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馬列維奇至上主義繪畫風格的追溯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馬列維奇在思考著整個社會變革的根源。他為此將貢獻一種遵從自然之法的藝術形式,給全球的動蕩帶來秩序。馬列維奇在零形式中易容,從零走向創作,即走向至上主義,走向新的繪畫形式即無對象的創作。作品《白上白》的問世標誌著至上主義走向極致,而之前對他不同時期至上主義繪畫作品風格的探索,此作品意義得到進一步升華。這種更為單純和理性的幾何式抽象繪畫對抽象藝術,乃至現代的藝術發展有著深遠影響。
(一) 至高至純——黑色至上
馬列維奇的作品《白底上的黑方塊》是《白上白》之外另一幅有著重要歷史意義的作品。這幅作品令他意識到這是一種真正原創的藝術表達風格,一種純粹抽象的形式,一種徹底非描述性的繪畫風格。就像他說得已將萬物減至無。他對此藝術風格定義為至上主義。他通過創作一幅體現這一藝術新方向的「宣言」繪畫,來開始新的藝術徵程。
他已經「解除了客觀對象加在藝術上的重負」。《黑色正方形》看起來或許簡單,馬列維奇的意圖卻不僅限於此,他知道即使他去除了對已知的所有指涉,觀眾還是會試圖合理化這幅畫,解釋它的含義。然而有什麼要去弄懂的呢?最終人們不可避免地承認黑色正方形這一基本事實。他們的意識和心理被困在挫敗的循環中。
馬列維奇希望,觀眾逃脫了理性的樊籬潛意識,能「看到」藝術家正展示出整個宇宙和其中的萬物,就在他那小小的正方形中。不禁想到現代的藝術創作,關心創新和想像,缺失更深層次的思考,蒼白無力的模仿。如果從創造性、原始性、稀有性這些方面綜合起來考慮,就會明白為何馬列維奇的《黑色正方形》佔據藝術史的一隅。
它不僅徹底突破世俗的眼界,更是打開了通往《白上白》這幅作品的大門,讓我們跳脫思維的慣性,放眼整個宇宙。不管作品是黑色、或是白色基調、簡單的色彩和幾何形,這些都不是馬列維奇想讓你「看」到的,如果你還不能感受到「無形」的魅力,那麼從他看似多變的作品當中尋找線索,由複雜當中脫變而來的極致表達。
(二)熱情——彩色至上
馬列維奇尋求更純粹地表達,不管是在形式或是色彩方面。從作品《至上主義構圖》可以看出他向至上主義的極致邁出的一大步。這個時期的作品更為繁複多變。顯然這幅畫畫家關心的是作品在觀眾中激起的感受。鑑於各種形狀在白色的廣闊背景中的互動方式。這種感受或許是對宇宙中日常生活不斷運動的思考畫面裡每個色塊都影響著其他色塊的面貌。
在馬列維奇眼中至上主義是純粹藝術,而不是從自然界中複製形狀,受事物本身色彩的影響支配著作品的顏色和形式。1913 至1915年,馬列維奇的至上主義作品展出與觀眾見面,作品名稱由0 一直到10 來命名。他已經剔除了所有可辨識的題材它們描繪的是「無形」。這句話用於《白上白》這幅作品時,大概可以理解為什麼白色正方形趨於無形還「有形」了吧。
(三)至上主義萌芽
俄國政治矛盾的激化,是馬列維奇創立至上主義的催化劑。「對於至上主義者而言,客觀世界的視覺現象本身是無意義的,有意義的東西是感情……。」這種思想的轉變,馬列維奇從早期的立體民族風情的繪畫風格抽離出來。馬列維奇的早期探索階段是在1911至1913年,這段時間的作品,畫面中布滿不規則的幾何形體,以錐形和不規則四邊形為主,色彩填充其中明暗變化表現出人和物強烈的體積感。可以看出這時馬列維奇還沒有完全跳出具象的繪畫方式。
對於馬列維奇來說這是探索抽象幾何繪畫必須經歷的過程。1913年至1920年,他的繪畫風格走向成熟,可以理解畫面呈現正方形這個幾何形,完全是他直覺得外在理性化的呈現。