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夏目友人帳》妖怪原型知多少?
膽小如我,從小就被過於寫實的《聊齋志異》電視劇驚嚇過度,一直不喜歡這種清涼題材。
然而,一部綠川幸的《夏目友人帳》,卻打破了我長久以來的刻板印象和害怕牴觸,用另一種目光去重新認識和接受這些奇異的存在:
高中生夏目本來可以擁有平凡的高中生活,但是,卻因為能看到妖怪而徒增煩惱,性命堪憂。一次偶然的機會,夏目巧遇貓神得知了一個秘密,夏目的外婆玲子有一本「友人帳」,上面記錄了所有被玲子打敗的妖怪的名字,玲子死後,妖怪為奪回名字,才糾纏夏目。只有把妖怪的名字還給他們,夏目才能恢復寧靜的生活。所以雖然害怕,但是為了重回平凡,夏目與貓神拿著「友人帳」開始了尋妖之旅。
這不是一部講述探險懸疑的驚悚片,反而引出了一段段關於妖怪的感人故事。
妖精們特有的真情實感和溫柔細膩,讓我可以忽視這些其實已經「萌化」到不可怖的形象,被溫暖,感動和治癒著。
在我感嘆日本的漫畫創作和動畫製作的奇思妙想的時候,卻突然發現一個更加驚人的事實——
《夏目友人帳》裡多個圈粉可愛的經典妖怪形象,原型都來自中國古代神話和傳說。
比如經常曬乾在路邊,需經要夏目澆水的「河童」,其實起源於我國的「河伯」傳說,最早漢代東方朔《神異經》中,要比這個呆萌的卡通形象霸氣瀟灑多了:
傳說西海水上有一種妖怪,騎著長有紅色鬢毛的白馬,白衣玄冠,身後跟著12個童子,行走如風。他有時會上岸,馬到哪裡,水到哪裡,大雨磅礴,他實則被看做是河神的象徵。
這不是特例和巧合,有著日本漫畫第一人之稱的水木茂曾經說:「日本妖怪至少70%來自中國,日本本土的妖怪不過10%。」
我們除了有耳熟能詳的《山海經》《聊齋志異》的古代誌異經典外,現代還有這樣的研究或作品嗎?這種小眾文化,為何牆內開花,牆外更香?
其實還真有。
有資深愛好者,醉心研究,用愛發電,花了十年時間,研究、收集、整理有關妖怪的文字,輯錄了將近300部典籍,合計中國特產妖怪1080種,他還要把這些晦澀難懂的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建立起一個龐大的中國妖怪體系的百科全書大合集。
魯迅文學獎得主,作家曉航對這本書高度評價道:
「這是一本開宗立派的妖怪大辭典,這本書絕對填補了中國妖怪學的空白,意義重大,功德無量。」
這就是來自自稱為「搜神館主」的作家張雲精心撰寫的《中國妖怪故事》。
(二)從《中國妖怪故事》的優點,看小眾冷僻文化為何在發源地沒落?
1.作為嚴肅的研究學科,地位尷尬又微妙,逐漸式微
一定會有人質疑,不就是些口口相傳的神話故事,不能當真,也沒用處,還有人當做研究課題嗎?
作者張雲翻閱收集的這300部古籍,對一般人來說,別說看過,除了上述提過的《山海經》《搜神記》《聊齋志異》之外,我們又何曾聽過其餘200多本書的名字?
