》獲共青團中央「五個一工程」獎。
2001年,刀郎還出了一張流行和時尚音樂拼湊的專輯,結果只賣了2000多張,遭遇失敗後,天天泡圖書館,還到戈壁灘、到維吾爾族老百姓家採風。
每天寫三至四首歌,一年下來寫了一千多首,隨著《絲路樂魂》、《西域情歌》等CD的成功上市,面對與全國市場接軌的要求,對刀郎個人的包裝需求也越來越重要。
經羅林本人同意,自CD《西域情歌》的策劃開始,羅林就開始以「刀郎」的名字來面向廣大歌迷。
由於刀郎這個名字的由來,與刀郎族相通,而刀郎族向來是以質樸、粗獷、熱烈、奔放並充滿神秘色彩,一經推出,刀郎便與神秘掛鈎,備受矚目。
刀郎的音樂自成一路,風格獨特。刀郎繼承了老一輩音樂家王洛賓、雷振邦等的精神,深入民間採風,決不閉門造車,也不為賦新詞強說愁,而是通過挖掘個人經歷,紮根風土人情,採寫感人故事。心中先有感觸,再以音樂表達。所以,刀郎的音樂內容是真正源於生活的,有血有肉,深切感人。
2004年1月6日,《2002年第一場雪》面市後,這張專輯從新疆相繼火到東北,上海、廣州、西安、成都等地,惟有北京很冷靜。
北京不火,就不算成功。
後經著名製作人宋柯老師推薦,5月份,在北京各大音像商店上櫃。沒想到不到5天時間,就在北京廣為傳唱。最終火遍了大江南北。
那麼《2002年的第一場雪》,到底有多火呢?
當時新疆一家音像店,在刀郎推出這張專輯之後,連續一年每天都在店裡放這首歌。店主說:「我已經不想再聽了,可如果不放這首歌的話,店裡的生意就會變得很差。」
而刀郎並沒有止步於前,在第二年更是乘勝追擊。
憑藉著《衝動的懲罰》這首歌,獲得當年全國「金唱片」獎。後來推出的《謝謝你》《披著羊皮的狼》等專輯,也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評。
專輯不僅受到天山南北新疆聽眾的喜愛,而且也讓新疆以外的人們認識了新疆的流行音樂和風情。
而刀郎也很簡單,他不過是想以自己的方式讓那些經典的民間藝術代代傳承下去罷了。
真實的東西,永遠是最能打動人的。有溫度的作品,一定是貼近人們生活的。
大家之所以會喜歡刀郎的作品,可能是因為能在他的作品中,體會到從字裡行間,流露出來的真情實感。聽他的歌曲時,我們總是能被他的情緒所感染。
刀郎的音樂形式上既有來自民族音樂的傳承,又有當代流行音樂的交融,創造了自己的風格。刀郎創作音樂的態度、做法,已經遠遠超過了當代絕大多數音樂人,足以成為他們的榜樣。
03、面對非議,波瀾不驚
火起來的刀郎,專輯歌曲一首接著一首的出,那時的刀郎,一直都受著眾多粉絲的支持,作品也被大家所喜愛和傳播著。
在娛樂圈,有很多明星和歌手,也非常認可刀郎的音樂。
其中便有在香港歌壇封神級的人物,譚詠麟對刀郎讚不絕口,認為刀郎是一位非常優秀的歌手,一點都不輸給自己。甚至稱刀郎為「十年一遇的歌手。」後來還去刀郎的演唱會上擔任嘉賓。
影視巨星成龍大哥,也在參加節目時公開地說:「世界的和平不能只靠武力,還要以情服人。刀郎的歌曲就孕育著濃厚的情感。」
而天王劉德華曾誇讚刀郎的音樂:「能與我這首《忘情水》並駕齊驅的歌,也就是刀郎的那首《衝動的懲罰》。」而在得到誇獎的同時,刀郎也難免會受到質疑,無法避免有反對的聲音出現。
2010年那英擔任了,音樂風雲榜十年盛典的評委主席。在評選樂壇十年影響力歌手時,她與評委會成員發生了意見衝突,那英極力反對刀郎入圍。