日本就有體系健全的「妖怪學」:
明治時期,日本文學博士,日本佛教哲學家、教育家井上圓了就創立了妖怪學,並著有《妖怪學講義》。他被稱為妖怪博士。日本也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把妖怪作為一門學問進行研究的國家。從民俗學+神話+宗教的角度,對妖怪進行系統研究,有助於對社會文化進程的理解,上升到一門正規學術學科的高度。日本的妖怪學發達且流行,高校不僅開設妖怪學課堂,還以講座、展覽等多種方式,作為本土文化,進行國內外的傳播推廣,甚至國內都有日本妖怪的粉絲後援團——但原型都是中國妖怪卻鮮有人知。且不論國內文化斷層背後的原因幾何,反觀日本,就證明了,重視才是發展的先決條件。
2.缺乏現代學術研究和好的科普作品的推廣
在這本《中國妖怪故事》之前,說實話,作為讀者,真想要去看看這種偏門書籍,現代寥寥無幾,文言文閱讀難上加難。
甚至是日本漫畫家水木茂1990年出版《中國妖怪事典》,對中國妖怪進行了一次系統梳理。
屬於我們自己的系統,詳實,全面的梳理,只是遲到,不會不來。
2018年,《中國妖怪大全》收錄了136個妖魔鬼怪,125種奇禽異獸,27位神仙異人,17種仙草奇蟲等合計305個妖怪,217個神話故事,417幅經典繪畫。
而這本新書,《中國妖怪故事》像是貼心地打造出一本詞典,按照漢語首字母拼音順序排序,非常方便索引。
作者將妖怪分成「、妖、精、鬼、怪」5個大類:
統領:白澤,地位崇高的神獸,祥瑞之象徵;方相氏是舊時民間普遍信仰的神祇,為驅疫避邪的神。妖:人或者動物所化,呈現為人形。精:山石、動植物(非人形出現)、器物所化。鬼:幽靈、魂魄等。怪:不常見,不熟悉的特別事物。
但這還是不夠的。
在日本,論學術價值的正經科普,古有江戶時代畫家鳥山石燕繪製《畫圖百鬼夜行》《今昔畫圖續百鬼》《今昔百鬼拾遺》《畫圖百器徒然袋》四部妖怪畫卷,今有《日本妖怪物語》《日本妖怪大全》等著作;
論輕鬆接地氣和流行文化的結合,能把妖怪學,融入《夏目友人帳》這類動畫,變成一個治癒溫暖的故事,借吸引眼球的設定,來傳達來被我們遺忘在回憶中的,那些值得珍惜的真善美的人生道理和生活哲學。
因為也許曾經的人們在焦灼不安的情緒中,在生產力極其低下的惡劣環境中,在面對疾病痛苦,天災人禍的無能為力中,也許才因此衍生出這樣的傳說,讓大家忘記原本雙腳紮根在土地上的無可奈何,用悲憫的眼光感受著,作為一個排洩負能量的出口,寄託人們對治癒疾病,獲得幸福安康的希望。
(三)為什麼倡導妖怪學?
妖怪學不是封建迷信或者傳播獵奇故事,這些學術研究,是要用科學眼光揭示為何會產生這些文化符號,為何會廣為流傳,是可以從民族心理、民族文化和歷史的角度去研究妖怪故事的傳承與社會發展的的息息相關,更可以研究背後所蘊含的社會學和文化發展史。
就像研究妖怪文化的學者說到,這是東方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種奇特文化,妖怪體現了民間的想像力與創造力。那些具備民族及地域特徵的妖怪並不陌生,比如雷峰塔下的白蛇,塗山的九尾狐,都是陪伴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
中國的妖怪文化源遠流長,五千年從未斷絕。古人寫妖、寫怪,除了博物、志趣,其實更關注的是人的世界,並融合了神話學、民俗學與宗教學的綜合知識。毋庸置疑,這些形象本身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符號。
我們其實可以透過這些虛構的形象和離奇的故事,看到很多有趣又有內涵的內容:
1.巧借分類,從異同點入手,研究共性問題:
比如可以從地域角度分類,各地流傳的各種傳說,主要情節相似的歸在一類:
就像《山海經》,既是地理方志也是神話故事集,書中涉及地理、動物、植物、礦物、巫術、宗教、醫藥、民族等方面,並保存了夸父逐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等遠古神話和寓言故事,包羅萬象,多彩紛呈。《山海經》充滿著神奇色彩,又飽含中國古代人文、自然知識。
2.研究來源出處:
可以去分析這些故事有沒有真實的社會背景和真實事件,結合社會背景以及當時的大環境,去分析神話產生的可能性:
3.傳說的背後,是不是反映當時社會民眾的關注點?
可以參考所有能收集的資料,大膽提問,大膽想像——
結合心理學:為什麼人們會產生了相應的幻想?
結合傳播學:為什麼這些看似離奇的故事,雖然沒法被「證偽」,也不能「證實」,卻還是能被廣泛相信而且傳播開來?
結合社會學:這中間反映了大家的什麼心理?什麼社會現象?
(四)傳統文化,如何和流行文化發展,相得益彰,重新煥發光彩?
傳統文化的傳承非常重要,然而,並不應該是強求大家都去深入了解晦澀嚴肅的一面,而是應該努力去「繼承+創造」,將我們的傳統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
1.流行文化,不是傳統文化的剋星
我曾經看過,國內宣傳《夏目友人帳》時,用了「日版《捉妖記》」的口號。
即使發源地是我們,但創造力還是他們的。
不是妄自菲薄,國內近些年來,叫好又叫座的兼具想像力和創造性的原創作品中,《大聖歸來》《哪吒之魔童降世》《西遊記》《倩女幽魂》《白蛇》,其實來來去去永遠借鑑那幾個IP。
看了這本《中國妖怪故事》,我才知道,我們有那麼多的資料古籍可以借鑑和想像。可是我們的影視劇作品,除了技術和劇本,甚至在想像力方面,都只能說是剛剛起步。
日本妖怪數量遠遠不及中國,但他們很早就開始系統收集、整理。所以可以用豐富的傳統文化的傳承做底蘊和素材,用動漫等流行文化作為載體去發揚光大,讓兩種看似對立的文化,可以相輔相成;
發達的文化產業也能帶動經濟發展,帶來效益,形成良性循環的完整商業生態,從而鼓勵更多優秀的原創作品層出不窮。
2.文化應該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我們對小眾冷僻文化的不理解,不接受,不喜歡,不應該成為斷絕文化的理由。
傳統文化本就該辯證地吸納,與時俱進,對於妖怪學,擯棄過時負面的封建迷信,保留想像力和美好的人性,一定有經久不衰,值得借鑑的地方。
那才是文化的價值。
3.泛娛樂化的當下,創作者和受眾都可以做些改善
遠遠不止妖怪學的傳承岌岌可危,其實很多被大多數人都能接受認可的文化瑰寶的傳承都出現了嚴重的斷代斷層:
比如,當我們作為普通觀眾,對電視劇《清平樂》所展現的風雅大宋的縮影,嘆為觀止時,側面不也反映出曾經這些璀璨的傳統文化,宋代的文人四雅事,點茶、插花、焚香、掛畫,確實全面沒落,淪為小眾小資的存在,頑強地夾縫生存。
無獨有偶,這宋代文明的結晶,在日本熠熠生輝。
直到今天,源自中國的日本傳統三雅道——茶道,花道和香道,自成一派,散發著強大的活力,受現代人喜愛追捧,不斷發展傳承。
作為創作者,是應該有責任,去引導大眾的審美,去傳播正能量和有意義的文化財富,而不是一味迎合市場,追求短平快的快餐文化帶來的效益。
允許有下裡巴人的通俗流行文化的泛娛樂化的存在,傳遞簡單易懂的快樂;更要嘗試保持文化的多樣性和生態平衡,去給觀眾提供更多種「陽春白雪」精緻文化的選擇,讓更多人看見傳統文化的存在。
作為觀眾,我們要堅持發出聲音,我們是可以欣賞有品位,有追求的內容作品。我們要學會拒絕,被持續給予單一的淺顯容易的東西,拒絕那些粗製濫造,攪亂市場,毫無誠意的文化垃圾,寬容地對待多種多樣的,與眾不同的藝術表達,文化作品。
只要還有一小部分人,可以堅持深度讀書,欣賞獨立藝術,追捧小眾電影,並願意為此買單,也能鼓勵更多原創的靈感湧現,維持住本就不平衡的市場裡的純粹藝術的小小立足地。這就已經是極大的改觀了。
小眾文化,就一定有希望。
優質文化的生命力,和我們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不論生產者,還是消費者。
我真的希望,這本《中國妖怪故事》除了帶給我們的光怪陸離、神秘莫測的妖怪世界,能讓更多人看到,知道,感受到;
我更希望,我們未來可以看到更多源自中國,震驚世界的優質原創作品,讓世界看到我們的創作力和想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