她認為刀郎雖然銷量高,但「並不具有審美標準」,「作品缺乏音樂性」。之後更是說出:「去KTV點刀郎歌的都是農民」的言論。當時,這件事情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受得了多大的委屈,就能成就多大的事;受得了多大的詆毀,就能承受得住多大的讚美。
在面對圈內對他,褒貶不一的評價。
刀郎從來沒有主動回應過,他還是像以前一樣,安靜的做那些自己想做的音樂。
多年後刀郎又被大家問起這件事,他才笑笑說:「獎是什麼?我完全沒有想過。或者就像一件衣服,穿了可能讓我看起來有錢一點,我覺得這個都是浮雲吧。」刀郎的音樂聽著很質樸,不華麗,但很能打動人。其實,刀郎本人和他的音樂一樣,雖然骨子裡透露出桀驁不馴,但為人卻質樸實在而不浮華。
拉布呂耶爾曾說:「最好的滿足就是給別人以滿足。」如果你認為刀郎只是個會靠唱歌賺錢的人,那你可能就想錯了。雖然他憑藉才華獲得了當時的成就。但那並不是他最想要的。即使當時的他星光熠熠,刀郎沒有忘記用自己的才華,去幫助別人,去回報社會。
04、傲骨必有,傲心須無
刀郎紅極一時,卻並沒有被所謂的明星光環,衝昏頭腦。
他甚至都沒有,把自己當做明星看待過。始終認為自己只是個普通的音樂人。
2018年時,春晚節目組向刀郎發送過邀請,想邀請他去春晚現場為大家演唱經典歌曲,卻被刀郎拒絕了。當時有很多人都不解,為什麼連這麼好的機會刀郎都要拒絕。
後來刀郎說:「我的作品能夠讓更多人知道,我是很高興的。但是我真的不希望,我這個人被大家都知道。」
因為害怕露面後,自己的音樂靈感會消失,所以他不辦巡演,不多賺粉絲的錢。因為不想消耗自己,只想花時間給粉絲帶去好作品,所以他不參加節目,不隨便接商業演出。
刀郎這樣的想法和行為,足以算得上是這個浮躁世界裡的一股清流。
如果你不懂音樂,也沒關係,他就是通俗。
在刀郎的某首歌下面,有這樣一條熱門評論:「刀郎帶來了一個時代,一段歲月,一段人生。沒有刀郎,沒有深情感受刀郎的歌聲,那麼我們的歲月就顯得蒼白了許多。」其實刀郎並沒有消失,他只是沒有按照大部分人,所預期的那樣去活著。但他最終還是跟隨自己的想法,活成了最真實的樣子。
在漫長歲月中,刀郎並沒有改變什麼,只是越來越清晰地成為了自己。而此刻,我們也更應該明白:人這一生,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後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一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人活到極致,一定是返璞歸真。
刀郎說,他最需要的是安靜、自由而沒有壓力的環境,他不是天生的都市人,做不了過度職業化的活兒,過度的重複勞動讓他簡直喪失了賴以生存的創作能力。他慢慢地減少自己的工作,繼續寫歌,喝酒,住在新疆的一個名叫昌吉的小城市,過真正讓自己舒服的生活,不在風口浪尖上,一切都緩慢自在,平凡無比。
刀郎並不神秘,不過是音樂圈子裡,這樣的熱血赤子太少罷了。
刀郎的歌曲,群眾喜聞樂見,廣泛傳唱,自有其價值。刀郎充滿滄桑感的粗獷歌聲,煥發著男人雄性的魅力,道出了無數有過坎坷閱歷卻難以言表的聽眾的心聲,慰藉了無數行走在漫漫長路上的孤獨旅者的心靈。從這個角度來說,稱刀郎為「靈魂歌者」,亦無不可。
讓音樂回歸音樂,喜歡刀郎的朋友不必心急,因為你在等待的是他正在努力的。
沙啞滄桑的西域之音,終會再次響起,讓我們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